吳歡歡,陳紅斗,王夢雷,李 偉,鄭芳芳
(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宿遷醫(yī)院,江蘇 宿遷 223800)
質(zhì)子泵抑制劑(PPI)為H+,K+-ATP 酶抑制劑,臨床應(yīng)用已逾30 年,極大地提高了胃酸相關(guān)性疾病的治療水平,現(xiàn)已成為胃酸異常分泌及相關(guān)疾病的一線治療藥物[1]。隨著應(yīng)用人群不斷擴大,其潛在風險和不合理應(yīng)用問題也逐漸增多[2-4]。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制訂的解剖學、治療學與化學分類法(Anatomical Therapeutic Chemical,ATC)及限定日劑量(Defined Daily Dose,DDD)系統(tǒng)(即ATC/DDD 系統(tǒng))[5]是藥物利用研究的重要工具[6]?,F(xiàn)基于ATC/DDD 體系回顧性分析醫(yī)院2015 年至2017 年P(guān)PI 的應(yīng)用情況,為規(guī)范其臨床使用提供參考?,F(xiàn)報道如下。
從醫(yī)院信息系統(tǒng)(HIS)導(dǎo)出某院2015 年至2017 年住院患者PPI 使用數(shù)據(jù)至Excel 表中,匯總相關(guān)信息,包括藥品名稱、規(guī)格、銷售數(shù)量、銷售金額、科室排名、住院人數(shù)及平均住院天數(shù)。
ATC 代碼分類:被錄入ATC/DDD 系統(tǒng)的藥物都有對應(yīng)的ATC 代碼,分為5 級,第一級(第1 位)按治療學分類,第二級(第2,3 位)按藥理學分類,第三級(第4位)和第四級(第5 位)按化學分類,第五級(第6,7 位)按化學物質(zhì)分類。
DDD 值確定:通過ATC/DDD 系統(tǒng)檢索確定,沒有分類編碼的藥物根據(jù)藥品說明書中成人常用日劑量的平均值確定。
相 關(guān) 指 標 主 相 關(guān) 公 式:1)用 藥 頻 度(DDDs)。DDDs=藥品年使用量/DDD,代表臨床對該藥的使用傾向性,值越大傾向性越大。2)使用強度(AUD)。AUD=DDDs×100/同期住院人天數(shù),該值反映使用藥物的強度和廣度。3)使用率。使用率=使用PPI 人數(shù)/住院總?cè)藬?shù)×100%,其值提示PPI 在臨床的使用分布情況。
結(jié)果見表1 至表5。
該院使用PPI 共7 種,其中注射用奧美拉唑和奧美拉唑鎂腸溶片屬國家基本藥物,基本藥物PPI 的DDDs略高于非基本藥物。
表1 基本藥物與非基本藥物PPI 的DDDs
表2 PPI 的DDDs、AUD 及使用率
藥品ATC/DDD代碼DDD(mg)2015 年DDDs/排序2016 年2017 年注射用奧美拉唑雷貝拉唑腸溶片注射用蘭索拉唑注射用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鎂腸溶片蘭索拉唑腸溶片奧美拉唑鎂腸溶片A02BC01 A02BC04 A02BC03 A02BC02 A02BC05 A02BC03 A02BC01 40 20 30 40 40 30 20 233 227.0/1 103 299.0/2 77 228.5/3 36 976.0/4 4 618.0/5 4 244.0/6 1 472.5/7 284 623.0/1 124 518.0/2 57 534.0/3 43 222.0/4 3 978.5/6 4 979.0/5 1 314.0/7 281 210.0/1 116 298.5/2 80 110.0/3 68 193.0/4 6 167.5/6 8 129.5/5 2 448.0/7
表4 PPI 銷售金額前10 名臨床科室的DDDs 及AUD
表5 PPI 銷售金額前10 名臨床科室的使用率
住院患者PPI 的DDDs、AUD 和使用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各PPI 的DDDs 排名基本固定,同品種PPI 針劑的DDDs 值均大于片劑,其中注射用奧美拉唑的DDDs遠超其他品種,其次是雷貝拉唑鈉腸溶片和注射用蘭索拉唑。奧美拉唑是第一個上市的PPI,一直是治療胃酸相關(guān)疾病的主要藥物,且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內(nèi),這可能是其DDDs 排第一的原因。
銷售金額排前10 名的科室波動不大,內(nèi)科主要有消化科、腫瘤科、血液科,外科主要有普外科、泌尿科、骨科。PPI 在消化科的AUD 始終位居首位,且骨科、胸外科、普外科等外科科室的AUD 也較高,可進一步查看病例,以確認其使用是否合理。
PPI 的使用率總體略有下降,但仍較高,尤其是ICU,最高達97.78%。雖然ICU 患者多具備《應(yīng)激性潰瘍防治專家建議2015》中使用藥物預(yù)防應(yīng)激性潰瘍的指征,但合理性有待進一步分析[7]。
1969 年,挪威研究者提出了ATC(藥物分類系統(tǒng)),并確定了DDD 作為藥物利用分析的單位,隨后經(jīng)過多次完善,形成了ATC/DDD 體系,該體系在1996 年被WHO 推薦為藥物研究的國際標準并推廣使用,隨后逐漸成為研究藥物利用的主要手段,目前建立在該體系上的DDD,DDDs,AUD 等已成為抗菌藥物使用管理的重要指標[8-9]。將該體系用于評價PPI 的使用合理性,具有可比性。
優(yōu)點:作為測量單位,DDD 是一個固定值,不受藥品價格和劑型的影響。由DDD 計算得出的DDDs 可反映用藥結(jié)構(gòu),值越大表明臨床對其選擇的傾向性越大。此外,還可比較不同區(qū)域、不同年度間PPI 的使用差異,比以藥品銷售金額和數(shù)量作為質(zhì)控指標更加合理。
不足:ATC/DDD 體系的推廣促進了藥物利用的研究,但同時有一定局限性。DDD 是根據(jù)成人治療目的的平均劑量制訂,各年齡段兒童的體格差異大,而藥物劑量是根據(jù)體表面積及體質(zhì)量計算的,故沒有兒童相對應(yīng)的系統(tǒng),若DDD 在兒童中應(yīng)用,得出的結(jié)果會有偏差。
鑒于該院PPI 的使用情況,為促進其臨床合理使用,建議如下:一方面,醫(yī)院應(yīng)加強醫(yī)護人員對PPI 相關(guān)知識的培訓(xùn),全面掌握適應(yīng)證、用藥指征及不良反應(yīng),促進臨床安全、合理用藥;另一方面,可考慮參照抗菌藥管理方法,根據(jù)不同科室疾病特點,制訂個體化AUD 及使用率等相關(guān)指標進一步加強PPI 的使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