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萍
福建省立醫(yī)院第一手術室 (福建福州 350000)
近年來,醫(yī)療水平不斷提升,手術器械不斷增多,使得手術操作更加方便,手術成功率不斷升高[1]。與此同時,手術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及維護等工作成為消毒供應中心的難點。目前,消毒供應中心多采用常規(guī)模式進行手術器械管理,主要由科室領導決定,導致下級人員分工不夠明確,新器械的培訓不夠及時,造成多種手術器械清洗、消毒不到位,從而引發(fā)醫(yī)院感染,給醫(yī)院及患者帶來不必要的負擔[2]。品管圈是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是由相近職責的工作人員組建團隊,倡導全員參與的一種管理模式,可集思廣益,有效解決問題[3]。我院于2018年5月于消毒供應中心開展品管圈活動,旨在提升手術器械管理質量,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消毒供應中心處理的13 000件手術器械,其中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的6 500件手術器械為未實施品管圈活動的器械,2018年5—10月的6 500件手術器械為實施品管圈活動的器械。我院消毒供應中心滅菌員2名:年齡31~35歲,平均(33.00±2.00)歲;均為大專學歷。護師及護士20名:年齡21~45歲,平均(36.25±3.54)歲;本科4名,大專10名,中專6名;副主任護師2名,主管護師5名,護師6名,護士7名。
(1)成立品管圈活動小組:選取7名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組建該小組,推薦1名臨床經驗豐富、專業(yè)知識強的副主任護師擔任圈長,其他成員包括主管護師2名、護師3名、滅菌員1名;小組成立后,進行品管圈活動相關知識培訓,確保每名成員了解品管圈活動的方法、特點及如何持續(xù)管理等,積極開展小組討論,為具體實施奠定基礎。(2)確定品管圈活動主題:圈長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討論,根據醫(yī)院相關政策及其緊迫性、重要性,對目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類總結,確定提高手術器械管理質量為主題。(3)現狀調查: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每周對各類手術科室成員發(fā)放調查問卷,對器械使用中存在的缺陷問題進行登記,如細小部件缺失、包裝不合格、領取人登記信息缺失、器械包裝順序錯誤及包裝日期錯誤等。(4)現狀分析:積極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找出導致該問題的原因,如醫(yī)療水平發(fā)展迅速,器械種類不斷增加,對護理人員新器械的培訓不及時;部分器械長時間未使用,導致零部件老化,零件脫離等;缺少一套標準化的清洗、滅菌及保養(yǎng)流程;未明確分工至個人,缺乏相應責任感。(5)相應對策確立及實施: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相關研討,制定相對應的解決措施,如加強器械檢查,及時淘汰老化器械;針對護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使其熟練掌握器械的清洗、消毒、保養(yǎng)方法;制定相應的規(guī)范流程,熟知針對不同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裝方法;責任落實到個人,將工作與績效相結合,制定嚴格的考察制度;及時溝通各手術室,了解具體需求,以便更新包內器械。
(1)觀察品管圈活動實施前后器械缺陷發(fā)生情況,統計部件缺失、器械缺失、棉球缺失、包裝錯誤、包裝日期錯誤及器械負責人未登記等缺失類別。(2)比較品管圈活動實施前后器械管理不合格率,包括清洗不合格、消毒不合格、包裝不合格。(3)觀察品管圈活動實施前后院內感染發(fā)生情況,比較感染率。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品管圈活動實施后器械缺陷率低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品管圈活動實施前后器械缺陷情況比較[件(%)]
品管圈活動實施后器械不合率低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品管圈活動實施前后器械不合格率比較[件(%)]
品管圈活動實施前,于我院實施手術1 130例,院內感染53例,感染率為4.69%;品管圈活動實施后,于我院實施手術1 324例,院內感染29例,感染率為2.19%;品管圈活動實施后院內感染率低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796,P=0.001)。
消毒供應中心是醫(yī)院重要的部門,在醫(yī)院感染控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負責手術相關器械的清洗、消毒、儲存、保養(yǎng)等管理工作,管理質量將直接影響手術安全性[4]。目前,對于手術器械的管理方法較多,如六西格瑪法、質量循環(huán)法,均可有效提高管理質量,但這些方法均強調護理人員之間的協同配合、環(huán)節(jié)控制,難以具體地對人員責任、具體規(guī)范流程、質量管理等內容進行實施[5]。
近年來,已有相關研究報道,品管圈活動已逐漸應用于消毒供應中心管理中,通過有效分析相關問題并制定實施手段,以減少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6]。本研究結果顯示,品管圈活動實施后器械缺陷率、器械管理不合格率、院內感染率均低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開展品管圈活動可有效提高消毒供應中心的管理質量,降低器械管理不合格率及缺陷率,減少院內感染的發(fā)生。在本次開展品管圈活動中,通過小組的研討及培訓,確保品管圈活動的正常落實;通過對各科室的問卷調查,有效統計出相應的缺陷問題,為進一步提出解決措施提供重要數據[7]。與傳統管理方式相比,品管圈活動重點為調動護理人員的自主性、參與性,讓每名護理人員均具有管理權,以更好地調動其積極性,提高管理質量。既往對存在問題的處理多由護士長進行主持討論并督促改進,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導致護理人員出現負面情緒;而品管圈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模式,全員均參與討論,集中分析問題,重視每名護理人員的意見,并進行跟蹤落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8]。此外,因消毒供應中心負責清洗、消毒、包裝等多道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工作量較大,工作人員形成自己的工作手法,難以統一規(guī)范,從而引發(fā)各種問題,而開展品管圈活動,針對每類器械進行相應的流程制定及培訓,可有效避免操作不當引發(fā)的各種問題,降低器械管理不合格率;且開展品管圈活動可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將工作與績效相結合,責任落實到個人,護理人員互相監(jiān)督,避免以往出現問題后相互推諉,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
綜上所述,消毒供應中心開展品管圈活動,可及時了解各環(huán)節(jié)存在的問題,提升手術器械管理質量,降低器械管理不合率及缺陷率,利于預防醫(yī)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