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龍
遼寧省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第二人民醫(yī)院 (遼寧本溪 117114)
心包積液是因感染、外傷、自身免疫、腫瘤等引發(fā)的心包疾病,可分為感染性心包積液(細菌、結核、病毒)與非感染性心包積液(腫瘤、尿毒性、風濕性)[1]。心包積液會增大患者心包腔內(nèi)的壓力,影響患者的心臟收縮、舒張功能及血流動力學,進而導致患者出現(xiàn)胸悶、氣短癥狀,大量的心包積液會造成心臟壓塞,引發(fā)死亡。目前,臨床上治療心包積液患者,除了采用抗感染藥物、激素和抗結核藥物外,還可采用心包引流術治療。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不僅可以明確積液的性質,便于病因判斷,還可以減輕心包填塞,緩解患者癥狀[2]。本研究旨在探討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療心包積液患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就診于我院的80例心包積液患者,均實行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24~79歲,平均(58.76±8.76)歲;肺癌41例,乳腺癌22例,結核性心包積液17例?;颊呔稀秾嵱媚[瘤內(nèi)科學》[3]的診斷標準,伴有2種以上的胸痛、咳嗽、心悸、氣促等心臟壓塞癥狀,無穿刺禁忌證,且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采用飛利浦U2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頻率2~5 MHz,探頭C5-2)對患者進行術前檢查;穿刺前對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檢查,指導患者取半臥位,利用超聲診斷儀觀察其心包積液的分布范圍及積液量,穿刺點取距體表最近、液平段最大處,并用龍膽紫標記;確定好最佳的進針部位、深度及方向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麻醉藥物為1%的利多卡因3~5 ml;18G中心靜脈穿刺針的針尖緩慢向預定進針點進針,維持負壓在合理范圍內(nèi),見到心包積液后停止,送入導絲后將穿刺針取出并擴開皮膚通道,在心包腔內(nèi)導入7F雙腔中心靜脈導管,將導絲撤出,用超聲復查導管位置,確定其在心包腔內(nèi);適當調(diào)節(jié)導管深度,使其頭端處于心包積液最低處,固定導管,末端連接引流袋和三通,用輸液夾調(diào)節(jié)引流速度,行間斷引流法;首日引流300 ml,之后引流300~500 ml/d,用肝素帽封閉導管尾端,送檢標本;此外,在充分引流后依據(jù)病情注入對應藥物,待心包積液明顯減少或消失后拔管。
(1)療效。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心包積液消失≥30 d,超聲復查無明顯積液;有效,心包積液部分消失持續(xù)30 d以上,超聲復查積液明顯減少;無效,心包積液未減少,臨床病癥無改善,甚至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比較患者引流前、后的左心室收縮功能,包括左室縮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LVFS正常為30%左右;LVEF正常值為55%~80%。(3)比較患者心率(HR)、血氧飽和度(SaO2)、舒張壓(DBP)、收縮壓(SBP)。HR正常值為60~100次/min;動脈SaO2正常值為95%~100%;SBP正常值為90~140 mmHg(1 mmHg=0.133 kPa);DBP正常值為60~90 mmHg。
80例患者行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后,顯效率為67.50%(54/80),有效率為26.25%(21/80),無效率為6.25%(5/80),總有效率為93.75%(75/80)。
引流后的LVEF和LVFS均高于引流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引流前后左心室收縮功能比較(%,±s)
表1 患者引流前后左心室收縮功能比較(%,±s)
時間LVEF LVFS引流前50.24±4.02 26.54±2.23引流后 62.11±0.71 32.45±2.82 t 26.008 14.703 P 0.000 0.000
引流后的HR低于引流前,SaO2、SBP高于引流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引流前、引流后的DBP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引流前后的HR、SaO2、SBP、DBP比較(±s)
表2 患者引流前后的HR、SaO2、SBP、DBP比較(±s)
時間 HR(次/min)SaO2(%) SBP(mmHg)DBP(mmHg )引流前 92.50±11.50 98.50±0.54 103.21±15.34 76.35±9.34引流后 85.40±8.43 99.42±0.35 107.64±12.56 76.74±9.25 t 4.454 12.787 1.999 0.265 P 0.000 0.000 0.047 0.000
心包積液的病因較多,除了心包本身的病變外,還包括身體各系統(tǒng)病變導致的心包積液。該疾病會影響心臟收縮功能及血液回流,導致血壓下降,造成血液灌注不足,引發(fā)休克、死亡[4]。臨床上突發(fā)急診時可先緩解癥狀再查明病因。常規(guī)的心包穿刺抽液術雖可暫緩癥狀,但需多次穿刺引流心包積液來采集診斷標本、緩解癥狀,易引發(fā)感染、心臟破裂、心律失常、冠脈損傷等并發(fā)癥,危險性較高,治療效果不理想。
與常規(guī)的心包穿刺抽液術相比,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具有以下優(yōu)勢:(1)創(chuàng)傷小,置入導管后不會阻礙患者的正?;顒?,且導管可長期留置,避免了多次穿刺對心肺等臟器的損傷,降低感染的發(fā)生率,安全性較高;(2)靜脈導管側面有側孔,可避免發(fā)生導管堵塞,且若因心包積液所含物質堵塞導管,可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操作便捷;(3)超聲可以清晰展示積液的深度、范圍及積液部位,便于準確選擇穿刺點,可避免損傷重要血管及臟器,且可以減少因患者體位限制穿刺置管的發(fā)生;(4)術中抽液至實驗室檢查可以明確病因不明患者的積液性質,準確判斷發(fā)病原因,為治療提供重要依據(jù),且從引流管注射針對性藥物至心包腔內(nèi)可以加強療效,促進患者康復[5-6]。
本研究結果顯示,80例患者行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后,治療總有效率較高;引流后,LVEF、LVFS、SaO2、SBP均高于引流前,HR低于引流前,說明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療心包積液的療效良好,可增強患者的左心室收縮功能,改善HR、SaO2、SBP,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穿刺置管引流治療心包積液患者的療效良好,可增強患者的左心室收縮功能,改善HR、SaO2、SBP,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