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剛
天津市寶坻區(qū)人民醫(yī)院·天津醫(yī)科大學寶坻臨床學院 顱腦損傷科 (天津 301800)
重型顱腦損傷在臨床上尤其常見,且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有病情急、起病急、病情發(fā)展快等特點,對患者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傷后嚴重腦水腫、持續(xù)顱內高壓、顱內血腫形成是引起病死、致殘的危險因素[1]。因此,有效降低顱內壓、預防顱內血腫形成及解除腦水腫對于該病患者的治療尤其重要。常規(guī)的骨瓣開顱手術效果不顯著,因病灶未充分暴露,使其減壓效果不徹底,易導致術后并發(fā)癥,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2]。本研究旨在探討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減壓術用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到我院接受治療的83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與試驗組(41例)。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21~64歲,平均(46.51±3.14)歲。試驗組男20例,女21例;年齡22~65歲,平均(46.35±3.28)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骨瓣開顱術:對患者頭顱行CT檢查以確定血腫位置,全身麻醉后去額頂、顳頂切口行開顱減壓術,切口以馬蹄形狀,骨窗直徑為5~8 cm,去除骨瓣后,將硬腦膜擴大后縫合。
試驗組采用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減壓術:首先,患者需采取側肩墊高大約10°~20°,頭部對側旋轉約為45°體位;切口在顴弓上緣大約耳屏前1 cm,并繞耳廓部位直到達頂骨結節(jié)部位,并沿正中線切口一直延伸到額部發(fā)際處;將骨窗下緣與中顱底、前顱底平行,并分別在額骨顴突后方行第一孔,額結節(jié)下方緊鄰中線部位行第二孔,耳前緊鄰顳底行第三孔,剩余骨窗孔以切口為準沒沿線打孔,去除固邊后形成約11 cm×15 cm減壓骨窗口;最后是手術操作,術中要將硬膜外積血清理干凈,并懸吊硬腦膜,通過控制性減壓技術,繞蝶骨嵴弧形將顳部硬腦膜逐層剪開,同時將額頂顳部硬膜以放射狀形式剪開,使其頂、額、顱中窩、顱前窩及顳葉充分顯露;術中依損傷程度不同采用不同方式逐一清除患者一側額頂顳部腦內血腫、腦挫裂傷及急性硬膜下血腫等;若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出現嚴重腦腫脹,應根據情況及時對額極、顳極切除內減壓;止血后,去除骨瓣,并將已剝離完成的硬膜、顳筋膜、骨膜給予減壓縫合、人工擴大修補硬膜;置入引流管后逐一縫合傷口[3]。
兩組術后均給予抗炎、止血、營養(yǎng)神經、降溫、抑酸劑吸氧等治療。
(1)術后6個月,比較兩組治療效果:采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量表進行評定,恢復良好為5分,輕度殘疾為4分,重度殘疾為3分,植物狀態(tài)為2分,死亡為1分。(2)比較兩組手術治療后并發(fā)癥,主要包括腦積水,切口疝、顱內感染及硬膜下積液。(3)統計兩組術前顱內壓變化情況,并比較術后1、3、7 d顱內壓變化情況。
試驗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恢復良好率也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療效比較[例(%)]
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高于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例(%)]
術前,兩組顱內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7 d,試驗組顱內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顱內壓變化比較(mmHg,±s)
表3 兩組術后顱內壓變化比較(mmHg,±s)
注:1mmHg=0.133 kPa
組別 例數 開顱前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對照組 42 35.21±3.89 29.87±3.91 27.96±3.65 23.88±2.97試驗組 41 35.08±3.99 24.38±2.57 21.98±2.40 17.01±3.11 χ2 0.150 7.540 8.797 10.294 P 0.881 0.000 0.000 0.000
近年來,重型顱腦損傷疾病發(fā)病率明顯上升,對患者健康及社會造成嚴重影響。重型顱腦損傷屬于嚴重性、急性創(chuàng)傷性疾病,由車禍、撞擊、墜落等因素導致,病發(fā)后表現為頭痛、嘔吐、感覺障礙、肢體癱瘓等,且常伴有嚴重腦挫裂傷、顱內壓升高等,病死率及致殘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4]。因此,臨床上對于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疾病患者高度重視,通過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方式,從而減少疾病殘、病死率,提升患者生命質量。
目前,臨床上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疾病患者多以手術減壓治療為主,常見的手術治療主要有常規(guī)骨瓣開顱術、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減壓術等。重型顱腦損傷疾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是顱內高壓,若術中顱內血腫、壞死組織及時徹底清除可預防腦水腫、降低繼發(fā)性顱內出血,有助于改善患者疾病預后[5]。常規(guī)骨瓣開顱術因無法徹底暴露顱底組織,導致術野不清晰,難以徹底止血,易引起術后并發(fā)癥,且減壓效果相對較差,無法緩解顱內高壓,不利于疾病預后,已逐漸被臨床淘汰。
隨著醫(yī)療技術不斷進步與發(fā)展,開顱減壓手術逐漸發(fā)展,并在臨床治療上取得一定效果,其中尤其常見的是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減壓術,受到臨床上廣泛重視及應用,用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取得一定治療效果。該手術相比于常規(guī)骨瓣開顱術而言,術野暴露充分,且對于顱腦組織損傷相對較小,可清除血腫、解除腦水腫及徹底減壓等,能降低患者顱內壓,起到保護腦組織的作用[6]。
綜上所述,標準外傷大骨瓣開顱減壓術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疾病患者,效果滿意,可緩解患者顱內高壓,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有助于改善疾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