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佟才錄
母親念叨想吃玉米面鍋貼餅子好多天了,我在小鎮(zhèn)的街上尋了幾日,終于在一條僻靜的胡同口,尋到了一家賣玉米面鍋貼餅子的小店。
圓圓的玉米面鍋貼餅子,像一枚枚金燦燦的小太陽,靜靜地躺在玻璃櫥窗里。兩元錢一個,我買了5個。6歲的女兒問:“爸爸,這是什么糕點???我怎么從來沒有見過、吃過?”我苦笑,掰了一小塊遞到女兒嘴里,女兒只嚼了一下,便一張嘴全都吐了出來,嘴里嚷嚷著:“爸爸,這是什么呀?可真難吃!”
女兒口里難以下咽之物,卻是我兒時天天必吃的飽腹之食。我小時候家在農(nóng)村,那時鄉(xiāng)下人家都窮,一日三餐不是煮苞谷大碴子粥喝,就是做玉米面鍋貼餅子吃,只有在端午、中秋、春節(jié)等重大傳統(tǒng)節(jié)日里才能吃頓面食。苞谷碴子又粗糙又堅硬,即使在大鐵鍋里慢火煮上一個小時,吃時也令人感覺難以下咽且不易消化,常常吃得奶奶燒“心”泛酸。為了奶奶,心靈手巧的母親便粗糧細做,做玉米面鍋貼餅子給奶奶吃。
做玉米面鍋貼餅子步驟很繁瑣,第一步:先要把苞谷運到碾坊碾成苞谷碴子,去掉外皮,再把苞谷碴子用細鑼機器碾碎成苞谷面粉。第二步:用滾沸的開水澆燙苞谷面粉,和成一塊面團,為了便于發(fā)酵,在和成面團之前,要在苞谷面里加適量的小蘇打粉,如果要想使做出的鍋貼餅子更加美味一些,還要往苞谷面里加一些小米粉、黃豆粉以及適量的糖精,只有這樣,做出的玉米面鍋貼餅子才又暄又甜,可口美味。第三步:把和好的苞谷面團放在鐵盆里,盆口蓋上秸稈蓋簾,晚上放置在熱炕頭,再覆上一層薄被捂住鐵盆四周,發(fā)酵一夜。
待到第二日,頭天晚上捂在熱炕頭的苞谷面團就發(fā)酵好了,面團膨脹隆起,胖胖的暄暄的。這時,母親就端著面盆來到灶間,先在大鐵鍋底燉上一些菜,諸如白菜豆腐啦,抑或蘿卜土豆啦。然后把灶膛填滿柴火,待到大鐵鍋鍋邊兒也被燒滾熱,鍋里的菜湯開始熱騰騰滾沸出一團團的蒸汽后,母親洗干凈雙手,叉開腿站在鍋臺邊,一手揪出一小團苞谷面團,然后交替在兩個手掌間不斷地來回拍打,感覺拍打得差不多了,就一個揮手找準鐵鍋上圍邊沿的一個位置使力甩上去,只聽得“啪”的一聲響,那個被雙手拍成扁扁的橢圓形的苞谷面餅,因為鐵鍋的熱力便牢牢地粘在鐵鍋沿兒上了。
貼餅子可是個技術活兒,火候掌握得不到位或拿捏得不準,玉米面餅就會順著鍋沿直接出溜到鍋底的菜湯中,這就需要農(nóng)家主婦們在平日里勤學苦練、熟能生巧。沿著鍋沿四圍,母親一個一個貼上一圈,貼完后蓋上木質鍋蓋,大火燒五分鐘,再小火燒五分鐘,然后?;鹞嫔衔宸昼姡涂梢云疱伭?。打開鍋蓋,一縷兒夾著玉米香氣的糊香撲鼻而來,一圈金燦燦的小太陽正沖著我們綻放笑臉。我們小孩子便猴急地要吃,母親笑罵我們一句“餓死鬼”,然后不慌不忙地用一把小鐵鏟,自下而上鏟下一個個玉米面鍋貼餅子。剛出鍋的玉米面鍋貼餅子,一面金黃暄軟、一面焦黃酥脆,聞著看著都令人饞涎欲滴。彼時,我們幾兄妹一人一手拿著個玉米面鍋貼餅子,一手端著一碗白菜豆腐湯或蘿卜土豆湯,咬一口暄軟可口的玉米面大餅子,再滋溜地喝一口白菜豆腐湯,感覺那就是人間無尚的美味?。?/p>
這些都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了,如今我家不吃玉米面鍋貼餅子已經(jīng)30多年了??擅刻齑竺装酌?、雞魚肉蛋地吃著,我們卻一點也吃不出小時候的那份香來,古稀母親更是時常對過去貧窮年月吃的玉米面鍋貼餅子魂牽夢繞。
那晚,在女兒瞠目結舌的注視下,我和母親每人吃了兩個玉米面鍋貼餅子,飯量竟比平時多了一倍。雖然買的玉米面鍋貼餅子早已經(jīng)過改良變了口味,但母親吃后還是大呼:“過癮!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