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才敏
摘要:文史哲通融可以擴展我們的視野?!妒勒f新語》是部編教材七年級上文言文學習的第二篇文章,通過文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習慣,利用史學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思維和拓展學習視野,學會深度思考,利用哲學來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語文意識。
關(guān)鍵詞:文學? 史學? 哲學? 對比教學
一、用文學知識分析人物形象,豐富人物形象,拓展知識。
1.文學是指文學性,顧名思義,是文學的特性,它是成為文學的先決條件。那什么又是文學性呢? 正如胡適所說“語言文字都是人類達意表情的工具; 達意達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學?!盵1]這里的情感和思想的傳遞與表達就是文學性。
2.運用文學意識指導學生的朗讀。通過朗讀來使情感和思想的傳遞與表達,文學性成為顯性地表達。部編教材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訓練學生的朗讀,朗讀要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通過朗讀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語感,通過各種朗讀活動來調(diào)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閱讀興趣。
在疏通字音的基礎(chǔ)上使用多種方式進行誦讀:自讀、齊讀、范讀,帶詞義入文朗讀,疏通文意,分角色讀,運用四川話讀(因為四川話的入聲字較多,更接近古音誦讀,能夠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3.通過文學鑒賞的人物分析法,豐富人物形象。
導入:友人是一個怎樣的人?從文章的哪些內(nèi)容可以看出來。請同學們分析。
生:從文章的“期日中,過中不至”可以看出友人是一個無信的人。
生:從文章的“對子罵父”可以看出友人是一個無禮的人。
生:從文章的“友人便怒”中的副詞“便”可以看出友人是一個暴躁易怒的人。
生:從文章中“友人慚,下車引之?!笨闯鲇讶耸且粋€知錯能改的人。
利用文學鑒賞方法,讓學生依據(jù)文本內(nèi)容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對于初一的孩子要培養(yǎng)最基礎(chǔ)的文學分析意識:以文本為主。
4.通過對文本內(nèi)容質(zhì)疑,激發(fā)學生對一部書的閱讀興趣。
師:那么,為什么陳太丘與友成為朋友呢?
生:陳太丘是由于官場的應酬,也許朋友是一個當官的人,才與他為友。
生:友是一個虛偽的人,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生:友人是一個笑里藏刀。
生:兩人很是熟悉,親密無間才可隨意玩笑。
生:《世說新語》中友人是一個有錢人,因為有馬車。
師:《世說新語》《德行》之六中真人東行。
(原文)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后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余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時,太史奏:“真人東行?!?/p>
當時的人尊他們?yōu)椤叭?,陳太丘老爺子一生最得意的事情,應該是陳元方和陳季方這么兩個學識都非常高明的兒子,并且這兩個兒子給他生了出色的孫子,陳家可謂滿門俊才。
陳太丘為官清廉,德行、品行都很好。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選自《世說新語? 政事》)。
有這么一個成語叫做難兄難弟,也是出自于《世說新語》。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東漢時,潁川郡名士陳實(陳寔)擔任太丘縣長,他的兩個兒子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都功業(yè)有成,尊長愛幼,德行甚佳。陳紀的兒子陳群(字長文),陳諶的兒子陳忠(字孝先)爭論各自父親的功德,不可開交,找祖父陳實評理。陳實認為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樣的,感嘆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這句感嘆演變?yōu)槌烧Z“難兄難弟”,意思是兄弟都優(yōu)秀,無可挑剔,并駕齊驅(qū)。后來人們把“難于”的“難”解釋成“落難”的“難”,和本義恰恰相反,變成譏諷一對兄弟同樣壞。
二、史學結(jié)合魏晉尚通脫之風,探究友人的行為,培養(yǎng)學生深度學習意識
陳太丘與之為友,真正原因為何?
分析:在于當時的魏晉尚通脫的時代。我們知道魏晉南北朝最開始有建安風骨,以曹氏三父子為代表。由于漢末社會動亂,連年戰(zhàn)亂,這一時期的文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又有務(wù)實的精神、通脫的態(tài)度和應變能力;他們不再拘束于儒學,表現(xiàn)出鮮明的個性,以曹氏父子為中心的建安文學家,在文學作品中表現(xiàn)出:政治理想的高揚、人生短暫的哀嘆、強烈的個性、濃郁的悲劇色彩,而這些,都構(gòu)成了“建安風骨”的時代風格。
后來又有竹林七賢阮籍和嵇康為首。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一文中便講到。然后,再講到田園詩人陶潛。這樣的魏晉之風奠定了中國文人的人格基礎(chǔ),那就是追求自由,高揚自由的意志。 所以,友人有這樣的行為,而陳太丘也能與之為友。有這樣的歷史探究,學生對整個時代的內(nèi)容的了解,能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同時,能引導學生對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歷史探究。
三、用哲學的思辯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
辯論元方行為是否合理?
結(jié)尾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以左方同學的行為正方,認為元方的行為合理。以右方同學的行為為反方,認為元方行為不合理。
學生在辯論時,充分利用了文本內(nèi)容和上面所講的《世說新語》中的小故事以及魏晉南北朝的尚通脫之風的內(nèi)容,辯論有理有據(jù),非常激烈。最后,老師從編書者的角度,是贊賞元方的行為,本文選《世說新語》的方正篇。方正的意思是指人行為、品性正直,合乎道義。七歲兒童元方身上體現(xiàn)的是古人崇尚“誠信”的理念。希望大家都能如元方一樣懂得“信”和“禮”的重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少年。
四、對比教學
比較以前的教學,只分析到元方和友人的形象,就停止了講解,完全沒有把《世說新語》志人小說的特點講解出來,在小說里,不僅有元方、應該還有陳太丘、友人,他們都屬于志人,而且各有特色,充滿著鮮明的人格魅力。
在文史哲通融視野下的教學,所使用的課時也是與之前所用一樣,但是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以一篇帶一部,以一部帶一時,并學以致用,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