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情境教學就是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相連的氣氛之中,使學生在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過程中來學習數學,我在進行教學時,結合教材尋找學生熟悉的情景為切入點,靈活、科學地創(chuàng)設情境,使之想學、愛學、樂學、會學,以下結合實際淺談幾點。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想學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處處蘊含著數學。因此,在教學時,要巧設生活情境,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體驗“生活數學”,展現數學的生活魅力。
例如,在學生學習“元、角、分、”時,我利用農村家庭現有條件資源,組織豐富有趣的購物活動。出示:蘋果、文具、粉筆、書本等許多學生自帶物品、熟悉的小商品等,分別為每個物品標上單價,創(chuàng)造超市購買的情景,準備不同的人民幣,讓學生分別扮演收銀員和顧客,在這個情景中開展“我來購物”的活動。扮演顧客的學生每人手里有五元錢,讓他們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后說說五元錢是怎么用的,他們都能夠按照自己的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計劃購物并能說清自己的消費清單。接下來老師為學生指定人民幣數額,讓學生根據商品的單價進行購買組合分析,存在幾種購買方式,讓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變得方便和簡單。通過這次數學活動,學生參與、主動探究數學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大有提高。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指出:在輕松的氣氛中學生能做出他自己的選擇,能做他或她自己的生活設計師而變的日益自主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課堂教學的效果不僅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挖掘程度,而且需在備課時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讓教與學形成的和諧“共振”的程度,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樂學
正確的引導學生動手動腦,探索教學規(guī)律,不但能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而且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能啟發(fā)“尋找真理”的求知欲,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和提高了思維能力。
通過問題情境,教師對教材中各知識點、重點、難點把握更準確明了。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對于學生來說,通過問題情境,能進一步領會課堂上的教學意圖,深入理解教材內容。農村孩子熟悉本地環(huán)境,因地制宜的教學方式可使學生更有效的學習。如:教學“循環(huán)小數”??衫棉r村學校學生現有條件,開始時先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一張紙,教室在黑板上寫出“10÷3”的除法算式;再讓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在紙上算出結果,通過計算,學生們都發(fā)現了一個共同點,做了一張紙還除不盡,且商又不斷重復出現。學生們都覺得奇怪,急于知道原因。這樣就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們開始躍躍欲試地解決難題,在整節(jié)課里都能積極參與探索,學生的個性在課堂得到張揚。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愛學
“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苯虒W過程中,教師要解放學生的雙手和大腦,讓他們敢想、敢說、敢做,讓學生參與操作,通過擺、拼、剪、折量、畫等活動,引導學生善于變異、轉化、引申、嘗試等,為我們農村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成長創(chuàng)設情境,為求異思維,多向思維提供原材料。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讓學生準備兩組家中自己喜歡的小棒,一組是兩根短的小棒,長度合起來比另一根長的長:另一組是兩根短小棒,合起來比另一根長的短。讓學生分別去圍三根小棒長剛好是三條邊長的三角形。動手操作后,發(fā)現只有兩根短小棒合起來常與剩下的較長小棒的一組才能組成三角形;另一組則不能組成三角形,從中知道不是任意的三根小棒都可以圍成三角形,得出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學生通過操作探究解決問題,不但逐漸學會發(fā)現探究的技巧和方法,而且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也得到培養(yǎng)。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讓學生愛學數學。
四、創(chuàng)設開放情境,讓學生會學
1.豐富問題,情境訓練,多角度思維,對于農村孩子,家庭環(huán)境有限,孩子學習基本靠老師全方位扶持。例如:老師講解“位置”知識時,老師可以在黑板上粘貼一張簡單的地圖,在地圖上貼一只小貓,老師帶領學生進行一個“接力送小貓回家”的活動,每個學生根據小貓的位置和家的位置,說出下一步小貓前進的方向,由下一個學生以接力的形式說出下一步,共同為小貓指路,幫助小貓回到家中。教師將位置章節(jié)內容導入課堂當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這樣才能使得學生更加會學數學。
在有目標的創(chuàng)設情境時,要突出問題的開放性,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思維。
2.問題情境,突破定勢思維,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學生會學習。農村孩子家長大部分干工程。教學中利用學生熟悉資源,設計有關工程方面。如:"一項工程單獨完成,甲需要十二天,乙需要十天,丙需要十五天 ,______?"根據三個已知條件,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學生能提出好幾個問題,并列出相應的式子,如果對其中限甲已丙,三人合作多少天可以超越這件工程的二分之一?這個問題的探討,學生就列出了幾種不同的解法。問題情境的超越,使學生的思維邁向更廣闊的空間。數學不僅是學習知識,更要重視思想和方法對學科的作用,要學會有意識地突出應用數學,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要讓學生發(fā)現身邊的數學,從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效果,使學生會學數學。
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符合學習者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多樣化情境。用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進他們對新知識的同化與順應,從而完成知識的意義結構。
總之,在農村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應用好農村有效素材,在小學生的知識與思維之間架起橋梁。使小學生想學、樂學、愛學、會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