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鳳,洪 波,賈春迪
(吉林市豐滿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吉林 吉林 132013)
目前,隨著中國人口結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受中國傳統(tǒng)飲食習慣及經濟發(fā)展不均衡的因素影響,我們國家人群中仍面臨著不同種類的營養(yǎng)缺乏的狀況,而這種情況在老年人群中較常見。在中國老年人群中48.4%的老年人營養(yǎng)狀況不好,而生活方式、日常飲食狀況、經濟水平等是其主要影響因素。有調查研究發(fā)現,現今社會大部分老年人處于營養(yǎng)不良或存在營養(yǎng)不良風險。同時在實際臨床工作中也發(fā)現,老年人群中低蛋白者較年輕人更為常見,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老年人經檢查可以排除蛋白合成障礙及丟失過多等相關疾病。因此老年人營養(yǎng)攝入不合理在人群中較為常見,而這一情況在經濟欠發(fā)達的地區(qū)更為普遍及嚴重。面對這一現狀,我們首要完成的任務是及時對老年人群進行營養(yǎng)風險篩查,并對營養(yǎng)不良的老年人進行營養(yǎng)干預。重要措施是指導老年人合理飲食,并對老年人進行合理的營養(yǎng)支持,這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控制老年慢性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吉林市人民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進行營養(yǎng)篩查并接受人體成分分析儀檢測的老年人,排除惡性腫瘤、消化系統(tǒng)、代謝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選用飲食正常的老年人作為調查對象,共106例。被調查對象中,男65例,平均年齡(74.5±14.5)歲,女41例,平均年齡(75.5±13.5)歲。將調查對象按照年齡進行分組,共分為60~70歲組、70~80歲組、80~90組3組進行研究。檢測前向研究對象說明人體成分分析的意義及注意事項,取得研究對象知情同意。
被調查者需保持平穩(wěn)狀態(tài),著單衣,由測試人員人工輸入年齡、性別、身高等基本信息,使用韓國Biospace公司生產的InBody人體成分分析儀進行檢測,對受檢者按照年齡進行分組。Inbody人體成分分析儀的操作:新型的Inbody人體成分分析儀通過多個電極、多個頻率進行節(jié)段測定,能準確地獲取四肢和軀干各部位的肌肉、脂肪比例,而且還能區(qū)分細胞內、細胞外的水分和靜息狀態(tài)下基礎代謝率、體脂肪百分比、骨骼肌、體脂分布、蛋白質、體重、內臟脂肪面積、體質指數(BMI)等指標。
通過查閱文獻,依據營養(yǎng)風險篩查表(《NRS—2002》),參考世界衛(wèi)生組織等權威機構的最新要求來判定。對初診患者要詳細詢問其日常的飲食狀況及排便情況等。
(1)被調查者要求:①應空腹測量體重,飯后至少間隔2 h后才可進行測量;②測試前應排空大小便;③運動后或淋浴后不應立即進行測試,出汗會導致體成分發(fā)生一定的變化;④體內佩戴電子醫(yī)療儀器或其他金屬者請勿進行測試。
(2)設備調試:進行二次測試時應使測試條件與上一次時盡可能保持一致,使測試結果最大限度保持一致性或具有可比性。
(3)預測試:測試環(huán)境應在適宜的溫度(20~25 ℃)下,過熱或過冷會對身體成分造成一定的影響,使測試結果不準確。
數據錄入Excel,核對后采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對不同組別的體脂肪百分比、蛋白質、內臟脂肪面積、體質指數、體脂分布、骨骼肌含量、基礎代謝率等指標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對2018年度吉林市某醫(yī)院的老年人營養(yǎng)狀況進行調查、隨訪,并查閱相關資料,結果如下:70~80年齡組的老年人體重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年齡組別的身高、體脂肪百分比、蛋白質、內臟脂肪面積、骨礦物質含量、體質指數、體脂肪、骨骼肌含量、基礎代謝率等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被調查的106例老年人中男性中瘦弱、正常、超重占比分別為16.0%、37.7%和7.5%,女性中瘦弱、正常、超重和肥胖者占比分別為7.5%、18.9%、11.3%和0.9%。男性中超重者占總人數的7.5%,女性中超重和肥胖者占總人數的12.2%,可見女性超質量和肥胖的人數檢出率高于男性。
男性體重60~70歲年齡組達到高峰,其后逐漸下降;女性體重則自70~80歲年齡組達到高峰,60~70歲年齡組呈現明顯上升趨勢,80~90歲年齡組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同時可以發(fā)現,老年人體重變化具有顯著性差異。
男性身體骨礦物質含量(以鈣為主)隨年齡的增加呈逐漸上升的趨勢;而女性身體骨礦物質含量60~70歲年齡組呈緩慢上升趨勢,80~90歲年齡組呈緩慢下降趨勢。但不同年齡組的礦物質的含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
女性身體體脂百分比含量60~70歲年齡組呈緩慢上升趨勢,80~90歲年齡組呈緩慢下降趨勢。但不同年齡組的體脂百分比含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差異。
男性及女性各年齡組骨骼肌含量呈現隨年齡增加而逐漸遞漸的趨勢。其中,男性身體骨骼肌含量的下降趨勢較女性更為明顯。
男性及女性各年齡組蛋白質含量呈現隨年齡增加而逐漸遞漸的趨勢。其中,男性身體蛋白質含量的下降趨勢較女性更為明顯。
對106例老年人的營養(yǎng)評估中,60~70歲的老年人蛋白質缺乏者占總人數的7.5%,70~80歲的老年人蛋白質缺乏者占總人數的13.2%,80~90歲的老年人蛋白質缺乏者占總人數的18.9%,由此可見,80~90歲的老年人蛋白質缺乏者比例最高。
本次研究搜集2018年度前往醫(yī)院進行營養(yǎng)篩查的106例老年人的基本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顯示調查對象的老年人除體重外,其他指標無統(tǒng)計學差異。前來就診的老年人以80~90年齡段居多,平均年齡是74.5歲。男性就診人數高于女性,但女性超重者多于男性,與其他地區(qū)報道情況不完全一致[1],可能由于不同地區(qū)的經濟狀況、風俗習慣和生活習慣不同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此年齡段的男性多有飲酒習慣,大量飲酒是引起味覺及各項指標異常的危險因素;而老年女性多愛吃甜黏性及油炸類等食物,此類食物中糖類和脂肪含量較高,可引起肥胖,但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
本次調查的老年人中在80~90歲年齡組中的女性老年人的體重、骨礦物質含量、體脂百分比、骨骼肌含量、蛋白質含量均呈現下降趨勢,而男性老年人的體重、骨礦物質含量、體脂百分比、骨骼肌含量、蛋白質含量的變化范圍小,幾乎趨于平穩(wěn)狀態(tài)。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此年齡段的老年人身體上處于高代謝水平,隨著消化系統(tǒng)的改變,對食物中糖類、蛋白質及脂質的消化吸收程度減弱,干擾了營養(yǎng)素的吸收,造成了營養(yǎng)素含量的減少。
本次調查的老年人中在80~90歲年齡段的老年人蛋白質缺乏比例最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此年齡段的老年人由于牙齒脫落,食物咀嚼不好,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不好;或只選擇單一的食物,造成的蛋白質缺乏。
伴隨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慢性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續(xù)上升趨勢,已成為我國老年人群的主要死因[2]。調查顯示:吉林省居民總體慢性病患病率為51.6%,高于既往國內其他調查結果[3-5]。老年人的健康與營養(yǎng)密切相關,全球每年有數百萬人因為營養(yǎng)缺乏和營養(yǎng)攝入不均衡而導致疾病甚至死亡。因此,加強營養(yǎng)防控和營養(yǎng)素知識普及是控制營養(yǎng)慢性病前提。所以我們應加強對廣大人民群眾健康教育,指導人民提高預防觀念和保護意識,促進人民自覺開展有益健康的活動,減少營養(yǎng)失衡及相關慢性病的發(fā)生,提高國民的綜合健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