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坤 蘆菲菲
(1.華東交通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13;2.江西軟件職業(yè)技術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41)
網球運動是一項隔網對抗性項目,對運動員的體能有著極高的要求。力量素質是進行網球運動的基礎。在進行網球運動過程中,運動員需要通過快速、持續(xù)的跑動,為擊球創(chuàng)造有利的位置,這一過程中運動員急起急停,需要良好的下肢力量做保障。在擊球過程中,為保證擊球的攻擊性,運動員需要全身協(xié)調發(fā)力,并將力量集中在一點爆發(fā),這對運動員下肢、腰腹以及上肢力量均有較高的要求。由此可見,良好的力量素質是網球運動員競技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
在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qū)業(yè)余體校網球隊隨機選取16名14-16歲的男子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全部運動員均有超過2年的網球運動訓練經歷,均未進行過專門的力量訓練。將16名運動員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8人),實驗組測量兩組運動員身體條件、力量素質以及正手擊球能力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
表1 實驗對象基本情況(平均值)
本實驗為期8周,運動員除訓練以外不參加其他大負荷的體育運動。實驗過程中,運動員每周進行6次訓練,每次訓練均安排在下午15:00-17:00時之間。實驗過程中,兩組運動員由同一名教練員負責進行訓練教學工作,且兩組運動員除力量訓練外,其余體能和技術訓練內容、負荷及方法完全一致。
在實驗過程中,每周一、周三、周五技術訓練結束后,實驗組運動員進行約40分鐘的力量訓練,訓練內容為:蛙跳、弓步跳、懸垂舉腿、兩頭起、俯臥撐、持啞鈴模擬正手揮拍、正手拉橡皮筋。對照組運動員則進行其他方面體能和基礎技術訓練,訓練內容為:30m跑、耐力跑、空擊揮拍練習、顛球練習等。
實驗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期2周,此階段安排的訓練內容相對較少,訓練量整體也不高。主要是讓運動員能夠適應力量訓練。第二階段為期5周,此階段安排的訓練內容較多,訓練量也相對較大,目的是讓運動員的力量素質得到全面的發(fā)展。第三階段為期1周,整體訓練負荷較前一階段有所下降,目的是在鞏固運動員力量素質的基礎上,讓其體能得到一定的恢復和調整,為實驗結束后的測試做更好的準備。
經過8周的實驗,實驗組運動員臥推、深蹲、高翻以及立定跳遠的平均成績均有明顯提高。對照組運動員在深蹲和立定跳遠成績方面有明顯提高,在臥推和高翻成績方面,雖有小幅度提高,但提高效果不明顯。對比兩組運動員成績增幅情況可知,實驗組運動員各方面成績提高幅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經過8周克服自身重量的力量訓練,實驗組運動員力量素質提高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運動員,由此可見通過克服自身重量的力量訓練,對促進運動員上肢、下肢的最大力量以及快速力量均有明顯效果。
表2 實驗過程及負荷安排
(1)正手擊球速度。
為進一步了解力量訓練對運動員正手擊球速度的影響,在實驗開始和結束后,分別運動員原地正手擊球(準備姿勢下半徑為一米的擊球)和移動中正手擊球(準備姿勢下半徑超過1m的擊球)速度進行測量,具體測量方式為每名運動員全力正手擊球3次,擊球落點在距離底線3m的區(qū)域內,取其平均值為個人正手擊球成績。
經過8周的力量訓練干預,通過運用測量擊球速度的儀器,實驗組運動員原地和移動中正手擊球的平均速度分別提高7.76公里/時和13.06公里/時,二者均有顯著性提高。對照組運動員原地正手擊球平均速度提高為2.12公里/時,提高幅度不明顯,移動中正手擊球的平均速度提高為4.74公里/時,提高效果明顯。對比兩組運動員實驗前后正手擊球速度變化可知,實驗組運動員原地正手擊球和移動中正手擊球平均速度的提高幅度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由此可見,8周的力量訓練,對提高運動員正手擊球速度有明顯效果。
表4 實驗前后兩組運動員正手擊球速度變化情況(平均值)
(2)正手擊球穩(wěn)定性。
為了解力量訓練對運動員擊球穩(wěn)定性的影響,實驗開始前對各組運動員的原地和移動中正手擊球穩(wěn)定性進行測試,兩組運動員之間無顯著性差異。8周實驗結束后,再次進行測試,兩組運動員每人進行原地正手以及移動種正手各20次擊球(共計160次),要求擊球盡全力,從而更好的反映出擊球的穩(wěn)定性。成功擊球穩(wěn)定性評價標準為:全力擊球,球速快,擊球落點在距離底線3m的區(qū)域內。
表5 實驗前后兩組運動員正手擊球穩(wěn)定性變化情況(平均值)
如表5所示,通過8周的力量訓練,在原地正手擊球方面,實驗組運動員成功率為89.4%,對照組運動員成功率為90%,兩組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移動正手擊球方面,實驗組運動員成功率為85%,對照組運動員成功率為78.1%,兩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梢娏α坑柧殞μ岣哌\動員移動中擊球穩(wěn)定性發(fā)展方面有明顯的效果。
(3)正手擊球準確性。
為了解力量訓練對運動員擊球準確性的影響,實驗開始前對各組運動員的原地和移動中正手擊球準確性進行測試,兩組運動員之間無顯著性差異。經過8周力量訓練后,再次進行測試,兩組運動員原地正手和移動正手擊球各20次擊球,直線區(qū)域10個、斜線區(qū)域10個,要求全力擊球,從而更好的反映出擊球的準確性。正手擊球的準確性評價標準為:全力擊球,球速快,擊球落點在距離底線3m的區(qū)域內。
表6 實驗前后兩組運動員正手擊球準確性變化情況(平均值)
如表6所示,經過8周力量訓練,實驗組運動員原地正手擊球準確率為85%,對照組運動員準確率為83.1%,兩組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移動正手擊球準確率方面,實驗組運動員為76.3%,對照組運動員成功率為77.5%,兩組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由此可知,力量訓練對運動員原地擊球及移動中擊球準確性方面影響效果不明顯。
經過本實驗發(fā)現,8周的力量訓練后,運動員在上下肢的最大力量、爆發(fā)力方面均有提高。下肢力量的提高使得運動員能夠更加快速有力的完成蹬轉動作,同時軀干部位力量的提高,使得運動員能夠在擊球前保持更為穩(wěn)定的身體姿態(tài),上肢力量的發(fā)展使得運動員完成揮拍的速率更快,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將使運動員進行正手擊球時,發(fā)力更加充分,動作速率更快,因此擊球速度有明顯提升。同時力量素質的提高,使運動員在完成各項技術動作時能夠更加充分,軀干部位力量的提高,使運動員正手擊球時,身體重心更加平穩(wěn),因此對于擊球的穩(wěn)定性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對于擊球準確性而言,力量的控制則顯得尤為重要,力量控制能力方面,更多的是由人體本體感受神經支配,這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使肌肉和神經產生適應性,才能最終促進擊球準確性的發(fā)展。因此力量訓練對運動員擊球準確性的影響相對不明顯。
(1)運用克服自身重量的力量訓練方法,對發(fā)展青少年網球運動員上肢、下肢的最大力量以及爆發(fā)力有著明顯的效果;
(2)通過8周的力量訓練,對提高青少年網球運動員正手擊球速度以及正手擊球穩(wěn)定性均有明顯效果。在正手擊球準確性方面,原地擊球、移動中擊球效果不明顯;
(3)青少年網球運動員力量素質的提高,使其完成正手擊球動作時發(fā)力更加充分、速率更快,且身體姿態(tài)更加穩(wěn)定,因此擊球速度和穩(wěn)定性有明顯提高。想要提高擊球的準確性,需進一步加強對肌肉本體感受神經的練習,提高力量控制能力。
(1)對于青少年網球運動員而言,不適應進行過大負荷的力量訓練,因此在進行力量訓練時,應根據其年齡特征,合理的使用訓練方法及負荷,注意對其訓練過程的監(jiān)控,避免因過度訓練影響其身體發(fā)育,對其專項能力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
(2)青少年網球運動員的力量訓練方法選取應與專項需求相一致,結合網球不同技術動作特征,選擇合理的訓練方法。同時兼顧基礎力量方面的訓練,全面發(fā)展運動員力量素質,從而促進其專項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3)對青少年進行力量訓練時,應兼顧柔韌性及神經感受能力的協(xié)調發(fā)展,保證其全面提高對力量的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