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聰敏
河南省鄭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 450000
乳腺癌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威脅患者生命,早診斷、早治療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目前影像學檢查是早期乳腺癌診斷的重要依據[1]。彩色多普勒超聲是無創(chuàng)評估腫瘤血管的方法,可精準地顯示乳腺病灶血流形態(tài)及分布,優(yōu)點有無輻射、操作便捷、可重復等,是臨床較常用的乳腺癌篩查方法[2]。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多集中在觀察腫塊內血流特征,較少研究供血動脈與腫瘤的關系。腫瘤微循環(huán)血供與宿主血管關系密切,胸外側動脈(Lateralis thoracalis arteriae,LTA)是乳腺重要供血動脈[3]。本文通過觀察乳腺癌患者LTA血流參數變化,探究其對乳腺癌診斷的應用價值,以期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10月收治乳腺腫瘤患者70例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歲;經手術及病理學檢查確診乳腺腫塊良、惡性;乳腺腫瘤單側單發(fā);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術前接受放、化療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颊呔鶠榕裕挲g18~76歲,平均年齡(50.82±11.45)歲;腫塊直徑0.8~5.1cm,平均直徑(2.21±0.51)cm;良性腫瘤32例(乳腺纖維腺瘤18例、乳腺增生結節(jié)12例、乳腺脂肪瘤2例),惡性腫瘤38例(浸潤性導管癌32例,導管內癌6例)。
1.2 超聲檢查方法 應用Philips HD15及Philips EnvisorM2540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探頭頻率5~14MHz,容積寬度1.0mm,聲束—血流夾角<60°,放射狀掃查乳頭周邊,記錄患者腫塊部位、大小、血流情況。尋找血流豐富切面,行CDFI血流分級[4]。顯示LTA,在LTA發(fā)出分支供應乳腺前約1cm處,測量其PI、RI、S/D,重復測量3次取均值。
2.1 血流參數 乳腺良性腫瘤患者患側與健側LTA超聲血流參數無明顯差異(P>0.05);乳腺癌患者患側LTA的PI、RI、S/D低于健側(P<0.05);同時乳腺癌患者患側與乳腺良性腫瘤患者患側比較,PI、RI、S/D明顯降低(P<0.05)。見表1。
表1 乳腺LTA超聲血流參數比較
注:t檢驗,與健側相比aP<0.05;與乳腺良性腫瘤患側比較,bP<0.05。
2.2 相關性 38例乳腺癌患者腫塊位于乳腺內側區(qū)9例,位于乳腺外側區(qū)29例;腫塊直徑0.8~5.1cm,平均直徑(2.24±0.49)cm;CDFI血流分級:0級2例,1級7例,2級12例,3級17例。乳腺癌患者患側LTA的PI、RI、S/D與腫塊部位無明顯相關性(P>0.05);與腫塊大小及CDFI血流分級呈明顯負相關(P<0.05)。見表2。
表2 乳腺癌患者患側LTA超聲血流參數與腫塊部位、大小、CDFI血流分級相關性
LTA起自腋動脈第2段,于乳腺外側緣分支,是乳腺的重要供血動脈。本文中乳腺癌患者患側LTA的PI、RI、S/D低于健側,而乳腺良性腫瘤患者兩側LTA超聲血流參數無明顯差異,且乳腺癌患者與乳腺良性腫瘤患者患側血流參數亦存在差異。分析原因,可能由腫瘤血管特征造成。腫瘤細胞由微血管生長并建立血液循環(huán),從而生成腫瘤血管[5]。腫瘤血管粗細不均,迂曲擴張,具有豐富吻合,并可伴有動靜脈瘺形成,多數基底膜缺乏或不完整[6]。因而乳腺癌患側LTA血流量增加、血流速度增高,因而PI、RI、S/D明顯降低。但乳腺良性腫瘤患者并未出現相應差異,分析原因可能為乳腺增生結節(jié)、乳腺纖維腺瘤為正常血管增生,因此造成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并不顯著。本文發(fā)現乳腺癌患者患側LTA的PI、RI、S/D與腫塊部位無明顯相關性,與腫塊大小及CDFI血流分級呈明顯負相關。多項研究表明,內側乳腺癌主要供血動脈有LTA、胸廓內動脈、胸肩峰動脈,而外側乳腺癌主要供血動脈有LTA、胸廓內動脈、肩胛下動脈[7-8]。同時,有研究指出,乳腺腫瘤LTA供血遠多于其他動脈[9]。因此,腫瘤部位對乳腺癌患者LTA血流參數無明顯影響,二者無密切相關性。腫瘤新生微血管越多,其供血小動脈越多,血流信號則越豐富,患者LTA的PI、RI、S/D越低。腫瘤大小對于血流豐富程度影響最大,對LTA的血流參數影響隨之增大。本研究中腫瘤大小與LTA的血流參數的負相關性強于腫瘤CDFI血流分級。乳腺癌形成過程中,腫瘤生長、侵襲需要新生血管滋養(yǎng),隨腫瘤體積增大,新生血管數目明顯增加,因而患者LTA受明顯影響。
隨乳腺癌發(fā)病率上升,臨床早期乳腺癌患者因超聲征象不典型被誤診為良性者亦隨之增多。本文發(fā)現LTA各血流參數可為乳腺癌診斷提供參考信息,從而提高乳腺癌臨床診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