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金,王太明
(遼寧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四個自信”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偉大成就這一公認的事實為基礎所表現出來的對自身實力的正確評估和積極肯定。中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優(yōu)勢和劣勢有清醒的認識,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既定目標,敢于接受挑戰(zhàn),敢于將自己置身于挑戰(zhàn)性極強的環(huán)境之中,即使遭遇阻撓與誹謗,保持定力,直至預期目的實現。堅定“四個自信”,愛國主義是其根基和核心,兩者相偎相依,相互契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自“四個自信”提出以來,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更加闊步走向世界舞臺,展現大國風范。學懂學透“四個自信”是對愛國者提出的時代要求。育愛國之情,增報國之才,貴在履踐,重在力行,一直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開拓進取、銳意拼搏。把握“四個自信”與愛國主義的一致性關系,對社會進步具有極為深刻的價值意義。
道路決定一個國家的方向和未來。道路自信是對本民族發(fā)展方向以及未來命運前途的自信。中國道路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氣質。初心和使命是堅定道路自信的力量源泉。鄧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混亂狀態(tài)就不能結束,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就不能改變?!盵1]我國在歷史上曾受萬國朝拜、萬民敬仰,但是進入近代以來,積貧積弱的中國人民不堪重負,逐步淪為工具性的存在。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辟出一條通往復興夢想的人間大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未經先人開辟的新路,它超越了舊中國的荊棘之路,也超越了西方的固有經驗之路,同時這條道路也在不斷自我革命和創(chuàng)新,它是一條日日為新、時時為新的道路。在今天我們看到了中國道路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那么它成功在哪里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把道路基點放在自立自強之中。我們不依仗任何人,從不去看任何人任何國家的臉色,自力更生,敢闖敢搏。然而在這條道路中,總有一些敵對勢力以各種手段干涉中國內政,阻礙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最具代表性的勢力莫過于世界霸權主義。翻閱歷史書籍我們不難發(fā)現,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我們從未挑起過一起爭端或是發(fā)動一場戰(zhàn)爭,也沒有占領過任何國家的任何一寸土地,更不存在干涉他國內政之舉。中國人民的品質和中國共產黨的智慧不允許我們走霸權這種看似眼前得利,實則走向滅亡的道路?!皻v史和實踐充分表明,中國道路是一條和平發(fā)展道路,是一條文明復興道路,加快發(fā)展和保持民族自身的獨立性是可以同時實現的?!盵2]中國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從來不把本國利益最大化當作是發(fā)展目標,我們維護的反而是整個世界的共同的普遍安全。中國越穩(wěn)定越安全,可以說世界便有了和平穩(wěn)定的基礎條件,這也凸顯出作為大國的氣派擔當。我國堅定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打不垮的中國人民已經同世界霸權主義做好了長期和復雜斗爭的準備。我們所弘揚的愛國主義,必須不斷增強對中國道路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的認同,愛國愛黨,愛中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fā)展之道。始終堅持黨領導一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人民克服一切困難,經受住各種風險考驗,不斷取得革命勝利的一大法寶。只有改革發(fā)展,才能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向前發(fā)展,確保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歷史和實踐所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不可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也只能是空談。
熱愛自己的國家是愛國主義對每一個公民的要求。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tǒng)一,這是愛國主義的本質要求。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是長期的,穩(wěn)定的,動態(tài)的,作為國家的一份子要對國家的總的發(fā)展方向充滿自信,肯定現階段已取得的成就,堅信未來的發(fā)展態(tài)勢會愈加積極。道路自信與愛國主義情懷是一脈相承的,道路自信與愛國主義的本質可以說是不謀而合。堅持道路自信也是愛國主義情懷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愛國主義的本質相一致。新時期愛國主義始終圍繞如何實現民族富強、人民幸福生活而逐步展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克服了西方工具性發(fā)展道路的缺陷,把人類千百年來不懈追求的美好生活的社會理想囊括其中,讓人民群眾共同享有改革發(fā)展勝利的果實,最終實現馬克思、恩格斯所追求的個人全面發(fā)展的核心價值思想理念。新中國開辟的這條道路充滿無限種可能性,我們將不停摸索并沿著這條道路繼續(xù)前行,努力創(chuàng)造更大奇跡。
理論問題關乎黨的性質,關系國家未來、民族興復以及人民安康。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眾多愛國仁人志士經過不懈探索,最終把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引進西方大量理論觀點,用于解釋、闡明中國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但是這些理論與中國實際“水土不服”,只有堅持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才能確保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煥發(fā)生機。同時,世界形勢極端變化,來自西方發(fā)達國家仍奉行政治掛帥,宣揚理論的普世性,意欲挑起主義之爭。強調自信,就是要求我們要充分客觀地把握我國發(fā)展的歷史性成就,不要被唱衰中國的錯誤或反動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所迷惑,要避免弱國心態(tài),妄自菲薄,喪失克服困難的勇氣。此刻馬克思主義這個制勝之寶需要我們緊握,解決中國社會現實發(fā)展問題,扎根于中國本土的歷史文化理論思想需要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是一門科學,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行動羅盤。它始終嚴格的以客觀事實為根據,總是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fā)展而不斷的發(fā)展并經受實踐的檢驗。只有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才能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價值。
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發(fā)展的應然之物。愛國主義中蘊含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沛情感。五四運動以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社會的大變革帶來了機遇,指明了方向,成為中國推翻三座大山、站起來的重要力量源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以及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銳意進取,不斷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進入新紀元,我們黨不斷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的認識,形成了一系列階段性的理論成果。十九大,我國的進入新的歷史方位,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彰顯出黨在政治理論上的高度成熟與自信。這是新時代每個公民必須牢記的事實。
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強國,這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最高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不能僅靠嘴上空談,它需要一種思想或者是一種理論作指引,需要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黨做謀劃。作為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是強大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統(tǒng)一體。真理力量集中體現為我們黨的正確理論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是自己的行動指南,為人民美好生活而拼搏,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作為人格力量的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不斷指引我們奔向勝利,在我們黨遇到困難之時,這種人格力量便支撐我黨繼續(xù)向前,同敵人展開生死搏斗,贏得最終的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具有頑強生命力,它來源于人民的認同,永無止境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經受了時間的錘煉。我們講堅持理論自信的同時還要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的自信。愛國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具有持久性,深層性,將助力我們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匯聚起磅礴的愛國之力,推動國家向前發(fā)展,實現繁榮富強。
制度是關系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問題。“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古今中外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的政權穩(wěn)固、社會發(fā)展、人民富裕離得開制度的保障。作為一個人口眾多、面積巨大、文化底蘊深厚的社會主義國家,只能從馬克思恩格斯所提供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出發(fā),靠中國共產黨人摸索實踐,不斷總結升華,才最終得以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的確立,體現為一種政治定力,是在于資本主義比較中凸顯其優(yōu)勢,逐步將這種優(yōu)勢轉化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今天我們有底氣談制度自信,根本原因就來自新中國成立70年來以及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國家治理成就所體現出來的“中國之治”。從政治制度上說我們有黨中央的統(tǒng)一領導,加上競爭性的地方積極性,兼顧了公平和效率。從經濟制度上談,我國創(chuàng)造出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奇跡,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制度優(yōu)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勢,制度自信是中國人民最堅定的態(tài)度。社會主義制度帶來的有目共睹的社會發(fā)展進步的趨勢并沒有因為其在當今世界并不占主體地位而有所改變。激發(fā)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弘揚愛國主義情懷,離不開理論灌輸教育、文化熏陶、示范引領,更需要制度基礎作為有力的保障。制度的有效確立,經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指引,定會助力中國夢照進現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3]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天然一體、密不可分。相當長的時間以來,西方發(fā)達國家對于中國共產黨的唯一執(zhí)政黨地位產生了質疑。其實中國在歷史進程中曾探索過多黨制的發(fā)展模式,但是最終的結果是失敗的。歷史和人民選擇了當初在成立時只有幾十個人的中國共產黨,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它與西方發(fā)達國家政黨不同,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時至今日,在解決弱勢農民群體關系問題上,黨始終把其放在一個關鍵的位置上。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奮進的道路中,我們看到了中國經濟的崛起,看到了日新月異的老百姓生活的改變,看到了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國家在世界舞臺中發(fā)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這些種種成就就是中國制度優(yōu)越性最有效的證明。我們談制度自信絕非是別人口中的“花言巧語”,也不是吹捧和自負,而是對中國歷史、社會發(fā)展總過程的全面分析。是在完全分析了中國社會在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后的取得的種種成果后的自信。不論是受義務教育的青少年,還是堪當祖國復興大業(yè)的青年群體,還是社會中辛勤勞作的廣大同胞,都應做到發(fā)自肺腑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堅定自信,這種自信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充分理由和事實依據的自信。
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如今,各國之間綜合國力之間的較量愈演愈烈,要使中華民族立于不敗之地,成為世界性強國的一個根本方法,就是高舉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愛國主義是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橋梁和紐帶,全體中國公民的愛國之情集中體現于對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熱烈擁護。新時代,我們?yōu)槿嗣裥腋I疃牛瑸橹袊鴫舻膶崿F而奮斗,而這正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供堅實保障,制度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制度自信為中國成為世界強國提供了可能。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事關民族精氣神的凝聚。堅定文化自信是新時期傳承愛國主義的基本方略。文化作為一種基因,需要傳承;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情懷,需要培育。習近平強調:“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盵4]我們的自信要建立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基礎之上,要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的展現出來,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義來源于中國思想,其通過“史”與“思”的結合不斷演化生成。文化自信要求我們要尊重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獨特性,絕不能固步自封,同時要對異質文明要兼收并蓄、博采眾長。文化自信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堅定文化自信與國運的興衰、民族精神的培育以及人民的精氣神的提升息息相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盵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需要文化作為強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撐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更需要擁有巨大感召力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植每個公民的血脈之中。但是由于西方利用“普世價值”對中國進行妖魔化,以及西方價值觀念潛移默化的滲透,對我國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向心力的凝聚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有些學者習慣于使用西方的話語體系,甚至主張“全盤西化”,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橫眉冷對,不屑一顧。強調自信意味著能夠清醒地認知到我們的事業(yè)將面臨重大挑戰(zhàn)、風險、阻力和矛盾。對此,我們必須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加強對中國故事的講述力度,中國聲音的表達力度,中國特色的傳播力度,展示中華文化之魅力,夯實國家軟實力之根基,堅守本民族文化之陣地,擔負起抵御西方價值觀滲透的重要使命,才能激起廣大愛國同胞對民族情感的共鳴。文化是土壤,它在歷史長河中生成了愛國主義精神。因此,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物質,把文化自信擺在應有的高度,對厚植愛國主義精神也將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主旋律,愛國主義隨著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其內涵也在不斷的豐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愛國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有其自身的歷史脈絡,在各個歷史時期有其獨特的內涵。忠君愛國的古代愛國主義觀念,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近代愛國主義觀念,再到如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愛國主義觀念,它的豐富發(fā)展充分說明愛國主義是一種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這種具有深遠持久影響力的愛國主義精神基因非但沒有丟失,反而在歷史長河中代代相傳、歷久彌新,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脊梁。正如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一樣,愛國主義也有其豐富的時代內涵。如今我們提倡的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所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需要在新時代開拓進取的道路中不斷弘揚、培育與傳承。
做新時代忠誠的愛國者,要做到情感思想和行為的一致,其中,情感是基礎,思想是靈魂,行為是體現。這三個方面集中凝結于對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理論,中國文化的認同當中。新時代如何愛國,“四個自信”也是一種愛國主義情懷的本真體現,是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現實需要,是展現出中華民族真摯而深沉的愛國情懷的重要表達,也正在匯聚起更加磅礴的愛國力量,譜寫新時代的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