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傳說300多年前,厄瓜多爾的一個印第安人在一次旅行中患了瘧疾,病倒在森林中。他勉強掙扎著一步一步向前爬,終于爬到了森林中的一個池塘邊。由于口渴難耐,他趴下去喝了幾口池塘里的水。奇怪,水好苦呀!但他實在太渴了,顧不了太多,又大口大口地喝了起來。喝完過了一會兒,他竟然覺得渾身輕松了許多,不久病竟然好了。病好后,印第安人再回來看這個池塘,發(fā)現(xiàn)池塘邊的許多樹都倒在水中,水中的苦味便是樹皮泡出來的味兒—這大概就是塘水治好了自己的病的緣故吧!
印第安人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告訴了同伴,事情就這樣慢慢傳開了。1633年,一位傳道士在一本書中寫道:“一種生長在隆卡鄉(xiāng)間的樹,被稱為‘退燒樹?!睆拇耍莻€地區(qū)的人們便開始用這種樹的樹皮來治療瘧疾了。
1638年,西班牙駐秘魯總督的夫人安娜?辛可(Cinchon)伯爵夫人染上了瘧疾。開始人們以為她無藥可救了,但一位傳道士把“退燒樹”的一塊樹皮研成粉末給她服用后,總督夫人很快轉(zhuǎn)危為安。這個消息被總督夫人的侍臣傳出去后,在西班牙廣為人知。后來,這種樹就被以總督夫人的名字命名為“金雞納(Cinchona)”。
最初,金雞納樹的樹皮出口完全由西班牙控制。后來,幾名英國研究人員偷走了金雞納樹的種子,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試種成功,并建立了大批種植園。由于產(chǎn)量高、成本低,印度尼西亞的產(chǎn)品最后完全取代了厄瓜多爾的產(chǎn)品,以至于人們漸漸忘掉了金雞納樹的原產(chǎn)地。
金雞納樹在17世紀傳入中國。1693年,康熙皇帝染上瘧疾,多方治療無效,后經(jīng)神父洪若翰、劉應(yīng)進獻金雞納樹皮粉方才治愈。法國人樊國梁在《燕京開教略》中記述了當時的詳細經(jīng)過:“進金雞納……皇上以未達藥性,派四大臣試驗。先令患瘧疾者服之,皆愈。四大臣自服少許,亦覺無害,遂請皇上進用,不日瘧瘳……”從此,康熙便將其視為治瘧“圣藥”。
后來,人們從金雞納樹的樹皮中提取出了奎寧,專門用來治療瘧疾。
(摘自《奇聞怪事》2019年9月,千百度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