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玲
摘 要:我國推行生效裁判文書上網(wǎng)制度以來,民事裁判文書成為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重要產(chǎn)物,但民事裁判文書瑕疵的救濟卻是目前司法實務操作中混亂模糊的疑難問題。現(xiàn)今我國立法對于裁定補正的適用范圍規(guī)定狹窄、適用條件不甚明確、補正程序付之闕如。國內關于民事裁判瑕疵救濟機制的理論研究很少,零星的研究中也未精細地對“瑕疵”進行界定,救濟程序理論亦有待系統(tǒng)化;國內司法實踐中因缺乏程序的規(guī)制導致各地法院做法不一,甚至同種情況能否適用裁定補正有截然不同的認定。本文運用實證的方法梳理民事裁判文書瑕疵的根源性,剖析瑕疵救濟的缺陷性,論證瑕疵救濟的必要性,并參考域外立法實踐對民事裁判文書五種瑕疵進行類型化,針對性地提出補正裁定和補充判決的救濟之法。
關鍵詞:民事裁判文書瑕疵 識別標準 瑕疵救濟
中圖分類號:D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1-0-01
一、問題緣起:大數(shù)據(jù)下的民事裁判文書
2014年1月1日全國推行生效裁判文書上網(wǎng)制度以來,裁判文書公開一方面有利于督促法官公正辦案謹慎判決,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錯漏百出的判文成為眾矢之的。本文對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文書庫進行檢索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法院系統(tǒng)上傳(涉)補正裁定文書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補正情形。一是,審判組織錯誤型補正。比如,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裁判文書落款署名將獨任審判員補正為合議庭成員。二是,援引法條錯誤型補正。如審判人員在新舊法交接時未能準確把握新舊法條的適用期間及溯及力,容易錯誤引用法條,援引已失效或未生效法律條款。三是,文字錯誤補正。比如,判決書文號錯誤、落款日期錯誤、涉案事實錯誤(如當事人人名、涉案肇事車輛號牌、日期),這些瑕疵錯誤程度輕、出現(xiàn)頻率高,屬于明顯的技術性錯誤,也是目前補正裁定適用最廣泛的情形之一。四是,計算錯誤型補正。在未明確計算基數(shù)與標準的情況下,將判決主文中的金額進行補正。五是,訴訟費誤算、漏寫型補正。主要表現(xiàn)為訴訟費計算錯誤、遺漏處理財產(chǎn)保全費用的負擔后裁定補正。
二、現(xiàn)狀梳理:民事裁判文書瑕疵救濟的缺陷性
民事裁判文書作為人力制作的產(chǎn)物,具有難以克服的客觀局限,其瑕疵的產(chǎn)生具有必然性,而瑕疵救濟機制卻無法及時對此進行填補。目前我國民事裁判文書瑕疵救濟機制具有如下缺陷性:
1.補正裁定適用范圍狹窄
立法僅對于誤寫誤算的裁定補正進行了規(guī)定,兜底的其他筆誤則語焉不詳,哪些類型的瑕疵可以納入補正裁定救濟的范圍無法確定,這也導致使得部分可依賴救濟機制獨立解決的瑕疵進入上訴審或再審程序中,問題解決效率低下、浪費了有限的司法資源。
2.補正裁定適用條件不明
對于法律文書誤寫、誤算沒有具體界定范圍,事實查明部分、判決主文部分是否構成誤寫、誤算,何種程度構成誤寫、誤算,法律均未對此進行細致界定,有限范圍的裁定補正程序亦缺乏可操作性,這也導致實務中補正裁定被無序濫用、當事人訴訟權益陷入危險境地。
3.補正運行程序缺失
立法對于補正程序的啟動、審查、法律后果、補正期限等運作流程的規(guī)制目前尚屬空白。缺乏規(guī)范的運作程序支持,審判人員的程序裁量權未能得到合理規(guī)制,易滋生各種對涉及當事人利益的文書內容隨意更改的行為,降低法院訴訟行為的嚴肅性和正當性。
三、路徑探索:建構民事裁判文書補正程序與補充程序
我國實務目前對于民事裁判文書瑕疵的救濟亦僅停留在小部分的筆誤補正情形中,范圍狹窄模糊,運行程序闕如。反觀我國訴訟法制度參考借鑒較多的大陸法系,業(yè)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裁判文書瑕疵救濟制度,這些域外立法技術和實務經(jīng)驗可成為我國本土移植民事裁判文書瑕疵救濟制度的重要樣本。其中,德國針對誤寫、誤算等明顯的技術性錯誤,錯誤、脫落或矛盾的事實瑕疵,以及裁判脫漏三種類型分別設置了包括判決的更正、事實的更正以及判決的補充在內的三種形救濟機制。本文認為,對于判決主文的更正與事實的更正可合并納入補正程序,對于裁判脫漏、裁判逾越瑕疵的情況則適用判決補充程序。下文將針對民事裁判文書補正程序及補充程序的設置分述之。
1.民事裁判文書補正程序
技術性瑕疵、事實瑕疵、援引法律瑕疵三種瑕疵的救濟并不涉及到當事人實體權利義務的變更,可沿用已有的補正裁定的形式予以救濟。有關補正程序的啟動。當事人在收到法院送達的裁判文書后,可隨時向裁判文書制作法院提出書面的補正申請。人民法院發(fā)現(xiàn)裁判文書中存在上述三種瑕疵的,亦可依職權隨時進行補正。有關補正申請的審查。根據(jù)集中審理原則,原審審判組織參與了案件的整個審理過程,熟悉案情,原則上由原審審判組織進行審查。原則上采取書面審查為主,補正聽證制度為輔的審查方式。技術性瑕疵、援引法律瑕疵較為明顯,審判人員在閱卷并聽取當事人意見后即可做出審查結論。裁判文書中非主要事實部分出現(xiàn)的錯誤、脫漏或矛盾之處,當事人存在爭議且關聯(lián)兩造利益的,應當組織當事人進行聽證,聽取兩造對瑕疵相關的證據(jù)質證意見及瑕疵補正的辯論意見后,及時作出裁定。人審判人員應當及時將裁判文書網(wǎng)上的原判決替換為附記補正裁定的最終判決書,保證網(wǎng)絡上傳的裁判文書的完整性及準確性,增強裁判文書的可接受性。
2.民事裁判文書補充程序
裁判脫漏瑕疵、裁判逾越瑕疵均涉及到對當事人實體權利義務的分配,對其宜適用補充判決的形式予以救濟,即法院依申請或依職權追加裁判,對遺漏未處理的當事人原訴訟請求予以處理或撤銷逾越裁判。補充程序的啟動與補正程序相同。但對于當事人提出的補充申請,采取聽證制度為主,書面審查為輔的審查方式。以脫漏判決為例,審判組織應當組織當事人對涉及脫漏訴訟請求的證據(jù)予以質證并就訴求發(fā)表辯論意見。經(jīng)過質證及訴辯之后,法院認為質證的證據(jù)或認定的事實會對原判決結果正確性產(chǎn)生影響的,應當終止補充判決的程序,告知兩造另尋上訴或再審途徑主張權益;法院認為質證的證據(jù)或認定的事實與原判決結果未產(chǎn)生實質性影響的,應當及時做出補充判決。人民法院作出補正判決后,應將該補正判決在原判決與其正本上附記之審判人員應當及時將裁判文書網(wǎng)上的原判決替換為附記補正裁定的最終判決書,保證網(wǎng)絡上傳的裁判文書的完整性及準確性,以減少公眾對原判決瑕疵的誤解,增強文書公信力。
參考文獻
[1]李月:《論民事裁判瑕疵之救濟》,2013年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7頁.
[2]劉玉潔:《論民事裁判瑕疵救濟機制》,2011年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