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麗 周建欣
【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MRI)、CT對于鞍區(qū)腫瘤患者的作用與效果。方法:納入我院收治的68例鞍區(qū)腫瘤病例,納入時間為2016年9月-2019年1月,對全部患者都借助CT、MRI實施檢測,觀察比較其結果。結果:MRI對于顱咽管瘤、膠質瘤總檢出率大于CT,且診斷總正確率高于CT,進行對比具有十分顯著的差異性(P<0.05)。結論:對于鞍區(qū)腫瘤患者來說,在運用MRI后,對比CT而言,能夠得到十分良好且確定的診斷效果,但是,CT對于鈣化進行的顯示高于MRI,所以,臨床中要依據兩類方式檢測最后的結果實施分析與研究,以增強診斷總正確率,給各項診治給予保證。
【關鍵詞】MRI;診斷;CT;效果;鞍區(qū)腫瘤;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7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1-142-01
鞍區(qū)指的就是機體中較易產生顱內腫瘤的位置,鞍區(qū)腫瘤種類較多,且具有更為繁雜的各類解剖結構,臨床中在對其實施診斷期間,具有相應的困難程度?,F階段,各項影像學技術得到了十分迅速地進步,使得愈來愈多的影像學都能夠被運用到對鞍區(qū)腫瘤實施診斷[1]。文章納入2016年9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患者,現將實際情況介紹如下:
1 對象、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收治的68例鞍區(qū)腫瘤病例,納入時間為2016年9月-2019年1月,對全部患者都借助CT、MRI實施檢測。性別:48例男、18例女;年齡范圍:21歲-69歲,平均(45.85±10.36)歲;垂體腺瘤、腦膜瘤、顱咽管瘤、膠質瘤患者依次就是24例、16例、17例、11例。
1.2 方式
CT:借助雙源型CT(西門子,型號即為Somatom Definition Flash),管電壓設定成120KV,管電流設定成380mAs,層厚設定成5-10mm,層間距設定成5mm,檢測區(qū)域就是C2椎體下緣至顱頂,先對全部患者開展平掃,在平掃結束后,施予增強掃描,運用碘海醇,總用量共50-80ml,對對比劑進行注射,并結束增強掃描。
MRI:借助磁共振掃描儀(西門子,型號即為Somatom Skyra 3.0t),借助頭頸線圈對各個矢狀位、軸位、冠狀位開展掃描,輔助患者處于仰臥位,有關的操作由具有十分充實經驗的醫(yī)護人員來實施。各項掃描參數:(1)T1WI:TR設定成400Ms-500Ms,TE設定成20-30ms;(2)T2WI:TR設定成2500ms,TE設定成80-100ms。層厚設定成5mm,層間距設定成5mm,矩陣設定成256×256。在各項常規(guī)的掃描結束后,對患者施予釓雙胺進行注射,總用量共0.1mmol/Kg。
1.3 觀察指標
評估對比所有患者在檢測后其各項診斷結果。
1.4 數據分析及統(tǒng)計處理
此次研究涉及的所有數據一律以SPSS19.0這一統(tǒng)計學軟件實施處理,其中,2組患者診斷后的各項診斷結果情況一律用[例(%)] 表示,選擇χ2檢驗,P<0.05時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反之則無意義。
2 結果
MRI對于垂體腺瘤、腦膜瘤總檢出率高于CT,但是,進行對比沒有十分顯著的差異性(P>0.05),而對于顱咽管瘤、膠質瘤總檢出率高于CT,進行對比具有十分顯著的差異性(P<0.05)。另外,MRI診斷總正確率高于CT,進行對比具有十分顯著的差異性(P<0.05)。見表1。
3 討論
垂體瘤指的就是鞍區(qū)一種十分普遍的腫瘤,依據其大小主要就包括了微腺瘤、大腺瘤,在這其中,大腺瘤所具有的CT影像會表現成鞍區(qū)占位,且大多都是圓形或是分葉形,在實施平掃后,大多都是等密度或是稍高密度,而大腺瘤處于MRI影像下,會表現為腫塊,邊緣十分平滑且清楚,T1T2加權成等信號,如果腫瘤伴發(fā)了壞死、出血或是囊變,會產生其余更為繁雜的信號,大腺瘤在借助CT或是MRI實施增強掃描后,其實質信號都能夠得到相應的強化[2]。而微腺瘤在借助CT實施掃描后,大多都是稍低密度,且在早期中實施增強掃描其強化不夠突出,依舊體現為稍低密度,在借助MRI實施掃描后,大多都是稍長的T1、T2信號,在進行增強掃描后,也沒有十分突出的強化,體現為低信號類結節(jié)。對于各腦膜瘤病灶而言,其處于CT影像下,大多都是分葉形、圓形,且大多都是等密度或是稍高密度類結節(jié),還具有十分突出的邊界,同時,極有可能伴發(fā)各顆粒狀鈣化灶,而處于MRI影像下,大多都是類圓形結節(jié),邊界十分清楚,體現為稍高的T1T2信號,在實施強化掃描后,能夠體現出十分突出的腦膜尾征[3]。對于各顱咽管瘤病灶而言,其大多都是囊實質性腫塊,會伴發(fā)鈣化表現,但是,其鈣化各項特點不夠突出,在借助CT進行檢測后,其會體現為密度不夠平均,而在借助MRI實施監(jiān)測后,其信號強度也十分繁雜。對于各膠質瘤而言,其會體現為星形細胞瘤,各病灶大多會伴發(fā)囊變,但是,較少會產生鈣化、出血,大多都是囊實性腫塊,其邊界不夠清楚,在借助CT進行掃描期間,各病灶大多會體現為混雜密度樣,而在借助MRI實施掃描后,會體現為延長信號。對各鞍區(qū)腫瘤來說,盡管CT對于腫瘤鈣化進行的顯示具有相應的優(yōu)點,但是,只是對于各項初步診斷而言,其沒有相應的診斷特異性;而MRI能夠多方位地進行成像,還可以全方位地顯示出各混雜信號類腫瘤,同時,能夠對各瘤周結構清晰地進行顯示,以更為精準地對腫瘤實施定位與定性。
在本研究中,MRI對于顱咽管瘤、膠質瘤總檢出率大于CT,且診斷總正確率高于CT,進行對比具有十分顯著的差異性(P<0.05)。
綜上,對于鞍區(qū)腫瘤患者來說,在運用MRI后,對比CT而言,能夠得到十分良好且確定的診斷效果,但是,CT對于鈣化進行的顯示高于MRI,所以,臨床中要依據兩類方式檢測最后的結果實施分析與研究,以增強診斷總正確率,給各項診治給予保證。
參考文獻:
[1] 鹿松松,裴家生,薛亮,等.顱內非鞍區(qū)腫瘤患者腺垂體功能低下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7,16(4):387-391.
[2] 郭亞飛,程敬亮,張勇,等.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在鑒別鞍區(qū)惡性生殖細胞腫瘤與顱咽管瘤中的價值[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7,97(37):2903-2907.
[3] 魏偉,于軍,李旭琴.CT仿真內鏡在垂體瘤切除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8,41(11):986-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