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賽賽
“漏雨的房頂,凌亂不堪的地面,眼神純真的小朋友,還有一雙破舊不堪的鞋子……”這些都是姍姍在四川大涼山所見。姍姍為什么去大涼山?這還得從頭說起。
姍姍是中途轉到我們班的同學,性格內向,總是獨自待在角落——這是開學一周,她給我的印象。周五放學,有人來接姍姍,可姍姍竟然對他怒吼:“我討厭你,你滾出去!”我震驚了!一時間,這樣的行為引起了我的高度關注:接姍姍的人是誰?姍姍為什么反應如此強烈?
原來,姍姍父母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管姍姍,但他們十分疼愛姍姍,要什么就買什么,盡自己所能滿足她的要求。姍姍學習不好,就請一對一家教,這周來接她的就是家教老師。這幾年,家里為了姍姍沒少花錢,而姍姍非但不領情,還經常沖父母發(fā)脾氣,情況越來越糟……
我建議姍姍媽媽每周抽時間陪孩子談心,與她約定交流規(guī)則……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后來我才發(fā)現,問題的根源是姍姍對環(huán)境的感受力太弱,甚至處于“麻木”狀態(tài)。解鈴還須系鈴人。能否讓姍姍體驗另外一種生活,從而改變她對現狀的認知?也許通過認知沖突能激起她內心的漣漪。
于是,我建議姍姍媽媽帶她去貧困山區(qū)體驗生活,從而驅散她內心的冷漠。家長十分配合,第二天就把她送走了。一周之后,姍姍回來了,依然如故。原來,姍姍媽媽把她送到了農村爺爺奶奶家,老人溺愛孩子,變本加厲地寵著,連飯菜都是做好端到她面前。這種流于形式的教育自然不會有什么效果。
找到原因后,姍姍媽媽再次行動。在網上查閱資料后,她決定陪孩子去一趟四川大涼山。大涼山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地方,與姍姍現在所處的優(yōu)越環(huán)境截然不同,那里物資很匱乏,人們的生活條件異常艱苦。另外,大涼山對于姍姍來說是完全陌生的,減少心理依賴才能真正體會生活,感悟真情。
果然,當我們明確目的,有計劃地設計體驗時,最終的收獲就是不一樣。到大涼山的第二天晚上,姍姍媽媽就給我發(fā)來短信:張老師,這次帶她來大涼山真是對了,剛才姍姍竟然主動給我端洗腳水,還問我水涼不涼,幫我換水。我當時感動得哭了。讀著這條信息,我能想象姍姍媽媽寫下這些內容時的激動。
我很好奇,姍姍在大涼山究竟經歷了什么?原來,她們去的地方是一個山村,村子里大都是留守兒童,姍姍和媽媽住在一個破房子里,屋頂還在漏雨。當她們躺在用土砌成的炕上時,姍姍難以入睡。這里的孩子穿著破爛的衣服,每天下地干活,回家還要照顧老人……對于這些,姍姍看在眼里,每一處都刺激著她的心。直到回來的前一天,姍姍終于開口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媽,原來真的有這么貧窮的地方?!北M管話語很簡單,但足以證明姍姍有了收獲。
而這一路,姍姍媽媽只是默默地陪在姍姍身邊,盡可能地不提要求不指責,只是單純地陪著。這一切,姍姍怎么可能感受不到?
一周之后,姍姍再次歸來,而此時的她有了很大變化:運動會上,她主動和同學組成拉拉隊,給運動員們加油;由原來的不合群變得開朗熱情,臉上也有了笑容;晚上在宿舍,姍姍竟然想媽媽了,并主動和媽媽聯(lián)系。
姍姍的旅行結束了,可心理路程才剛剛開啟。姍姍的覺醒雖有些“姍姍來遲”,卻彌足珍貴!在對姍姍的改變上,千言萬語不如一行。原來,最好的教育是“感受到”,最動人的教育方式是“體驗過”!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鄭中國際學校)
責任編輯? 劉玉琴
兼職校對? 汪? 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