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玲紅 江明祥 戴罡 巴蕾 鄺平定*
原發(fā)性乳腺惡性淋巴瘤(PBL)是一種少見的乳腺惡性腫瘤,占所有乳腺惡性腫瘤的0.05%~0.53%,結外淋巴瘤的1.7%~2.2%[1],常被誤診為乳腺癌或其他乳腺腫瘤。由于乳腺淋巴瘤通過放化療就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一般不需要外科手術治療,早期準確診斷對其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有關PBL影像診斷尤其MR方面的文獻報道較少,對于該腫瘤影像表現(xiàn)的認識尚存在不足。因此,作者回顧性分析20例PBL的相關文獻及影像學征象,以提高對本病的診斷水平。
1.1 臨床資料收集浙江省臺州市腫瘤醫(yī)院、浙江省腫瘤醫(yī)院和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2005年1月至2018年7月臨床資料完整,并經(jīng)常規(guī)病理及免疫組化確診的原發(fā)性乳腺惡性淋巴瘤患者20例,均為女性,年齡34~73歲,中位年齡45歲。病程3d~6個月,中位病程2.5個月。右乳13例、左乳7例。20例患者均以乳腺腫物就診,8例伴有腋窩淋巴結腫大。20例患者均無乳頭溢液、乳頭內(nèi)陷、皮膚收縮等癥狀、體征。手術前臨床診斷考慮乳腺癌11例,診斷為乳腺良性腫物8例,考慮乳腺炎癥1例。13例經(jīng)粗針穿刺活檢證實,7例經(jīng)手術證實,所有病例均行免疫組化確診。
1.2 檢查設備及參數(shù)20例均行乳腺MR平掃及動態(tài)增強檢查,采用德國SiemensVerio3.0T超導MR儀檢查及乳腺專用線圈。患者取俯臥位,雙側乳腺自然下垂。所有序列均為橫斷面掃描。平掃序列為脂肪抑制TSEFST2WI(TR5800ms、TE83ms),TSET1WI(TR700ms、TE10ms),層厚3.0mm,層間距1.0mm。DWI(b-0、800s/mm2),增強掃描序列為脂肪抑制加水抑制T1WI,TR4.5ms,TE1.6ms,F(xiàn)OV340mm×340mm,矩陣320×224。平掃后90s行增強掃描,對比劑采用Gd-DTPA,劑量為0.2mmol/kg,注射流率為2.0ml/s,注入對比劑后連續(xù)無間隔采集6個時相,每個時相掃描時間約為180s,層厚3mm。在專用的工作站上進行后處理,生成ADC圖,測量3次后計算腫瘤ADC平均值;對增強病灶進行分析,注意避開腫瘤壞死區(qū),選擇病變最高強化區(qū)中感興趣區(qū)(ROI)的測量值,繪制病變的時間-信號曲線(TimeIntensityCurve,TIC)。其中15例行乳腺X線檢查,采用美國Hologicselenia數(shù)字乳腺機,患者取立位,全自動曝光條件。根據(jù)乳房的大小及致密度自動給予投照條件,常規(guī)攝取乳腺軸位及側斜位片,其中2例加攝腫塊局部加壓點片。
1.3 圖像分析方法所有患者的圖像均由2名高年資放射科醫(yī)師共同閱片,觀察、分析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態(tài)、邊緣、密度、信號及強化特征,周圍組織的侵犯和腋窩淋巴結腫大等征象。診斷不一致時相互討論,以得出的一致性結果為準。乳腺內(nèi)病變X線及MR表現(xiàn)分析和評價均根據(jù)美國放射學院提出的乳腺影像報告和數(shù)據(jù)系統(tǒng)(BI-RADS)標準。病灶密度與正常乳腺密度相比分為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MR增強掃描病灶強化程度分級標準:輕度強化:病灶強化程度與背部肌肉強化相近;中度強化:強化程度高于肌肉低于血管;明顯強化:病灶強化程度與血管強化相近或高于血管。
1.4 PBL診斷標準[2](1)既往無淋巴瘤病史。(2)乳腺是臨床首發(fā)部位。(3)除同側腋窩淋巴結受累外,無其他部位淋巴瘤。腋窩淋巴結病變應在乳腺病變之后或同時出現(xiàn)。(4)病變內(nèi)有淋巴組織及乳腺組織并存,淋巴細胞可侵及乳腺小葉及導管,但無乳腺上皮細胞惡變(癌)的證據(jù),除此以外均為繼發(fā)淋巴瘤。
2.1 腫瘤部位、大小和形態(tài)20例患者,共27個病灶,其中單側17例(右側10例、左側7例),雙側3例;病灶單發(fā)15例,雙發(fā)3例,多發(fā)2例;腫瘤最大徑約1.5~9.2cm,平均(5.8±0.6)cm,病灶呈類圓形12個,橢圓形9個,分葉狀6個。
2.2 X線表現(xiàn)20例中15例行X線檢查共17個病灶,與正常乳腺相比,病灶呈稍高密度12個(見圖1A),等密度5個;密度均勻14個,稍不均勻3個,所有病灶均未見明顯鈣化;病灶邊緣光整15個(見圖1B),病灶邊緣不光整2個,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均未見明顯毛刺、皮膚增厚及乳頭凹陷征象。兩側腋窩均未見明顯腫大淋巴結。BIRADS4a級7例,BIRADS4b級3例,BIRADS4c級2例,BIRADS5級3例。
2.3 MR表現(xiàn)20例MR檢查共27個病灶中,平掃病灶T1WI呈等信號10個,低信號17個(見圖2A);脂肪抑制T2WI均呈稍高信號;信號均勻20個(見圖2B),不均勻7個;其中病灶內(nèi)見裂隙狀長T2信號區(qū)5個,內(nèi)見片狀長T2信號區(qū)2個;DWI序列病灶彌散受限,均呈高信號(見圖2C),ADC圖病灶呈低信號,ADC值(0.85~0.98)×10-3mm2/s,平均0.90±0.07×10-3mm2/s(見圖2D);病灶邊緣光整22個,病灶邊緣不光整5個,周圍腺體組織呈受壓推擠改變,均未見明顯皮膚增厚、乳頭凹陷及周圍腺體糾集征象;增強掃描病灶輕度強化11個,中度強化14個(見圖2E),明顯強化2個。時間-信號曲線(TIC)16例呈Ⅱ型曲線(平臺型)(見圖2F),4例呈Ⅲ型曲線(流出型)。腫瘤內(nèi)部強化均勻者10個,稍不均勻者17個,延遲掃描6個病灶邊緣蛋殼樣強化(見圖3),8個病灶內(nèi)部呈腦回樣強化(見圖4)。8例伴有腋窩腫大淋巴結,5例為同側,3例為雙側,所有的淋巴結信號均勻,均未見明顯壞死、囊變。增強掃描淋巴結呈輕度強化5例(見圖5),中度強化3例。MR診斷BIRADS4a級6例,BI-RADS4b級5例,BI-RADS2c級5例,BI-RADS5級4例。
2.4 病理診斷結果 本組20例均符合Wiseman等[2]提出的診斷乳腺原發(fā)性淋巴瘤具備的條件。在20例原發(fā)性乳腺淋巴瘤患者中,病理診斷均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彌漫性大B細胞性淋巴瘤14例(見圖6),結外邊緣區(qū)黏膜相關B細胞淋巴瘤4例,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2例。
圖1 左乳原發(fā)性惡性淋巴瘤(彌漫大B細胞性NHL)
圖2 兩側PBL(彌漫大B細胞性NHL)
圖3 右乳PBL(黏膜相關結外邊緣區(qū)B細胞性NHL)。MR橫斷位增強T1WI見右乳外側象限最大徑約3.3cm的橢圓形占位灶,輕度強化,邊緣環(huán)形強化
圖4 左乳PBL(彌漫大B細胞性NHL)。MR橫斷位增強T1WI見左乳外側象限最大徑約7.9cm的橢圓形占位灶,中度強化,內(nèi)部見腦回樣強化,病灶推擠周圍的腺體組織
圖5 與圖2為同一例患者,為MR橫斷位增強T1WI圖像,左側腋窩見腫大淋巴結,輕度均勻強化,無明顯壞死
圖6 PBL(彌漫大B細胞性NHL)病理圖片。顯微鏡下見瘤細胞彌漫分布,核大,深染,異型,并見多核瘤巨細胞。(HE×400)
PBL是一種罕見的結外原發(fā)性淋巴瘤,占所有結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7%~2.2%,彌漫型大B細胞性淋巴瘤最常見,占PBL的40%~70%,其次為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和濾泡淋巴瘤,而T細胞來源的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則罕見[3]。本病發(fā)病機制不明,可能與病毒感染、電離輻射損傷、免疫抑制和缺陷、遺傳因素有關,腫瘤由乳腺內(nèi)小血管旁的未分化間葉細胞衍生而來,也可能來源于乳腺小葉間的淋巴小結以及小葉內(nèi)的淋巴細胞。PBL發(fā)病年齡在17~90歲,中年女性多見,發(fā)病高峰年齡40~55歲,男性發(fā)病較為罕見[4]。文獻報道右乳發(fā)病比左乳多見,雙側乳腺受累發(fā)生率約10%[5]。PBL的臨床表現(xiàn)無特異性,幾乎所有患者表現(xiàn)為單側或雙側乳房的腫塊,可伴有疼痛。多數(shù)生長較慢,少數(shù)患者起病較急而表現(xiàn)為進行性增大的腫塊,病程長短不一,常為數(shù)個月不等,腫塊呈孤立實質(zhì)性,也可為多發(fā)腫塊甚至彌漫性浸潤,一般不伴乳頭凹陷、乳頭溢液或乳腺皮膚橘皮樣改變。本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癥狀方面與文獻報道相符。對于乳腺淋巴瘤的治療原則,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主張采用放、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6],PBL的預后總體上比乳腺癌差。
PBL單側者多見,但可以雙側發(fā)生,病灶常為單發(fā),少數(shù)腫瘤可為雙發(fā)或多發(fā)病灶,腫瘤最大徑約2.2~11.5cm[7]。本組20例PBL中病灶位于單側17例,雙側3例,腫瘤最大徑約1.5~9.2cm,與文獻報道相似。大多數(shù)PBL的影像表現(xiàn)形態(tài)上分為結節(jié)(腫塊)型及彌漫浸潤型兩種,以結節(jié)(腫塊)型居多,腫瘤常呈膨脹性生長,病灶邊緣多較光整,周圍腺體呈受壓推擠改變。本組20例共27個病灶中,腫瘤均表現(xiàn)為結節(jié)(腫塊)型,病灶邊緣光整22個,周圍腺體組織均呈受壓推擠改變,僅5個病灶邊緣不光整,呈不規(guī)則分葉狀,但均無毛刺、漏斗征、周圍腺體結構扭曲、皮膚增厚等乳腺癌的常見征象,與文獻報道相似。
乳腺X線檢查由于操作方便、價格低廉、檢出病變敏感,對于觀察病灶內(nèi)有無鈣化有一定的優(yōu)勢,仍作為PBL常規(guī)檢查方法。X線檢查病灶呈等或略高密度,病灶密度均勻或較均勻,一般不伴有鈣化,這一點有別于乳腺癌。本組15例乳腺X線檢查中,病灶呈稍高密度12個,等密度5個;密度均勻14個,不均勻3個,所有病灶均未見明顯鈣化,與文獻報道相符。
乳腺專用MR機的優(yōu)勢在于其軟組織分辨率高,能更精確地反映病灶大小及范圍,更直觀地反映乳腺病灶的血液供應情況,在發(fā)現(xiàn)乳腺腫瘤多灶性和多中心病灶方面具有優(yōu)勢[8],可以作為PBL首選的檢查方法或X線檢查的有益補充。PBLMR平掃病灶T1WI呈低或等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病灶內(nèi)出血、壞死及囊變少見[9]。DWI病灶彌散受限,呈明顯高信號,ADC值較低,明顯低于乳腺癌的ADC值,一般<1.0×10-3mm2/s[10],考慮與病理上PBL瘤體內(nèi)細胞豐富、排列緊密,細胞外間隙小,擴散明顯受限所致。本組資料20例MR檢查共27個病灶中,T1WI呈等信號10個,低信號17個;T2WI均為高信號,DWI病灶彌散受限,呈明顯高信號,ADC呈低信號,平均ADC值約(0.90±0.07)×10-3mm2/s,與文獻報道相似。增強掃描腫瘤呈輕至中度強化,表明PBL為相對缺乏血供的特點[11-12],與其他部位的淋巴瘤影像表現(xiàn)相似。動態(tài)增強掃描PBL的TIC常呈平臺型,強化均勻或稍不均勻,延遲掃描病灶內(nèi)部呈腦回樣強化以及邊緣蛋殼樣強化[13],考慮與腫瘤間質(zhì)內(nèi)含有較多的纖維組織及腫瘤推擠周圍腺體形成假包膜有關,本組資料中,增強掃描病灶呈輕度強化11個,中度強化14個,明顯強化2個,主要以輕-中度強化為其特點,動態(tài)增強掃描病灶的時間-信號曲線呈Ⅱ型16例,Ⅲ型4例,延遲掃描8個病灶呈腦回樣強化,6個病灶呈邊緣蛋殼樣強化,與文獻報道相符。
PBL易同時累及腋窩淋巴結,文獻報道[14]約有30%~50%的PBL患者伴有腋窩淋巴結腫大,可以同側或雙側發(fā)生。腫大的淋巴結信號或密度均勻,未見明顯鈣化及中心壞死,此為診斷PBL重要的間接征象,本組病例中有8例PBL伴腋窩淋巴結腫大,5例為同側,3例為雙側,信號均勻,未見明顯鈣化及壞死,與文獻報道相似。另外PBL腋窩腫大的淋巴結增強掃描呈輕中度強化,均質(zhì)強化,與其他部位淋巴瘤累及的淋巴結腫大影像表現(xiàn)相似,具有相對特征性。
PBL的鑒別診斷:(1)乳腺癌:X線表現(xiàn)為結節(jié)狀、分葉狀或不規(guī)則形的乳腺腫塊,邊緣見毛刺,周圍腺體結構扭曲,其內(nèi)常見細小簇狀鈣化。腫瘤呈浸潤性生長,常見漏斗征、乳頭凹陷征及局部皮膚增厚、回縮等乳腺癌典型征象。在MRI掃描中,乳腺浸潤型導管癌T2WI呈稍高信號,ADC值雖然較低,但高于淋巴瘤的ADC值;黏液腺癌腫瘤含有較多黏液,T2WI信號較高。髓樣癌T2WI大部分呈明顯高信號,而淋巴瘤T2WI大部分呈稍高信號。乳腺癌常同時伴有腋窩淋巴結轉移,腫大的淋巴結呈明顯均勻強化或環(huán)形強化。而PBL常表現(xiàn)為邊緣光整、密度(信號)均勻、ADC值明顯降低,輕中度強化的腫塊,病灶內(nèi)鈣化、壞死少見,即使腫塊較大,也不形成漏斗征、乳頭凹陷征。另外PBL伴有的腋窩腫大淋巴結常密度均勻、輕中度強化,與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呈明顯強化有所不同。(2)乳腺肉瘤:主要為血管肉瘤、纖維肉瘤、低度惡性肌纖維母細胞肉瘤等。X線表現(xiàn)為分葉狀、類圓形、邊緣光滑的較大孤立腫塊,或是多個結節(jié)融合生長,病灶大部分形態(tài)不規(guī)則,MR呈長T1長T2信號,信號混雜,腫瘤容易壞死、液化,增強掃描病灶血供豐富,強化較明顯,腫瘤一般不伴有腋窩淋巴結腫大,而PBL多表現(xiàn)為邊緣光整、密度(信號)均勻或較均勻的腫塊,腫瘤壞死少見,腫瘤呈相對乏血供,增強掃描呈輕-中度強化,與前者有所不同。(3)乳腺纖維瘤:是乳腺最常見的乳腺良性腫瘤,青壯年女性多見,腫瘤常單發(fā),少數(shù)可多發(fā)。腫瘤有完整的包膜,X線表現(xiàn)為邊緣光整、銳利的圓形、類圓形的軟組織密度,直徑多為1~3cm,密度均勻,常見鈣化,粗大的爆米花樣鈣化是腺纖維瘤的典型表現(xiàn)。腺纖維瘤常常無周圍組織的侵犯及腋窩淋巴結腫大。大部分在MRT2WI壓脂序列呈高信號,內(nèi)可伴有特征性的低信號且不強化的分隔樣改變,DWI呈低信號,ADC值明顯增高,動態(tài)增強后因其血流灌注不及惡性腫瘤。
綜上所述,PBL影像上多數(shù)表現(xiàn)為邊緣光整、無明顯鈣化及壞死,DWI彌散明顯受限,輕中度均勻或較均勻強,延遲掃描病灶內(nèi)部腦回樣強化以及邊緣蛋殼樣強化的占位灶,可伴有輕中度均勻強化的腋窩腫大淋巴結。X線,特別是MR檢查可以準確顯示腫瘤累及的范圍以及腋窩淋巴結腫大情況,為臨床制定恰當?shù)闹委煼桨柑峁┛陀^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