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鵬舉
臨床上經常會見到這樣的患者:飲食睡眠正常,但長期頭昏、乏力,甚至全身沒勁,做任何事情都打不起精神,醫(yī)院各項檢查卻沒有問題。很多人都自我診斷為“虛”,常擅自服用補腎、補氣血的藥,療效欠佳,更甚者癥狀加重。為什么會這樣呢?
事實上,“全身沒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想干活卻沒勁,動則心慌氣短,這屬乏力;一種是有勁卻不想動,越不動越沒勁,適當活動后反而精神好轉,這屬懈怠。這兩種情況內在的機理是完全不一樣的。
“乏力”屬虛證,輕者脾虛、氣血生化不足,重者脾肝腎精氣均不足,表現(xiàn)為:食欲差、腹?jié)M、便溏、乏力、面色萎黃或腰膝酸軟、眼干耳鳴、記憶力減退等。“懈怠”屬實證,常見痰濕、氣血淤滯、食積、腑實等內生病邪郁積體內,或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未能及時外散而潛伏于內,稱為“伏邪”,這些內外實邪均阻滯經脈,使陽氣不得舒展,加重經脈或胃腸道負擔而導致懈怠。
下列這幾種情況會導致人懈?。?/p>
1.睡懶覺。早晨太陽升起,人體陽氣升發(fā),賴床到早上七八點,甚至更晚,陽氣升發(fā)不暢,易致身體困乏。
2.久坐少動。久坐少動,經脈不暢,氣血郁阻而表現(xiàn)為全身沉困沒勁。
3.夏天吹空調。夏天陽氣升散于外,毛孔打開,氣機調達,吹空調過多,出汗過少,毛孔閉塞,導致或加重氣血經脈不暢,表現(xiàn)為“犯懶”、“懈怠”。
4.飲食過多。溫和、清淡、好消化、七八分飽是健康飲食基本原則。吃“好吃的”或飲酒過多,不僅加重脾胃負擔,也加重氣血經脈不暢,從而導致困乏易疲勞。臨床表現(xiàn)除了懈怠易疲勞外,還容易出現(xiàn)頭蒙、頭昏沉不清亮、心煩急躁、失眠、健忘、胸悶、心慌、氣短、口干苦、口臭、胃滿、腹脹、大便黏滯不爽或干結、小便頻、陰囊潮濕、白帶多(女)、腿沉重拉不動、四肢淤脹等表現(xiàn)。西醫(yī)檢查診斷常有腦供血不足,神經衰弱,血糖、血脂、血壓、尿酸高,肥胖,慢性胃炎,盆腔炎,弱精癥等。對于這種情況,治療均要以祛邪通絡為主,不可盲目進補。
臨床上,多數(shù)全身沒勁為“懈怠”而非“乏力”,是實證而非虛證,治療方法截然不同,如把懈怠當乏力來治,不僅不會改善病情,反而會加重沒勁。另外,常感懈怠的人一定要注意調整生活方式,消除導致沒勁的因素,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