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法名演音,號弘一。作為我國著名的音樂家,有《送別》一曲為世所知。在李叔同的人生中,茶、樂均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二者,前為其人生所愛,是其“器識為先”文藝觀念的形成助因之一,對該觀念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后為其展現(xiàn)與宣揚文藝觀念的重要手段。二者統(tǒng)一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之中,體現(xiàn)著“德性修養(yǎng)”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李叔同 茶 樂 文藝觀
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家李叔同是學堂樂歌的倡導者,也是我國最早以五線譜作曲、最先將西洋音樂引入師范音樂課之人。許?;菹壬谄?982年出版的《近代中國音樂史話》一書中將其生平所做之事評價為“‘開天辟地的創(chuàng)舉”,秦啟明在《李叔同音樂集》中也評價其為“中國西洋藝術的‘先驅者、開拓者、播種者——‘中國近代藝術之父”a。 李叔同對我國近現(xiàn)代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豐富絢爛、博涉多優(yōu),李叔同是文藝領域的多面手。無論是音樂繪畫,還是書法篆刻,乃至詩詞文學,他都有著相當?shù)脑煸?。這些藝術成就與其重視“器識”與“德性修養(yǎng)”的文藝觀密不可分。本文將從李叔同與茶之淵源談起,論述其文藝觀的形成與實踐,并闡釋該觀念的現(xiàn)實意義。
一、 茗人李叔同
茶,作為中國傳承千年的飲品,其品、賞、烹、飲等過程被賦予了深刻的人文性,形成了一系列茶文化。千年以來,中國人將茶視為集物質與精神于一體的復合形態(tài)。“茶德”更是經(jīng)過了幾千年積淀,被歷代文人雅士所推崇。唐代茶學家陸羽(733 —804 )在其著《茶經(jīng)》中就提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眀闡述了茶與品茶人德性修養(yǎng)之間的關系。而李叔同正是在長久的品茶歲月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茶文化的熏陶,陶冶了性情,提升了修養(yǎng),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格。
若論及李叔同愛茶之根源,便要提到其出生地——天津19世紀末的茶文化。那時在天津,無論是碼頭街巷的販夫走卒,還是城里的名流權貴,每日飲茶可謂生活常事。據(jù)記載,作為當時北方最大的茶銷區(qū),天津最負盛名的茶莊“正興德記”,曾最多銷售茶葉“達到330多萬斤,約合1650噸”c。大量的茶銷足以見得天津茶產業(yè)之繁榮。出生于這樣的城市,李叔同養(yǎng)成喝茶的習慣,擁有品茶上的諸多造詣,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說天津是李叔同與茶的緣起之地,那杭州便是他與茶結下深厚感情的地方,甚至在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剃度成為“弘一法師”)上,茶也是潛移默化的助因。在李叔同所寫的《我在西湖出家的經(jīng)過》一文中,曾提到自己在杭州時期品茶與出家的經(jīng)歷,在他還未去日本留學前,就曾一個人跑去杭州品茗:“第一次到杭州是光緒二十八年……只記得有一次到涌金門外去吃過一回茶?!眃那時茶給他的印象比佛法更為深刻。隨后,李叔同負笈東渡,于1912年學成歸國后,受聘來到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舊稱浙江兩級師范學校)任音樂、圖畫課教師,期間他更是茶館??停?/p>
第二次到杭州是民國元年的7月……靠西湖邊有一所小茶館名景春園,我常常一個人出門,到景春園的樓上去吃茶……在景春園樓下,有許多茶客都是那些搖船抬轎的勞動者居多,而在樓上吃茶的就只有我一個人了。所以我常常一個人在樓上吃茶,還憑欄看著西湖的風景。e
獨飲有趣,與友同飲趣味更甚,他曾與好友夏丏尊、姜丹書三人夜游西湖,并作《西湖夜游記》:“乃如湖上某亭,命治茗具。又有菱芰,陳粲盈幾。短童侍坐,狂客披襟,申眉高談,樂說舊事……”f記述了以茶會友的樂趣。
隨著對“靜”“清”“真”的向往,李叔同也開始對佛法感興趣,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他對茶更加熱愛,這甚至成為他每日生活不可或缺之物。在虎跑寺的斷食期間,他曾試驗各種飲茶的方式,其《斷食日志》中載:
十一月廿二日,決定斷食。到虎跑攜帶品……番茶(日本綠茶),龍井,花茶若干,鏡。
三日,晴和,五十二度?!嬅凡瓒?。
六日,晴暖,晚半陰,五十六度?!龝r醒,心跳胸悶,飲冷水橘汁及梅茶一杯?!藭r飲梅茶一杯。
九日,晴,四十九度?!瓝眙里嫴枰槐?,食米糕三片。
十六日,晴,四十九度?!匡嫾t茶一杯,食藕粉,芋。g
虎跑寺的泉水清冽而稠,以其烹茶甚佳。在斷食結束后不久,1918年,李叔同就在虎跑寺出家。在此后的二十多年僧侶生涯中,他對茶依舊情有獨鐘。
李叔同晚年許多時間是在福建度過的。福建,茶山遍地,茶園景色宜人,他對這里的生活環(huán)境一往情深。與摯友往來時,多互贈茶葉。直到1942年圓寂于泉州,世壽62歲。他的漫漫一生,始終沒有離開茶。
長期侵染于中國優(yōu)秀的茶文化之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李叔同的道德修養(yǎng)與人生境界。而“茶德”中對品茶之人修身養(yǎng)性、涵養(yǎng)德行的要求,也與其文藝觀產生了巧妙的共鳴。茶以養(yǎng)德,德現(xiàn)于藝,“德”成為連接李叔同茶樂人生的重要一環(huán),而重視“器識”與“德性修養(yǎng)”,也成為貫穿其一生的文藝觀。
二、“器識為先”文藝觀的形成
“器識為先,文藝為后”是李叔同終生篤信服膺的文藝觀念。這一理論最早出自唐代劉肅所撰的《大唐新語》:“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后文藝也?!県 “器識”一詞,在《國語詞典》中闡釋為氣度才識,意即學習文藝的人首先應陶冶身心,培植超凡的見識、情懷與節(jié)操。這種將藝術家德性倫理素質的陶養(yǎng)夯實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基礎條件的看法,體現(xiàn)了李叔同注重“品行修養(yǎng)”的文藝觀,也體現(xiàn)了其深厚廣博的德性倫理思想。這種文藝觀念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長的生活中經(jīng)過多年思索形成的。
在少年時期,李叔同就關注到人性品格的重要性。1895年,他以“文濤”之名,考入天津文昌宮的輔仁書院學習時,就曾親手抄錄過 “恒麓書院”教書先生對諸生的《臨別贈言》中的“讀書之士,立品為先”一句,可見他與重“器識”、重品德的觀念素有濡染。1898年春,在其第二次入天津縣學應考時撰寫的《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論》一文中,則明確提出了“器識為先,文藝為后”的觀點,他于該篇末尾處寫道:
蓋以士為四民之首,人之所以待士者重,則士之所以自待者益不可輕。士習端而后鄉(xiāng)黨視為儀型,風俗由之表率。務令以孝悌為本,才能為末。器識為先,文藝為后。i
在明確提出這一觀點后,1905年,在其著《圖畫修得法》一文中,他進一步以美術為例,闡述了“器識”與“文藝”的關系:
若夫發(fā)揮審美之情操,圖畫有最大之偉力,工圖畫者其嗜好必高尚,其品性必高潔,凡卑污陋劣之欲望,靡不掃除而淘汰之,其利于宗教教育道德上尤為著,此圖畫之效力關系于德育者也。j
一方面,他提出了“文藝”對培育人的品性的重要性的問題,另一方面,他在自己編著的《國學唱歌集》序言中,指出了當時社會上“樂”與“德”的問題:“樂經(jīng)云亡,詩教式微,道德淪喪,精力爨摧。” k并于次年《音樂小雜志》上發(fā)表的序文中提到了這一問題的解決方式,即發(fā)揮音樂的社會功用:“蓋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的粹美,效用之力,寧有極歟!” 在后文的《樂圣比獨芬傳》中,李叔同不僅介紹了貝多芬的生平與音樂才能,更強調了他“天性誠篤”的優(yōu)秀品質??梢娫谒磥?,“器識”是人才之根本,音樂家只有擁有德性修養(yǎng),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作品。
“器識為先,文藝為后?!崩钍逋K其一生以此作為育人育才之宗旨、為人為藝之圭臬。百年以后,其文藝作品尤為世人崇重,其品格操守更為世人景仰,足可視之為德性倫理觀念見之于文藝創(chuàng)作深刻影響的典范明證。
三、文藝觀的實踐
“器識為先,文藝為后”不僅是李叔同音樂教育理念的核心,亦是其音樂創(chuàng)作理念的核心,并一直貫穿于他的音樂生活中。他曾對該句話給予具體的解釋,即“君子德成而上,藝成而下”。也就是說,文藝工作者應首重人格修養(yǎng),再談文藝創(chuàng)作,品性與德,成了優(yōu)秀作品的先決條件。
1.教學活動中的實踐
從李叔同于1911年自日本學成歸國,到1918年梯度為僧的7年里,他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與經(jīng)歷都奉獻給了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yè)。他先后于上海城東女學、浙江第一師范(原稱江浙兩級師范)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主教音樂和美術。尤其是在浙一師從事音樂教育活動的期間,他將“人格教育”與“藝術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培養(yǎng)出一大批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根據(jù)其學生豐子愷的回憶,李叔同曾不止一次耐心地將這一文藝觀傳遞給他們:
李先生……宿舍里的案頭,常常放著一冊《人譜》,這書的封面上,李先生親手寫著“身體力行”四個字,每個字旁加一個紅圈……后來李先生當了我們的級任教師,有一次叫我們幾個人到他房間里去談話,他翻開這冊《人譜》來指出一節(jié)給我們看。唐初,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有盛名,人皆期許其貴顯,裴行儉見之,曰: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后文藝。勃等雖有文章,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m
從上述史料可見,李叔同不僅嚴于律己,擁有認真嚴格的治學態(tài)度,而且以身作則,用自身的德性修養(yǎng)為學生做榜樣。這種教育方式使得每一位學生都十分觸動,并且愈發(fā)敬愛自己的導師。這種“先器識而后文藝”的觀念給他的很多學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豐子愷也曾提到李叔同自己對這句話的解釋與升華:
他紅著臉,吃著口,把“先器識而后文藝”的意義講解給我們聽,并且說明這里的“貴顯”和“享爵祿”不可呆板地解釋為做官,應該解釋道德高尚、人格偉大的意思?!跋绕髯R而后文藝”,譯為現(xiàn)代話,大約是,“首重人格修養(yǎng),次重文藝學習”,更具體地說:“要做一個好文藝家,必先做一個好人?!?/p>
可見李先生平日致力于話劇、繪畫、音樂、文學等文藝修養(yǎng),同時更致力于“器識”修養(yǎng)。他認為一個文藝家倘沒有“器識”;無論技術何等精通熟練,亦不足道,所以他常誡人“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n
總而言之,李叔同重視“德性修養(yǎng)”的文藝觀,不僅對學生們影響至深,就是在中國音樂教育史上,也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正是在這一思想的驅動下,他的學生繼承了老師的道路,如畫家豐子愷、李鴻梁、潘天壽,音樂教育家劉質平、吳夢非、呂伯攸等,均成了一代才德兼?zhèn)涞乃囆g家,為中國近現(xiàn)代文藝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2.創(chuàng)作中的實踐
作為音樂家,李叔同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70余首的學堂樂歌。這些填詞樂歌多選用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其曲調優(yōu)美動人、清新流暢。自度曲中的歌詞亦是雋永秀麗,語調抑揚頓挫,與音聲相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深受人民大眾的喜愛。在這些作品中,亦展現(xiàn)著他的文藝觀念:
(1)懷國憂民之曲:例如《祖國歌》《我的國》《隋堤柳》等,希望能通過這些歌曲達到“琢磨社會道德,促社會之健全”之功用。其中《祖國歌》一度激發(fā)了當時學生的愛國熱情。
(2)陶冶性情之曲:例如《清涼歌集》等,歌詞以簡潔的意象和語匯傳達佛教的核心修持內容,即戒、定、慧三學,以此來助聽者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
(3)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曲,例如他于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jīng)》《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昆曲的譯譜合集而成。亦是有普及中國優(yōu)秀文化、陶冶公眾情操之用。
這些作品不僅展現(xiàn)著李叔同的文藝觀,也是其宣揚自己文藝思想的重要手段,他的作品中映射著茶文化所包含的中庸、儉德、養(yǎng)氣、品味,乃至“怡”“清”“和”“真”。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德性修養(yǎng)”的提倡與傳遞,也可以看出他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與宣揚。
四、結語
2015年10月,習近平主席發(fā)表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繁榮文藝創(chuàng)作,推動文藝創(chuàng)新,必須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 “德藝雙馨”一詞在新時代的強調,可見李叔同的文藝觀至今仍然光彩熠熠。
有藝無德不立,有德無藝不行,“德”與“藝”成了衡量音樂工作者的標桿。如今,隨著各大音樂學院的繁榮與興盛,專業(yè)的藝術人才已不再稀缺。只有重視“德性修養(yǎng)”,才能培養(yǎng)出新一代“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佛學家趙樸初先生對李叔同一生的評價是:“無盡珍奇盡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粗觀李叔同的茶樂人生,我們可以感知老藝術家寶貴的思想財富。無論是李叔同的作品還是其深厚的修養(yǎng),都是如今音樂工作者的榜樣。文藝是一片高尚的精神領地,文藝家就是這片領地的守護神。只有如李叔同一般,以自身德性的力量感召人,以藝術魅力感染人,文藝的精神才能延續(xù)。 a 秦啟明:《李叔同音樂集》(修訂本),蘇州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前言部分第3頁。
b 王西萌編輯:《陸羽茶經(jīng)》,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版,第20頁。
c 參見虞冬青:《記中華老字號企業(yè)“正興德”》,《天津經(jīng)濟》2002年第4期,第58頁。
de 李叔同:《我在西湖出家的經(jīng)過》,《出版參考》2005年第6期,第36頁,第160頁。
f李叔同:《西湖夜游季》,劉磊主編:《李叔同精品文集》,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7年版,第160頁。
g 李叔同:《斷食日志》,張耀南編:《李叔同談藝錄》,湖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頁。
h 〔唐〕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43頁。
i 李叔同:《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論》,《李叔同文學精品選》,現(xiàn)代出版社2018年版,第45頁。
j 李叔同:《圖畫修得法》:《李叔同文學精品選》,現(xiàn)代出版社2018年版,第47頁。
k 李叔同:《國學唱歌集·序》,秦啟明:《李叔同音樂集》(修訂本),蘇州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頁。
l 李叔同:《音樂小雜志·序》,秦啟明:《李叔同音樂集》(修訂本),蘇州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3頁。
mn弘一大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弘一大師全集》(第十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71頁,第272頁。
作 者: 孟喬,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