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鵬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主要表現為慢性消化不良的相關癥狀,全球的患病率大約為10%~30%,同時占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20%~40%[1]。我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廣東城鎮(zhèn)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約為19%,香港約為18%,一般女性多于男性[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程遷延,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常受到影響。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由于年齡大、胃腸功能衰退,所以,治療難度更大。多潘立酮是一種外周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常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本研究采用保和丸聯合多潘立酮治療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獲得更好效果,具體內容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64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排除標準:①<60周歲;②有消化道器質性病變;③有酒精及藥物依賴史;④藥物過敏。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2例。研究組患者中男13例,女19例;平均年齡(69.45±5.24)歲。對照組患者中男11例,女21例;平均年齡(70.57±6.3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組患者采用保和丸聯合多潘立酮治療:口服多潘立酮10 mg/次,3次/d;口服保和丸,1袋/次,3次/d,同時囑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吃辛辣、刺激食物。對照組患者采用多潘立酮治療,多潘立酮用法用量同研究組。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和胃腸動力指標水平。癥狀包括食欲不振、噯氣、餐后早飽、上腹燒灼感,積分越低越好。胃腸動力指標包括小腸推進率、胃排空率,采用酚紅定量法對患者的小腸推進率進行檢測,采用紅外光譜測定儀對患者的胃排空率進行檢測。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患者的食欲不振積分為(3.52±0.73)分,噯氣積分為(3.15±0.93)分,餐后早飽積分為(3.25±1.03)分,上腹燒灼感積分為(3.01±1.52)分;對照組患者的食欲不振積分為(3.44±0.83)分,噯氣積分為(3.27±0.85)分,餐后早飽積分為(3.16±1.26)分,上腹燒灼感積分為(3.15±1.48)分;兩組患者的食欲不振、噯氣、餐后早飽、上腹燒灼感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食欲不振積分為(1.25±0.35)分,噯氣積分為(0.73±0.04)分,餐后早飽積分為(1.01±0.52)分,上腹燒灼感積分為(0.84±0.18)分;對照組患者的食欲不振積分為(2.14±0.66)分,噯氣積分為(2.01±0.88)分,餐后早飽積分為(2.34±0.73)分,上腹燒灼感積分為(1.93±0.77)分。治療后,兩組患者的食欲不振、噯氣、餐后早飽、上腹燒灼感積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動力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患者的小腸推進率為(56.36±5.93)%,胃排空率為(43.73±7.36)%;對照組患者的小腸推進率為(54.32±8.48)%,胃排空率為(44.73±8.26)%;兩組患者的小腸推進率、胃排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小腸推進率為(80.53±13.26)%,胃排空率為(69.47±9.47)%;對照組患者的小腸推進率為(69.47±11.42)%,胃排空率為(54.37±10.5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小腸推進率、胃排空率均明顯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動力指標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腸動力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老年人中比較多見,目前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機還不完全清楚,可能為老年人臟器衰退,胃十二指腸動力減弱,以及對機械擴張和化學物質的高敏感,加上心理刺激、飲食、胃酸、幽門螺桿菌(Hp)感染等多方面原因,從而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fā)病原因復雜,目前主要采用抑酸藥、促動力藥、根除Hp感染等對功能性消化不良進行治療,有時還需使用抗抑郁藥,但是療效不一。一項包含12項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表明,H2受體拮抗劑對消化不良癥狀的療效僅為54%,顯著高于安慰劑[4]。日本的研究表明,質子泵抑制劑在改善上腹痛綜合征方面具有優(yōu)越性,但對餐后不適綜合征基本無效[5]。不少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表現為胃容受性舒張功能異常與胃排空延遲,所以可經驗性使用促動力藥物。薈萃分析顯示,促動力藥物對早飽與餐后飽脹具有不錯的效果[6]。多潘立酮便是一種促動力藥物,其能夠特異性作用于上消化道,促進胃蠕動功能,糾正胃竇與十二指腸功能紊亂。
中醫(yī)學將功能性消化不良歸于“痞滿”“積滯”等范疇,病位在胃,但也與肝脾二臟密切相關。有學者指出,肝郁犯胃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基礎[5]。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由山楂、陳皮、半夏、神曲、連翹、茯苓、萊菔子等藥物組成,山楂具有消食健胃、行氣散瘀的功效;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的功效;半夏具有消痞散結、降逆止嘔的功效;神曲具有消食調中的功效;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散結的功效;茯苓具有滲濕利水、益脾和胃的功效;萊菔子具有消食化痰的功效。以上諸藥配伍,能夠起到消食積、和胃氣的作用。動物實驗表明,保和丸具有調節(jié)胃分泌、促進胃腸運動等功效[7]。有學者采用保和丸輔助西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結果獲得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食欲不振、噯氣、餐后早飽、上腹燒灼感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食欲不振、噯氣、餐后早飽、上腹燒灼感積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多潘立酮能夠一定程度改善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癥狀,但療效并不是最大化的,而聯合保和丸治療,能夠進一步促使癥狀積分減低。同時,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小腸推進率、胃排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小腸推進率、胃排空率均明顯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胃腸激素異常會影響胃電活動,從而降低小腸推進率,延長胃排空的時間,間接反映出多潘立酮聯合保和丸對于胃腸激素可能具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
綜上所述,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單獨采用多潘立酮治療的效果有限,聯合保和丸治療將進一步改善臨床癥狀,提高胃腸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