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語文課程具有審美性、人文性,在課程思政教育中,擁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要實現(xiàn)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目的,必須立足大學語文課程的特點,精心選用教學內(nèi)容、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還要提高任課教師的思政素養(yǎng)、建立健全大學語文課程考核標準和教學評價機制。如此,大學語文課就能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以情動人,達到以文化人、立德樹人之目的,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
關鍵詞:課程思政 教學內(nèi)容 教學方法 教師素養(yǎng) 考核機制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彼f,高校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2017 年12月,教育部黨組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大學語文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課程思政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能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主力軍作用。
大學語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的無功利性,實際上蘊含著更高層次的功利性。它往往將深刻的道理蘊含在具有美學特征的敘事、人物、意象、情感中來濡染接受者。相對于理論話語,審美話語是柔性的,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而影響的效果又是細膩而深入的。大學語文課程所選篇目都是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是情感純正、飽滿、動人的作品,所以,在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一定要記住以情動人來達到以文化人、立德樹人之目的。
一、精心選用教學內(nèi)容
大學語文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它一般是通過名篇佳作的學習來倡導人文情懷,引領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大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豐富,可以說包括所有的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及文化典籍。但是大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時間又是非常有限的,一般高校大約都只有32個學時,最多也只有48個學時。在如此短的教學時間里,要想達到大學語文思政教育的目的,必須精心選用教學內(nèi)容,深度挖掘“德育元素”或“思政元素”。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挑選教學內(nèi)容。
1.提煉人文精神
提倡仁愛,重視民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叭省笔侨寮宜枷氲暮诵?,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仁愛之心就是悲憫之心、不忍之心、善良之心。仁者愛人,希望實現(xiàn)“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會。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比酥詤^(qū)別于動物,就是因為人有人性,人性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人有仁愛之心,有善良的本性?!案F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這些動人的詩篇充分體現(xiàn)了杜甫對老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憐憫之心,體現(xiàn)了儒家的仁愛思想,同時也體現(xiàn)了高度的人民性。蘇軾秉承儒家“仁者愛人”的理念,時刻關心人民疾苦,為官一方,皆造福一方。即使自身窘迫也不忘關心體諒百姓。宋黃袞《梁溪漫志》中記載,蘇軾由海南釋放北歸后,傾其所有在常州購得一處房屋,準備結束自己飄零的生活,卻于遷居當日聽一老婦啼哭,經(jīng)詢問得知這房屋原是她的祖屋,被敗家子作為賭資輸?shù)?。蘇軾于心不忍,當場燒毀賣房契約,并放棄收回自己的購房錢款,自己因而只能借住朋友家里,不久便客死于借居之地。通過對這些偉大文學家的“仁愛之心”“民本思想”的講解,同時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所作所為,躬身自問,以培養(yǎng)學生仁愛之心、悲天憫人的情懷。
注重提升內(nèi)在修養(yǎng)、追求崇高人格的精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分重視修身和做人之道。中國古代文人中有許多志行高潔、堅貞不屈、自由獨立、執(zhí)著率真的人,他們是高尚人格的典范,光耀千古。“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屈原借鮮花、香草,表明自己不愿意同流合污、堅持理想的光輝峻潔的品格。陶淵明質(zhì)性自然,不愿意“為五斗米折腰”,歸隱田園,躬耕自給,為后世文人營造一個精神的家園。李白豪邁飄逸、自信狂放,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完美的人格,“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劉禹錫《陋室銘》集中表現(xiàn)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高潔傲岸的情操、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讀劉禹錫的詩文,收獲的不僅僅是語言藝術之美,更是對待人生起伏的豁達,對待真理的堅守,對待夢想的渴望!蘇軾既積極進取、執(zhí)著于現(xiàn)實,盡力為老百姓做實事,同時又能超然物外、達觀自我。他的人生哲學能夠跨越千年,直指當下,他身上的那種“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心中的那種“眼中無一個不好人”的博愛,都值得后人仰慕。張孝祥 《念奴嬌·過洞庭》“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不僅是寫景,更是寫人,寫出了一個光明磊落、心地純潔、肝膽照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這些優(yōu)秀的文人以及他們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是學子們學習的榜樣和精神力量。
生命的價值在于追求的過程,幸福在奮斗之中?!遁筝纭访枋龅囊饩呈牵耗巧L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那晶瑩透亮的露水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那微微的秋風送著襲人的涼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一蒼涼幽緲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時空里,詩人來到河邊,他“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他逆流而上,道路艱難險阻且漫長;他順流而下,秋水茫茫,行之不易。原來他在追尋一個“伊人”,他確信這個“伊人”的存在,但她一會兒“在水一方”,一會兒“在水之湄”,一會兒“在水之涘”,一會兒“宛在水中央”,一會兒“宛在水中坻”,一會兒“宛在水中沚”,她飄忽不定,難以捉摸。詩人有追尋不到的失落惆悵,但他并未放棄追尋,而是始終滿懷信心地追尋著?!霸谒环健钡囊饩掣嬖V我們:生命的價值在于追尋美好的過程。與此相似主題的文學作品還有《湘夫人》《雨巷》等。這些詩篇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于過程,而不在于結果,執(zhí)著努力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生命的尊嚴。
2.挖掘當代價值和時代意義
一般來說,大學語文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部分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如何使大學語文中的人文素質(zhì)教育和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從而達到以文化人、立德樹人的目的?這就要深入挖掘古代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當代價值和時代意義。
愛國是對每一公民的核心要求,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立身之本。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貫穿文學始終?!妒螂x》“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憂愁嘆息,《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同仇敵愾,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定執(zhí)著,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深沉憂慮,辛棄疾“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孤獨無奈,岳飛“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的慷慨悲憤,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視死如歸,于謙“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的赤膽丹心,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這些無不感人肺腑,無不體現(xiàn)出詩人們的拳拳愛國之心。學習這些優(yōu)秀的篇章和優(yōu)秀的人物,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國演義》主要描述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并起,群雄逐鹿。為了奪取中央政權,各地軍閥展開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和軍事斗爭。亂世出英雄,亂世也需要英雄。作者精心塑造了眾多的各具特色、智能和才能的英雄人物,有領導才能的曹操、劉備、孫權等;有智謀超群的諸葛亮、郭嘉、龐統(tǒng)、陳宮、賈詡、徐庶、程昱、司馬懿、陸遜等;有武藝非凡的呂布、關羽、張飛、趙云、典韋、許褚、張遼、甘寧等等,謳歌了他們在歷史前進中的巨大作用,藝術地揭示了“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歷史規(guī)律,從而表達出他獨到的人才思想和英雄觀。這種人才思想和英雄觀在當代還適用嗎?當今和平時代還需要英雄嗎?哪些人可以稱得上時代的英雄?圍繞這些問題和學生進行探討,因勢利導、自然而然地對學生進行了理想教育?!端疂G傳》開中國長篇武俠小說之先河,主要描寫了以宋江為首的108位梁山英雄好漢,他們“替天行道”,“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的壯舉,表現(xiàn)了扶弱濟困、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舍生取義的俠義精神。在講《水滸傳》時,我們應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研讀。我們頌揚的是俠的主導精神即鋤強扶弱、扶危濟困、仗義疏財、重義輕利,摒棄的是俠的偏激嗜血、肆意破壞規(guī)則。同時和同學們探討“什么才是真正的義氣”?以武松為例。武松景陽岡上打老虎,為民除害,是一種大義;但是他為報答施恩,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而后血濺鴛鴦樓,殺害了一些無辜的人,草菅人命,這就是小義。所以我們提倡大義的行為,即做有利于國家、社會和人民的事;對于朋友之間義氣,要分情況對待,若不違背法律和道德,就是值得肯定的;若違背社會正義和公平、違背法律和道德,應該堅決杜絕?!段饔斡洝分凶钭屛覀兿矏鄣挠⑿廴宋锸菍O悟空。孫悟空從一只天產(chǎn)石猴,沒有任何規(guī)則意識、不服管教、追求絕對自由自在的猴精,到一路降妖除怪、兢兢業(yè)業(yè)、堅韌不拔地護送唐僧西天取得真經(jīng),自己也成為斗戰(zhàn)勝佛的人生歷程中,不僅要克服現(xiàn)實的重重磨難,還要經(jīng)歷精神上的種種歷練,不僅要和外部的妖魔鬼怪做斗爭,同時還要和自己的內(nèi)心做斗爭,最終他超越自我而獲得人生的圓滿。他的故事給我們啟示:自由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自由,越自律越自由,越自律越成功。《紅樓夢》中最動人心的是寶黛之間至真至純的愛情、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以及對世間萬物的深情這種大愛的情懷。對此可以圍繞“什么才是真正的愛情?你渴望什么樣的愛情?”“你會處理人際關系嗎?人際關系處理的原則有哪些?”等等社會熱點話題或學生關心的話題來進行討論。這樣就可以把古代文學和現(xiàn)實社會、人文素質(zhì)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因勢利導、自然而然地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
二、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
好的教學目標和好的教學內(nèi)容,若沒有恰當?shù)慕虒W方法也是枉然,所以大學語文課程思政建設,也要必須進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革新。
1.單篇教學和專題教學相結合
中學語文的教學大都是逐篇精講,加強的是字、詞、句的理解,謀篇布局的領悟,強調(diào)的是基礎性和工具性;大學語文則應強調(diào)的是審美性和人文性,所以教學時不應囿于教材,而應“以一帶十”,將單篇教學和專題教學結合起來。以單篇為切入點,延展為某一專題?;虬丫哂邢嗤蛳嗨浦黝}的文學作品放在一起,加以研討。如講杜甫詩時,讓學生用情、用心體會杜甫的人格精神。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一生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難,執(zhí)著地關心現(xiàn)實政治。他憂國憂民,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他“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具有高貴的人文精神。這是大學語文進行思政教育的典型素材,授課時要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高貴的人文精神。
2.話劇表演
《大學語文》中的小說、戲劇等作品,由于具有生動的情節(jié)故事、豐富的人物形象,可以采取話劇表演的教學方法。如《寶玉挨打》,可以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進行話劇表演?!秾氂癜ご颉分械娜宋镄蜗蟊姸?,人物關系錯綜復雜,有賈寶玉、賈政、賈環(huán)、賈母、王夫人、忠順親王府的長府官、王熙鳳、襲人、薛寶釵、林黛玉等等人物形象,每個形象都豐滿立體。寶玉挨打是正統(tǒng)與叛逆、兒子與父輩、嫡與庶的矛盾的集中體現(xiàn)。寶玉挨打的表面原因有三:一是見賈雨村時萎靡不振;二是忠順王府登門索要戲子琪官;三是賈環(huán)進讒言。其實寶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在于父子兩人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賈政信奉封建道德,嚴格維護封建社會秩序,希望寶玉走仕途經(jīng)濟之路,光宗耀祖;而寶玉鄙視以男人為中心的虛偽的貴族社會,追求精神的平等和情感的完滿。因此,寶玉成了地地道道的封建的叛逆者,這是賈政所不能容忍的,也是雙方之間最根本的、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通過角色的扮演,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他們對課程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使他們獲得藝術美感熏染的同時,獲得對封建社會不平等、不自由、不民主的認知,從而激發(fā)他們進一步閱讀名著和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3.翻轉課堂
大學教育不同于中學教育。大學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上學生才是主角,教師只是引導者、組織者和支持者。教師要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要采用學生喜愛且科學有效的模式。美國學者愛德加·戴爾曾提出學習(成效)金字塔(見下圖)理論。此理論主要分析不同學習方式的效果(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內(nèi)容的多少)。
由此圖可是看出:學習效果在 30% 以下就是幾種傳統(tǒng)的被動的學習方法;而學習效果在50% 以上的,則都是主動學習、團隊學習和參與式學習。教學方式的改變會帶來顯著的學習效果。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已經(jīng)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學生更喜歡通過主題討論、實踐活動和分享交流來學習。翻轉課堂就是滿足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的需要而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翻轉課堂就是把教師所講內(nèi)容錄成短視頻或相關資料放在網(wǎng)上,學生在家可以自由選擇收看的時間和次數(shù),而后教師通過布置作業(yè)來組織課堂活動,課堂活動包括提問、小測驗、討論、分組辯論、成果講解等等形式,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如筆者曾對《三國演義》進行了翻轉課堂的設計。課前已讓學生通讀《三國演義》,同時收看了教師對《三國演義》的介紹及評析,課堂上就“你認為《三國演義》的主題思想是什么”展開討論,同學們踴躍發(fā)言,各抒己見,形成了崇拜英雄、爭當英雄的良好情感體驗。
4.豐富課外文化活動
大學語文課程思政要想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不僅要積極地進行課堂教學探索,還要廣泛開展健康向上、格調(diào)高雅、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活動,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品質(zhì)、高尚人格也至關重要。如通過中國傳統(tǒng)文學經(jīng)典誦讀、人文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詩詞大賽等等,培養(yǎng)廣大青年學子的“中國心”,為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而自豪,自覺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和踐行者。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研學旅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組織學生到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名勝古跡、紅色革命基地參觀學習。一方面,可以欣賞祖國的大好山河,陶醉于自然的美麗,開闊心胸,引發(fā)“江山如此多矣,引無數(shù)盡折腰”的豪情;另一方面,“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感嘆先人的智慧,深切體會今日之幸福實乃無數(shù)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激勵青年學子努力學習,繼承先輩遺志,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三、提高教師思政素養(yǎng)
大學語文課程所選作品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文學是人心靈、情感的抒寫。所以大學語文教師必須是有情之人,必須具備悲天憫人的情懷,必須有淵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有善悟美麗的心靈、光輝峻潔的品格,這樣教師才能把文學之情、文學之美、文學之魂講透講深,以自身和作品的魅力打動學生,感染浸潤學生,點亮他們的心靈。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豐厚的人文素養(yǎng),還要求具有高超的思政素養(yǎng)。如果教師本身的思政素質(zhì)就不高,又如何能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呢?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所謂教育,就是用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绷暯娇倳洀娬{(diào),傳道者自己要先明道、信道。教師是課程思政教學的關鍵。一方面,大學語文老師要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要時刻關注國內(nèi)國際的時事動態(tài),要不斷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并以此為指導,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理論素養(yǎng);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院校要加強對大學語文教師的思政理論培訓,以此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水平,讓老師在學習和授課中感受思想政治的精華。
四、建立健全大學語文考核標準和教學評價機制
大學語文考核標準主要指對學生學習大學語文課的效果進行考核的標準。大學語文教學評價機制主要指對教師教授大學語文課的效果進行評價的體系。
目前,高等院校對于大學語文的考核標準最主要的還是以分數(shù)作為衡量標準,一般以閉卷答題考試和開卷寫論文考察的方式展開,而考試內(nèi)容涉及思想政治方面的較少,這種簡單籠統(tǒng)的考核評價,存在著方式單一和考核范圍小等缺點,不能夠完全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語文能力、人文素養(yǎng),更不能夠考查出學生在大學語文課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建立健全與課程思政教育相適應的大學語文考核標準,就要把形成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且以形成性評價占主導。所謂形成性評價就是指對學生在學習大學語文課程思政過程中的表現(xiàn),即平時參與的教學及課外活動情況以及完成的作業(yè)情況等等進行的評價。
目前,對大學語文教師進行評價主要來源于學生和教學督導的評價,這種教學評價機制,不利于調(diào)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要調(diào)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一方面要注重學生在大學語文教學評價中的作用,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是否感興趣、是否有效提高了文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是否有效地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利于他們的思想進步和成長成才等都應該作為語文教學評價的依據(jù);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除了重視學生、督導的評價外,還要重視社會對培養(yǎng)人才的反饋、學校領導、教育專家和學生家長等的反映。只有這樣,對教師的評價才會相對客觀公允。
大學語文要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目的,必須立足大學語文課程的特點,精心選用教學內(nèi)容、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還要提高任課教師的思政素養(yǎng)、建立健全大學語文課程考核標準和教學評價機制。如此,大學語文課就能發(fā)揮獨特的優(yōu)勢,以情動人,達到以文化人、立德樹人之目的,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 2016-12-09(01).
[2] 岑澤麗.“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探析[J].漢字文化,2019(20):21.
[3] 左川鳳.新形勢下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政教育策略探究[J].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研究,2019(3):9.
[4] 李新.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教學策略[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9(12):65.
[5] 苗天宇.大學語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解讀[J].語文建設,2014(8):13-16.
基金項目: 本文系廣西財經(jīng)學院2019年“課程思政”示范課堂項目、廣西財經(jīng)學院2020年校級教改一般項目(2020A07)階段性成果
作 者: 袁益梅,廣西財經(jīng)學院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及文化。
編 輯: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