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嵐 甄桂英
(哈爾濱師范大學 西語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位于中國北部的黑河市,享有 “中俄風情之都”“北國養(yǎng)生福地” 的盛名。黑河市每年都會有許多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其冬季漫長,生態(tài)自然風貌保存相對完好。其旅游產業(yè),無論自然資源,還是人文資源都享有盛譽。隨著黑河市旅游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環(huán)境不斷優(yōu)化,旅游產業(yè)鏈條逐漸完整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旅游業(yè)是一項社會服務產業(yè),包括交通、住宿、餐飲、購物等有形組成部分和教育、文化、冒險或休閑娛樂活動暫離社會現實等無形的組成部分。因此,為了使旅游業(yè)特別是黑河區(qū)域旅游業(yè)能夠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加速其旅游業(yè)的國際化進程,首先要按照國際標準滿足境內外游客的食、住、行、游、購、娛的多樣化需要;其次,還要在旅游業(yè)的軟件上再度提高,達到全球旅游業(yè)的標準化。要做到這些,黑河市的旅游翻譯水平起著不可估量的積極推動作用。眾所周知,旅游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然而,當旅游活動并不是單一范圍的地域文化或國家文化時,跨文化現象在交際的過程中應運而生,在需要進行各種語言符號轉換的同時,還意味著需要跨越文化的界限和障礙。因此,跨文化交際的有效實現便是黑河地區(qū)旅游翻譯成功化的重要因素,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隨著經濟和新興高科技產業(yè)的繁榮和迅猛發(fā)展,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日益明顯。然而經濟上的全球化并不能等同于文化上的一體話,其所帶來的結果恰恰是異質文化間更為深刻和廣泛的對話。人類文化得以進步和不斷發(fā)展,跨文化交際是重要驅動力,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各區(qū)域的傳統文化是在相互借鑒和相互交融中逐步得到繼承和發(fā)展的。語言翻譯作為思想和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橋梁,在跨文化溝通交流、豐富人類文化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語言在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翻譯從本質上講就是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是一定社會語境下發(fā)生的交際行為,是一項多背景下的跨文化、跨語言的交流活動[1]。翻譯涉及兩種語言,而一種語言必定離不開其字面含義后的深層文化。所以,翻譯想要達到高水平,就要在語言意義和文化意義上做到等值兼顧。
既然翻譯作為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交際行為,譯者作為這種行為的主要推動者和實現主體,那么,好的譯文就要取決于譯者是否能夠準確把握兩種不同語言及其所表達的文化內涵的差別。如果一個譯者僅僅只是已經掌握了對于語言的理解能力,掌握了一定量的詞匯,了解語法結構,還并不能夠保證其準確、得體、深入、傳神地表達思想,她/他還必須了解源語言和譯入語的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識,才能更好地使得譯文內容達到 “最近似的自然等值” 或完成類似的跨語言文化交際功能。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文化差異往往最終成為有效實現跨文化交際過程的一個困難點。為了更好地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在特殊情況下譯者要盡可能淡化本語言文化。也就是說,在特殊情況下要盡量避免頻繁地使用一些能夠表達當地民族和旅游景點本地特色的詞匯和交流方式,面對源語言和對方語言文化中不能等量、等質翻譯的情況下,譯者要對其進行跨文化的釋譯或者改寫,否則難以達到跨文化交流的最終目的。譯者夾在兩種文化中間,應該努力實現自身的作用,成為連接兩種語言和文化的紐帶。譯者不單單要完成兩種甚至多種語言的轉換,他/她的深層目的是要把一種文化傳遞到另一種文化中去,但這并不意味著譯者可以隨意發(fā)揮,而是要在譯文忠實于原文的前提下,文本翻譯得更加自然,因而譯者承擔的任務無疑是艱巨的。
當今社會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游山玩水,而是更加注重了解旅游服務對象的文化品位與內涵,希望能夠通過游覽與體驗來增長自身的相關知識、豐富生活經驗、改變生活態(tài)度、開拓視野,因此,很多國家和地區(qū)已經形成了 “文化旅游” 熱?;趯β糜螛I(yè)的這種認識轉變,要求翻譯者進一步提高對旅游文本翻譯的科學性和質量,那么,首要的目標和任務就是要努力培養(yǎng)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譯者應將旅游宣傳材料的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考慮跨文化交際因素,從跨文化層面進行語際轉換。同時,還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比較宏觀的角度確認其可行性,探討旅游翻譯中的文化因素,以及文本風格的影響因素??缥幕浑H的含義就是對不同文化源的信息進行編碼和解碼,這種過程與在同一文化中的交際不同,因為相同文化的交際信息編碼和交際信息解碼都以同一種文化默契的方式進行,人們理解的模式同一,在交流過程中基本不可能存在任何障礙;而跨文化交際卻以一種文化來進行編碼,用另一種文化來進行解碼,人們在交流過程中往往會產生誤解甚至曲解,文化差異由此構成了跨文化交際中必須克服的一大障礙,因此,跨文化交際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對不同文化模式及不同文化內涵的認識和理解[2]。特別是旅游媒體的跨領域文化,需要對跨文化傳播有較強理解的從業(yè)者,才可以讓其充分體現和接受。旅游文本的翻譯顯然不同于文體的翻譯,譯者作為跨文化的傳播者需要自身具備豐富的語言、當地的社會文化和民俗、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相關知識,翻譯時也要首先使用更有利于被服務者順利接受的合理翻譯策略。
兩種不同文化要相互包容,就是做到求同存異、兼收并蓄,即文化的差異性與共同性的統一。文化進化的主要趨勢就是文化融合,也就是隨著文化發(fā)展,各種文化越來越融合統一[3]。文化融合豐富了兩種文化的內涵,拓展了兩種文化的共同核心成分,也提高了兩種語言的可譯度。但在文化趨同的過程中,不同文化觀念會發(fā)生交叉、碰撞及沖突,造成語言翻譯的困難和障礙。旅游資料的文本除了應該向游客介紹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地理位置、服務設施、景點特色等基本信息外,更主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將景點的歷史由來、發(fā)展進程及其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現出來,讓游客真正領略到景區(qū)的美麗和文化底蘊[4]。因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獨特性決定了不管是景區(qū)的名稱,還是其自身的民俗風情、當地的特色美食往往都有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當今,游客進行旅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深入了解當地文化,而不僅僅是自然的風景,所以,在介紹旅游景區(qū)的相關信息時,通過介紹文化背景,可以加深游客對于景區(qū)的旅游文化理解,因而對旅游歷史文化資料的深入翻譯提出較高的專業(yè)要求。有翻譯者認為,應該從一種跨地域文化交際的視野看待旅游活動,其目的就是更深入地探究那些引起地域文化沖突、交際障礙的主要根源。因而游客對于文化旅游活動和景區(qū)及其旅游文化資料的深入了解,不僅要從語言方面獲得,而且必須以了解該景區(qū)所在地的文化為基礎。翻譯家尤金·A·奈達(Eugene A.Nida)也指出:“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盵5]因此,只有在跨文化基礎上進行的旅游活動,才能提高游客對景區(qū)及其文化的接受度,才能更有利于游客在旅游過程中更好地接受文化熏陶和文化滲透。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文化旅游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才能為我國文化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以及跨地域文化的發(fā)展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黑河旅游資源豐富,從自然角度看幅員遼闊、土質肥沃、水源豐盛,從人文角度看民族特色和紅色精神都在不斷傳承和發(fā)展,儼然這些都已經發(fā)展成為黑河旅游資源的優(yōu)勢所在。因此,要想更好地讓全世界了解這個富有民族文化魅力的旅游城市,翻譯一些宣傳和介紹黑河特色旅游的語言文本必須充分考慮這些跨民族文化的交際因素。針對本族語和目的語,了解各自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背景信息,對比分析不同的旅游文體特點及其風格,對其中的歷史文化詞匯、歷史人物和著名景點等專有名稱,流傳盛久的詩詞、對聯及古文化信息等方面的翻譯和綜合處理有很好的掌握度。以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為例,這兩種不同語言所傳達的民族文化不同,及其使用者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方面表現也不相同,他們的語言文體特色和風格也不盡相同。在旅游文本中,漢語旅游的寫作強調“意” 與 “境” 的融合,受儒家 “天人合一” 思想的影響,追求客觀景色與主觀感情的高度和諧,因此,語言表達在整體上,文采通常顯得濃郁一些,常常需要伴有大量的對偶、對仗等平行結構和連珠四字句、六字句,這樣的手法可以達到在形式上音律整齊,在內容上凝練集中,言簡意賅,進而達到音美、形美、意美。而西方傳統哲學主張主觀和客觀分離,強調的主要是摹仿和再現,所以,英語的旅游文體大多風格簡約、結構嚴謹,行文的用字客觀、簡練,更加注重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語言的實用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啰嗦和詞匯積累的過度重復。大多數情況下,景物描寫往往用客觀的具象景物羅列來傳達景物的真實美,以便忠實再現自然,讓讀者對景物有清晰而具體的印象。近年來,黑河旅游文本翻譯的速度和質量有著明顯的改善和提高,特別是通過市委、市政府的相關機構組織翻譯出版發(fā)行的旅游文本翻譯資料,從宏觀上介紹黑河的自然地理風光、人文旅游資源等,其中的大量英文翻譯資料質量不錯,顯現了旅游文本翻譯中跨語言和跨地域文化的雙重特性。然而,目前在黑河各風景區(qū)、旅行社、酒店、餐館、商店等地方,為游客所提供的旅游翻譯中卻出現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以目的語英語為例,在翻譯過程中把出現的問題通??梢詺w納為兩大類:“直接錯誤” 和 “間接錯誤”。所謂 “直接錯誤”,就是由審校的疏漏,造成印刷后成文中出現單詞拼寫錯誤、大小字母混寫、格式不符合英語語言習慣等問題?,F以璦琿歷史陳列館的介紹語進行舉例說明。在第二單元的介紹中出現了多處拼寫錯誤,如單詞emperor拼寫成Emper or,General Yi Shan拼寫成 General Yishan,400,000 square 拼寫成400,000square等,此外,沙俄的拼寫也出現了不統一的情況,如多數譯為Tsarist,有一處使用單詞Czarist, 雖然兩種拼寫方法都是正確的,但是在相同的譯文文本中單詞的拼寫應該盡量保持一致。這種在信息傳遞中關鍵詞的拼寫錯誤,會直接導致譯文文本的質量,進而影響讀者對整體譯文的接收領悟效果。
所謂的 “間接錯誤”,主要是由譯者的語言綜合能力不全面和跨文化交際意識不敏感造成的。這是評判翻譯優(yōu)劣的重要因素,還有待相關人員進一步解決和完善。由于旅游資料文本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語言的信息、表達和誘導等方面,因此,旅游文本也是頗為復雜的復合文本。如果在翻譯過程中,信息內容不能被準確有效地表達出來,又何談實現其語言的誘導功能呢?我們仍以璦琿歷史陳列館中的部分介紹語作為例子來進行分析。
例(1)原文:兩個條約使中國喪失了100余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譯文:These treaties made China lose more than one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of territory.
此譯文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譯者的語言基本功。譯者在這里采取了逐字翻譯,這樣使得譯文不僅讀起來生硬,而且具有明顯的翻譯腔,不符合譯入語的行文習慣,made China lose這一用法很顯然在譯者翻譯過程中受到了母語的影響,產生了母語的負遷移現象。
筆者認為翻譯成China (has) lost more than one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of territory owing to these two unequal treaties或者與前一句合并翻譯成分詞結構作結果狀語,效果可能更好。
例(2)原文:清政府驅逐盜采者后,派李金鏞重辦漠河金礦,以興利實邊。
譯文:After the expulsion of illegal mining by the Qing government, they sent Li Jinyong to reconstruct Mohe to run the gold mine and create a boom economy in the border town.
這里譯者把 “重辦漠河金礦” 譯為 “reconstruct Mohe the run the gold mine”,漠河指代不明確。在翻譯過程中,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譯者要進行的就是分析源語言文本的背景信息及內容結構。通過查閱資料,并且分析原文語境,可以看出“重辦漠河金礦” 是指 “清政府重新恢復在漠河的主權開辦金礦”,可見,翻譯不能夠脫離歷史文化等相關背景信息??梢园押蟀氩糠指淖g為:Li Jinyong was sent to resume the sovereignty over Mohe to run the gold and create a boom economy in the border town.
例(3)原文:軟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雄厚的國力,鞏固的國防,強大的軍隊,是捍衛(wèi)國家主權尊嚴、領土完整、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保證。
譯文:Weak to be bullied, lags to be beaten. Building strong national strength, consolidating national defense and strong military is to guarantee the dignity of the state’s sovereignty, territory integrity and the security of life and property.
“軟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 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習語。習語是人們智慧的反映和歷史的積淀,不僅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最大化構成了語言和文化間的差異,而且有些習語還使用了修辭手法以便于其使用和流傳。因此,在翻譯習語的過程中,譯者首先要考慮文化要素,如何能夠讓譯入語的讀者更好地理解其所包含的內涵意義,此外,還需要在修辭上進行把握,比如,押韻、平行等。接下來分析譯文,首先譯文雖然運用了平行的修辭手段,但結果是為了追求 “形美”,語法結構卻出現了問題。其次,文化要素體現得還不夠。筆者認為可以嘗試這樣兩種翻譯方法:第一種翻譯方法也是采取直譯,講究句式的工整。我們就在原譯文基礎上稍加修改。(改譯:To be weak is to be bullied, to lag behind is to be beaten.) 另外一種翻譯方法可以采取改譯,把兩個分句合并在一起,這樣更加符合譯入語的行文習慣,而且還保留了文化要素。(改譯:Lagging behind leaves one vulnerable to attack.)
原文最后一句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話語,這類文本在翻譯過程中要求用詞準確、措辭嚴謹、層次分明。對于一些政治術語,要按照既定的統一譯法進行翻譯。改譯為Strong national strength, solid national defense and powerful military safeguard the state sovereignty,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the securi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從上面的幾個例子可以看出,這些介紹語的翻譯基本是在字對字的基礎上完成的,不僅存在 “翻譯腔”,而且還有一些甚至就是英文單詞的簡單羅列。由此,在翻譯過程中譯文并未運用跨文化的語言規(guī)則,也就談不上從語境或者跨文化的角度來考慮原文文本和譯文文本了。很顯然無論是上文提到的哪一種錯誤,如果出現在譯文文本中,可能都會對當地的旅游業(yè)造成不利影響。兩者相比之下,“直接錯誤” 比較容易解決,只需要在審校時保持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即可,而“間接錯誤” 的解決,需要承擔旅游翻譯服務人員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在實踐中不斷歷練改進。
旅游景區(qū)翻譯是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行為的典型體現,要想成功完成這一跨交際活動,在翻譯旅游景區(qū)資料文本的過程中,譯者必須具有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能力。在翻譯旅游宣傳資料時,譯者不僅要了解所需受眾的群體特征,同時還要充分考慮譯文讀者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通過譯者本身所具有的超前的跨文化意識,并克服語言文化差異中的溝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