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敬敏
(暨南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廣東,廣州510632)
回顧漢語語法研究的歷史進程,我們必須具有一種前瞻的戰(zhàn)略眼光,那就是至少要掌握三個基本維度:
一是中外互動維度。我們不能不坦率地承認,漢語語法的理論與體系從一開始就受到了外來的,主要是建立在印歐語研究基礎(chǔ)上的語法理論與框架的深刻影響。第一波是外國傳教士的實用性引進,他們?yōu)榱藗鹘痰男枰钤玳_始了對漢語,包括官話和沿海方言的探討以及語法框架的構(gòu)建,并且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第二波是我們中國人的主動引進,以馬建忠與黎錦熙為代表。無論《馬氏文通》還是《新著國語文法》,都是在模仿拉丁語法或英語語法基礎(chǔ)上,結(jié)合漢語的實際構(gòu)擬而成的。第三波是傳統(tǒng)語法理論的引進,以王力的《中國現(xiàn)代語法》以及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為代表。第四波是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的借鑒,杰出代表就是趙元任、丁聲樹、朱德熙等。第五波是1978年以來,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大背景,從海外引進了許多新的語法研究理論,以形式語法與功能語法為主,還包括配價語法、認知語法、構(gòu)式語法,等等。
我們的漢語語法研究相當繁榮,也取得了不少進展,但是在此同時,我們確確實實也聽到了許許多多的批評。這些批評,不僅來自語言學界,也大量來自兄弟學科,乃至廣大的老百姓。這些意見集中起來,主要是:
(一)有些研究,云里來霧里去,玩新術(shù)語,玩新概念,很多東西,甚至于連語言學家也看不懂了,純屬自我陶醉,自我欣賞。
(二)許多研究與教學嚴重脫節(jié),根本不考慮社會的實際需求,變成“象牙塔”里的擺設(shè),嚴重脫離社會和實踐。
(三)許多理論聽起來“高大上”,但嚴重脫離漢語事實,無法得出合理的解釋,個別嚴重的甚至于讓語言事實去遷就這些“理論”。
可見,我們漢語語法學家一直不斷地在進行艱巨的探索,但是其理論框架幾乎沒有跳出外國理論的束縛。引進是必須的,沒有昨天的引進和借鑒,哪有今天的繁榮?這個道理,我想,極大部分的研究者還是不同程度地認可的。每種新理論的介紹,多多少少都會觸發(fā)我們進一步的思考,推動我們的研究向縱深發(fā)展。換一種說法,沒有當時的引進,完全依靠我們自己在黑暗中摸索,那將可能走很多彎路。一句話,引進和借鑒是必須的,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我們不完全同意某種理論觀點。沒有這些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這些研究不僅極大地拓寬了我們的視野,而且促使我們認真思考,關(guān)鍵在于,我們能不能創(chuàng)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語法研究理論。
二是古今發(fā)展的維度。語言學界的主流看法是:在《馬氏文通》以前,漢語一直沒有建立起漢語語法學。但是這并非說,漢語歷史上根本就沒有語法研究。實際上,在我們前輩關(guān)于文字、音韻、訓詁的三大學科中,處處閃爍著語法研究的靈光。這其中,最明顯的就是關(guān)于虛詞的研究。只是這些研究,以前被納入到訓詁范疇或文字范疇,而且對漢語虛詞的重要作用,沒有充分的估計與認定?,F(xiàn)在我們的認識深化了,如果說印歐語的語法意義主要依賴于詞語內(nèi)部的形態(tài)變化,那么漢語語法意義,主要是依賴于的詞語外部的附加虛詞(廣義虛詞)組合,兩者異曲同工。其他的,例如漢語的句式、重疊、語序、韻律、框式結(jié)構(gòu)等等,也都具有漢語的特色,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把虛詞研究看作是漢語語法研究極為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那么,漢語語法的歷史很可能要重寫。重新認識漢語虛詞以及其他語法特點的作用和地位,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
三是普遍語法與個性語法的維度。喬姆斯基要探討全世界所有語言的普遍規(guī)律,我們絕不反對,而且非常欣賞。真的總結(jié)出來的,那該有多好呀!但是抱歉,我們大部分人掌握最好的是自己的母語,甚至只是自己的方言。我們做方言語法研究最深刻的體會,就是最好做自己的方言,特別是涉及到語法意義,涉及到情態(tài),靠一般的調(diào)查完全無法體會其中的奧妙,這跟記音、辯音、歸納音位完全不同。每個人首先做自己最熟悉的母語或母語方言,因為你最有發(fā)言權(quán),這也是對中國人學習或使用最有用的。漢語確實是跟以英語為代表的印歐語不同的類型。坦率地說,沒有個性語法的研究,哪來的普遍語法?至于說到用普遍語法來指導個性語法研究,我們當然很盼望,真誠地希望看到這一普遍語法早日誕生,但是這并不能阻礙別人去追求對自己本民族語言的深入探討。
根據(jù)我們幾十年的現(xiàn)代漢語教學經(jīng)驗,深感在漢語國際教學中,關(guān)于漢語語法教學的地位及其作用存在很大的誤區(qū),雖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顯然情況不盡如人意,經(jīng)常被人詬病。為此,我們深感必須摒棄舊有的教學思路,有必要重新尋找新的突破方向。
現(xiàn)有的漢語語法教學指導思想基本上是建立在結(jié)構(gòu)主義語法理論基礎(chǔ)上的,適當?shù)乩^承了傳統(tǒng)語法,還或多或少地吸收了部分新的語法理論,例如格語法、功能語法等。多年的教學實踐已經(jīng)證明,這一教學體系存在致命的缺陷,完全無法適應現(xiàn)有的形勢,尤其是面對蓬勃發(fā)展的漢語國際教學,不能再小修小補了,必須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我們認為,關(guān)鍵是從以往以形式分析為主的語法教學思路轉(zhuǎn)移到“以語法意義分析為主多元形式驗證為輔”的道路上來。換言之,要運用具有中國特色的語法理論,用語義語法理論創(chuàng)建漢語語法國際教學新體系。
什么是“語義語法”?這是跟形式語法、功能語法相區(qū)別又互補的一種語法理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即:以語義(以下均指語法意義)為語法研究的出發(fā)點和重點,并且尋找多元形式驗證的一種語法理論。因為漢語語法的特點不是“缺乏嚴格意義的形態(tài)變化”,而是什么都不缺,關(guān)鍵是特別重視虛詞、句式,以及語序、構(gòu)式、重疊、韻律等多種語法手段。對語言來說,是語義決定了形式,當然,形式一旦固化,也可以反作用于語義,但是絕對不是形式?jīng)Q定語義,否則就是本末倒置。至于語用是一定的語義和相應的形式組合成某個句法結(jié)構(gòu)以后進入一定語境才獲得的。顯然,語境只能是外因。辯證法告訴我們,是內(nèi)因決定外因,只有在內(nèi)因起到?jīng)Q定作用后,外因在一定的條件下才可能發(fā)揮它的作用。根據(jù)中國語言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根據(jù)漢語語法的特點,我們認為,語法研究必須以語法意義分析為主,并且必須尋找他的形式驗證。我們的研究就是要在兩者之間進行溝通,正如朱德熙先生所說的:“如果光注意形式而不注意意義,那只能是廢話;如果光注意意義而不注意形式,那只能是胡扯?!比绻徽勑问讲簧婕罢Z義的分析其實都是紙上談兵,自我滿足,幾乎沒有什么真正的應用價值;但是如果語義說得天花亂墜,卻無法用形式來證明也只是無稽之談,不是真正科學的。
不僅如此,我們還必須指出:從形式到意義,或者從意義到形式是個雙通道,都可以接受。當年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詞句論與表達論)就是采用的這一思路。對漢語語法研究來講,顯然從意義到形式更為合適。因為漢語語法的形式往往比較隱蔽,比較含蓄,主要不依賴于形態(tài)變化,而借助于虛詞、句式等其他語法手段。歷史已經(jīng)證明,我們的語法教學就是要建立起這個雙通道,而且重點是以語義分析為基本點和出發(fā)點,再去發(fā)掘形式驗證。
我們以往的漢語語法教學,往往只是滿足于分類、命名、定義,然后死記硬背,對漢語的教學和國際學生的學習沒有太大的作用。我們?nèi)绻嬲J識漢語的特點并且能夠?qū)嶋H應用,就必須對以往陳舊的教學思路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著眼于漢語語法真正的特點。
我們建議打破以形式為綱的舊語法體系(詞類、短語、單句、復句四大舊板塊),建立立足于漢語語法特點,以語法意義為主多元形式驗證為輔,掌握分析方法為核心的教學應用型新體系。
首先是“導論”。簡明介紹漢語語法系統(tǒng)整體框架,包括詞類、短語、句子三大基礎(chǔ)板塊。當然這只是個基本知識背景,重點是推出五大新板塊:廣義虛詞、特定句式、語義分析、漢語特色、分析方法。
(一)廣義虛詞教學。我們要重新認識虛詞在漢語語法系統(tǒng)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對漢語虛詞的作用需要重新定位,充分認識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因為漢語的語法意義主要由虛詞和句式來承載的,漢語虛詞的作用相當于印歐語里的形態(tài)變化,兩者異曲同工,都是主要承擔語法意義的表達。換言之,漢語的語法意義主要是詞語外部附加型的,而不是詞語內(nèi)部變化型的。這些虛詞,有的可以按照語義范疇(例如:否定、虛擬、遞進、因果、期盼、慶幸等)一類一類講,而重要的虛詞則要一個一個講,例如:了、著、過;才、就、又……。關(guān)鍵是給出使用的條件以及形式鑒定的方法。
(2)建立廣義虛詞說。我們認為,在典型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含區(qū)別詞)與典型虛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之間,存在一個連續(xù)統(tǒng),即王力先生所說的“半實半虛詞”,特點是封閉、定位、黏著,包括副詞、代詞、量詞、嘆詞、擬聲詞,以及助動詞、趨向動詞、方位詞等。換言之,典型虛詞和半實半虛詞相加,可稱為“廣義虛詞”。以前我們的語法教學較少認真面對這些準虛詞。經(jīng)過長期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廣義虛詞是非常重要的,是漢語學習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廣義虛詞”這一新理念的提出及其深入研究,將給我們對漢語語法特點的認識開辟一個新的視角。
(二)特定句式教學。句子應該有三大系列:句型、句類、句式。我們發(fā)現(xiàn),句型的作用其實非常有限,基本上照搬英語的句型框架,沒有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是個“雞肋”。而真正有用的則應該是句式(句類,其實也可看作某種特定句式),漢語一些特定句式往往顯示特殊重要的語法意義,是我們學習者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漢語句式最重要的是三類:
(1)語義范疇句式(以語義范疇來命名),例如:被動句、比較句、存現(xiàn)句、預測句、否定句、兼語句、連動句。
(2)特殊標記句式(以特定標記詞來命名):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連字句、是字句、有字句、重動句。
(3)情態(tài)功能句式(以表達的情態(tài)來命名):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陳述句。
此外,句子運用所涉及的句子的變化,包括移位、插入、精簡、擴容、合并、延伸、隱含、省略等,也是非常有趣,應該適當介紹。
(三)語義分析??梢越柚谄缌x結(jié)構(gòu)的分析切入,這是最有效也是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途徑。重點在于:(1)語義特征;(2)語義角色;(3)語義指向;(4)語義結(jié)構(gòu);(5)語義范疇。比如:
A.老張有輛汽車很昂貴。
B.老張有個女兒很寵愛。
C.老張有個女兒很驕傲。
A句和B句語義都很明確,一個指“汽車昂貴”,一個指“老張寵愛”。因為“昂貴”的語義特征是屬于“物件”的,而“寵愛”則是屬于人所獨具的一種心態(tài)。而且“老張寵愛兒女”其原因是因為“老張有個女兒”,但是“汽車昂貴”則并非因為“老張有輛汽車”,這之間沒有因果關(guān)系。然而C句則可能產(chǎn)生岐解:可能是“老張的女兒很驕傲”,也可能是“因為老張有個女兒”,所以“老張很驕傲”。
顯然,這里的分析,必須借助于語義特征、語義指向、語義結(jié)構(gòu)以及語義角色。如果僅僅做“兼語句式”的分析,指出哪個是主語、賓語、定語、謂語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坦率地說,對學好漢語幾乎沒有太大幫助。
(四)漢語特色教學。主要是:
(1)詞語重疊。比如動詞重疊:
A.她每天做做操,散散步,看看書,日子過得也很滋潤。
B.你該去理理發(fā)了!
顯示一種隨意、休閑、輕松的態(tài)度。實際上體現(xiàn)出說話者對動作“動量”的一種主觀性、隨意性、模糊性的判斷。
形容詞重疊:高/高高(的);大方/大大方方(的);紅/紅彤彤(的);糊涂/糊里糊涂(的)
名詞重疊:人人都是英雄漢;家家張燈結(jié)彩
量詞重疊:個個都是大學生;次次都很出彩
數(shù)詞重疊:一一指出;他們?nèi)齼蓛沙鋈チ?/p>
(2)框式結(jié)構(gòu):這也是漢語語法的特色,比如“打你個頭”“一笑了之”“女人就是女人”“連小孩子都/也知道”“說好也好,說不好也不好”。這些不是詞,不是短語也不是句子,是特殊的“框式結(jié)構(gòu)”,不僅有趣,而且能產(chǎn),還有特定含義。
(3)詞類與句法成分:英語等印歐語的詞類跟句法成分關(guān)系緊密,屬于特型演員,往往一類詞對應于一種句法成分。而漢語詞類,則屬于多面手演員,除了主要或經(jīng)常做某類句成分之外,也可以客串其他角色。
(4)韻律語法:這方面馮勝利教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不僅涉及詞法,更觸及句法。
(5)認知解釋:要理解很多漢語句法的特點,必須從認知上給予解釋。這主要涉及原型范疇、象似性原則、圖形與背景。
講語法,當然要講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俗稱三基),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并且會運用到具體的句子分析中去。尤其是對將會從事漢語國際教學的師資來說,更應該牢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語法教學而言,這主要是:詞性鑒定法、層次分析法、句式鑒定法、復句劃線法、語義框架法、正反驗證法、病句糾錯法等。不僅要講解這些方法的前提、步驟、要領(lǐng),更要給以大量的實戰(zhàn)操作,做大量的習題(包括糾錯),以鞏固學到的方法。必須注意:少講原則,多講實例。正反兩面入手,對比中顯示規(guī)則。習題編寫必須多樣化,生活化,趣味化,國際化。
(一)通過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A.滅了一盞燈?!岩槐K燈滅了。/*滅上了一盞燈。
B.點了一盞燈?!?把一盞燈點了。/點上了一盞燈。
C.倒了一鍋飯。→把一鍋飯倒了。/*倒得了一鍋飯。
D.燒了一鍋飯?!?把一鍋飯燒了。/燒得了一鍋飯。
E.燒了一車炭。→把一車炭燒了。/燒得了一車炭。
其中,A句C句可以變化為“把字句”,卻不能添加獲得義的補語“上/得”,而B句D句恰恰相反,有趣的是E句卻都可以。這樣的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E句實際上是歧義的。凡是表示“消除義”的可以變化為“把字句”,但是不能變化為“V得/上”句。凡是表示“獲得義”的可以變換為“V得/上”句,但是不能變化為“把字句”。這種變換方法是非常有用的。再比如:
F.墻上掛著一張地圖。
G.墻上掛了一張地圖。
兩句意思好像差不多,那么它們又有什么區(qū)別呢?這就需要對比,關(guān)鍵就在于一個“著”,顯示的狀態(tài)的持續(xù);一個“了”不僅僅顯示狀態(tài)的持續(xù),還表示動作完成后轉(zhuǎn)化為持續(xù)。這一點顯然是前句沒有的。我們可以加以證明:前句可以插入副詞“一直”,后句則不行。因為“了”表示動作完成,跟“一直”在語義上無法匹配。這就是看詞語的同現(xiàn)或者不能同現(xiàn),背后的道理是語義的一致性原則。
(二)強化課堂練習。突出方法的運用,強調(diào)病句的修改。造成病句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關(guān)鍵是找出造成病句的原因,不能就事論事。這樣從正反兩面入手,對比中顯示規(guī)則并掌握分析方法。
(三)完善課后練習。語法教學,如同數(shù)學教學,必須涉及大量有趣的多樣化的練習,通過做大量習題,以鞏固學到的理論與方法。如果不做習題,那就等于自廢武功。
(四)采取新穎的測評手段。即以語言事實為前提,分析為主,測試所掌握的分析方法,這才真正有用處。堅決避免背誦概念、定義和知識點。
沒有出色的教師,就很難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學生。本文主要是針對漢語國際教學的師資培養(yǎng),無論是漢語為母語的還是漢語為非母語的,都需要改變舊有的思路。以往的漢語語法國際教學當然不能一概抹殺,但是問題必須正視,只有堅持改革才有出路。學習國外的經(jīng)驗是必需的,但是我們更要以漢語語法與眾不同的特點為主線,尋找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