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力非
小學階段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處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這個時候教師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能力。小學音樂課程的設立志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和欣賞能力,讓學生在起步階段能夠?qū)γ?、丑有清晰的界定。但是音樂課程的教學區(qū)別于其他課程,其教學過程必須借助一定的教學工具以更好地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對音樂的共鳴能力。同時也需要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向?qū)W生滲透德育觀念。為此,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分析音樂教師如何利用教具促進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希望能讓小學生通過學科教育實現(xiàn)全面化的成長。
1.1 陶冶性情
情感性是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種類特有的特征。小學生通過音樂的學習,能夠在欣賞歌曲、收聽純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到美,從而使自身性情得到陶冶,對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怎樣欣賞和感受美有更加深入的體驗。
1.2 體驗情感
通過音樂,學生能夠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音樂家激烈、平靜、憂傷、憤怒等各種不同的情感。小學生的社會經(jīng)驗不夠豐富,對各種情感的理解相對單薄,但是通過音樂,學生可以在樂曲中感受到生活中無法體驗的情感,增加生命的厚度。
1.3 愛國熏陶
古今中外,不少作曲家在音樂中寄寓了自己對祖國的深沉情感。通過優(yōu)秀的愛國歌曲賞析,學生不僅能夠體會到音樂家在特定環(huán)境下對祖國的愛戴和景仰之情,也能激發(fā)出學生自身的愛國之心,對祖國和人民擁有更加深厚的情感。比如學習《義勇軍進行曲》時,學生能從激昂的歌詞和奮進的旋律中感受到當時祖國環(huán)境的困頓以及人民奮起反抗的決心,對先輩的愛國之情有更加直觀的體驗,在音樂的欣賞和演唱中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
2.1 開發(fā)音樂意境
在小學音樂課堂上,音樂意境的創(chuàng)造依賴于教師主動的引導。由于小學生對情感和意境的感受能力相對薄弱,教師必須利用各種手段有意識地為其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能夠以更加直觀、清晰的方式感受音樂意境。
2.2 靈活組織課堂
小學音樂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對音樂感受有所啟蒙,還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常識。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欣賞歌曲的方法,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課程中所學的欣賞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錄音機、鋼琴等各種教具,教室能夠更加方便地進行教學,靈活組織課堂進程。比如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動畫或者紀錄片,讓學生更加了解音樂家的生平以及作品故事,既使課堂更加活躍,也能更好調(diào)節(jié)課堂時間的分配。
2.3 挖掘德育因素
音樂教材和語文、思想品德教材一樣,都能促進學生的德育教育。教師在課堂正式開始前,應熟悉教材中能夠挖掘的德育因素,對音樂中所表達的品德和情感有充分的理解。在課堂上,教師可在多種教具的輔助下,更好地向?qū)W生詮釋音樂中所表達的高尚品格。
3.1 錄音機的運用
音樂的教學肯定離不開音樂的收聽、欣賞和沉浸。錄音機是音樂教師常用的教學工具,因為它攜帶方便且操作不復雜。雖然近年來多媒體逐漸取代了錄音機的地位,但仍有部分教師會使用錄音機進行教學。相較于多媒體,錄音機省去了音樂下載的步驟,且對網(wǎng)絡沒有嚴格要求,有其不可替代性。在課堂上,教師可利用錄音機播放教材音樂引導情境,讓學生在正式學習感受音樂的基調(diào)。在正式授課時,教師可通過錄音機播放歌曲讓學生糾正自己的音調(diào)。授課完成后,可讓學生跟唱錄音機播放的音樂。如在《小黃鸝鳥》的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前通過播放該歌曲,讓學生受到該歌曲沉穩(wěn)、內(nèi)斂基調(diào)的感染,從喧鬧的狀態(tài)中恢復平靜的心情,讓學生沉浸在音樂中。再在正式授課時講述歌曲中蘊含的旅人漂泊之感。
3.2 鋼琴的運用
鋼琴在小學教師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彈鋼琴,學生伴唱,能夠檢驗學生能否準確地對上節(jié)拍,音調(diào)發(fā)音是否標準。同時,也能讓教師充分地融入學生之中,成為學生歌唱游戲的熱情參與者。此外,音樂課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富于表現(xiàn)力的音樂,教師經(jīng)常在這些內(nèi)容的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表演,而鋼琴則能夠在學生表演時輔助伴奏,活躍氣氛。例如《非洲鼓魂》的教學,教師可讓學生模仿非洲人民打鼓,自己用鋼琴伴奏,這樣既能讓學生感受到非洲人民那種自然狂野的生活狀態(tài),也能使學生性格更加熱情積極。
3.3 圖畫的運用
音樂作為一種交流語言,較為抽象,需要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和情感才能充分體味音樂的內(nèi)涵。圖畫以直觀形象的形式吸引學生注意力,能夠有效輔助音樂的理解。將樂譜和歌詞所表達的內(nèi)容,轉化為圖畫,既能讓學生自發(fā)自覺地去感受歌曲內(nèi)容,又能讓課堂有聲有色。如教授歌曲《美麗的喀納斯湖》時,教師可以用喀納斯湖的圖畫調(diào)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美景中增加與自然的親切感。
3.4 自制教具運用
音樂教學工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更新?lián)Q代,但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音樂工具仍然是值得嘗試的教學和學習體驗。比如,利用廢瓶蓋和細鐵絲,制作小串的鈴;在筷子上綁上布條或者彩綢,制作響筷。在《小黃鸝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各種工具模仿黃鸝鳥的叫聲,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加對自然對音樂的熱愛。
3.5 多媒體技術運用
多媒體技術相比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工具,具有更加多樣的功能,既能夠播放多個版本的音樂,又能播放紀錄片、動漫讓學生更加了解音樂家和其作品。在音樂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是對傳統(tǒng)教學工具的徹底突破,也是傳統(tǒng)教具的結合體,對于學生的德育有獨特意義。在歌曲《童聲里的中國》教學中,教師可以一邊播放歌曲,一邊播放關于中國的紀錄片,讓學生在聲、色的雙重享受中增加民族自豪感。
小學音樂是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調(diào)動各種教具的作用,更好地向?qū)W生傳授音樂知識,并在音樂的欣賞中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唯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