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基于馬克思在20世紀世界化和民族化進程中形成的發(fā)展模式之一,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之上,根據本國國情,與時俱進,形成一套中國自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民族優(yōu)秀品質的結合,帶有鮮明濃重的民族特色。本篇文章就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和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進行哲學探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它不僅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更是肩負著崇高的使命,新時代引領著社會主義新的發(fā)展,引領著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我們國家在建設國家以及成立中國共產黨時,都遵循著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中國國情為立足點,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進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開啟時代的新篇章。黨的十九大報告規(guī)劃了要將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我們黨對國家提出的一個偉大的目標,之所以能夠提出這個目標,也意味著我們國家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新的道路,這對世界民族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這對加快民族國家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是一種成功的社會制度,必將引起全世界的關注。
中國改革開放的根本經驗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的原則,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根本成就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發(fā)揮好馬克思主義的作用,必須與中國的國情和實踐相結合,立足于中國的實際情況。要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就要與時俱進,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統(tǒng)一,保持足夠的定力穩(wěn)定的發(fā)展,堅持中國新時代的改革開放,建設新時代下的社會主義,始終把握正確的方向,不斷獲得強大的精神動力,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業(yè)績。馬克思生命力的本質要求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特殊規(guī)律,以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每個國家和民族在發(fā)展本國社會主義建設時,都要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進行民族化的具體實施細節(jié),根據國情出發(fā),根據本國國情為馬克思主義增添新的有價值的內容,賦予時代的烙印,踐行時代的民族特色。
當今時代的主旋律是和平與發(fā)展,在這個背景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僅對中國有很大的影響,對世界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結合了當今時代所賦予的鮮明的中國特色,本國國情,在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上實現了民族化,民族化是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新時代下的基本特征,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應本國發(fā)展的理論體系。
2.1 馬列主義中國化
黨的十九大在確立習近平的新時代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以及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思想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大會認為,這些重要的思想是馬列主義中國化最新的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
2.2 科學社會主義的生命力是民族化
馬克思和恩格斯歷來認為,各個國家的政黨必須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制定社會主義發(fā)展過程中相結合的方針政策和理論路線,才能順利的領導中國共產主義事業(yè)??茖W社會主義的理論要求是民族化,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同時也表現出它的民族特色和歷史的時代特點,馬克思主義只有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與各個民族的具體情況歷史特點相結合,才能真正的發(fā)揮自己的功能進而改變世界。科學社會主義發(fā)揮指導作用的是民族化,這是它的必然要求。
2.3 馬克思主義民族化
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內在結構十分明確,馬克思主義在進行民族化時,以馬克思理論作為指導思想,以馬克思的世界觀方法論為基本原理,這些層次要有其新的思想基礎作為支撐的動力,在思想和理論的基礎上,發(fā)展建設社會主義,就要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本國的指導思想的同時,在本國本土進行再創(chuàng)新,以適應本國的民族化進程,這種創(chuàng)新主要表現為經濟體質的改革、指導思想以及政治體質改革的民族化、本土化。這將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fā)展形成的重大價值理論具有重要意義,更對世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方向產生重要的研究價值。只有將各民族國家的實際情況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相結合,這個過程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是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表現形式和根本途徑。
2.4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在發(fā)展國家建設的時候,我們在遵循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同時,不能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并不是以原生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而是應該立足于本國的實際情況,遵循自然條件下的中國民生,以反映中國人民愿望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此作為我國發(fā)展的思想基礎。運用毛澤東思想作為我們工作和領導的思想方針,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讓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具有普遍的意義,馬克思主義是指南,而不是具體答案。在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時候,必須結合當今時代的要求,著眼于社會現實,著眼于中國的實際情況,體現其民族特性。
只有正確的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實力、經濟實力以及社會影響力。在各個社會領域得到發(fā)展之時,才會提升我們在國際上的民族自信心,提升我們的國際地位以及國際的影響力。才會促進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才會讓中華文化更加有活力、有自信,讓中華文化獲得新生,轉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各個民族都應該尊重本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從反思蘇聯模式開始,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探索出了自己的一條屬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這個道路上,我們立足實踐,及時的總結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探索一條適合中國自己的發(fā)展道路,即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在新時代下,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依據踐行社會發(fā)展,最后,通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再次證明了發(fā)展中國社會主義模式的必要性,這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前提基礎,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哲學上說,以人為本和共同發(fā)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世界的貢獻。在國家的發(fā)展道路上,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具體情況也不一樣,所以在進行發(fā)展的時候,要依據本國的國情,實事求是的探索一條屬于自己的發(fā)展道路。故每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模式不盡相同,在探索自己的道路時,也需要靈活應對,積極調整自己國家的方針政策,順應時代的變遷,及時調整發(fā)展適合本國當下的發(fā)展模式。
社會主義建設會因為各國具有的不同的自然條件、處于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以及歷史特點處于不同的發(fā)展階段?,F而今的發(fā)展模式,有兩個最明顯,其一是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模式,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每個模式下都有一套自己的準則,中國的社會模式是公平與效率的結合;在計劃經濟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發(fā)展屬于中國的經濟模式,即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以中國國情為基礎,實行民主集中制度的政治模式,二者相互結合,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對研究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3.1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最為世人矚目的就是新時代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光是原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化的成果,也不是當年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社會主義,它在借鑒其他國家優(yōu)點的同時,認真總結了各國的有益經驗,在立足于本國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我們國家的國情相結合,與當今的時代特點相結合,與當今中國的發(fā)展形態(tài)相結合,探索出的一條適合本國發(fā)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處于新時代的中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以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但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應該更加了解我們的社會主義模式,不斷的實踐探索,不斷的總結經驗,如此才能堅定我們的社會發(fā)展道路,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十九大開篇就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新時代的總任務,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新時代的總任務,要完成新時代的總任務,還是要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3.2 中國模式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發(fā)展經歷站起來、富起來兩個階段,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已經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發(fā)展成為中等收入偏上的國家,現在開始進入強起來階段。實踐證明,讓新中國站起來、富起來靠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完成新時代的總任務,讓中國強起來,仍然要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中華文化也會復興起來。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下,結合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二者互為補充,形成強有力的時代的烙印和民族支撐;只有傳統(tǒng)文化,沒有馬克思主義,中華文化就失去了前進方向和科學基礎。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在全世界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一些迫切需要改變本國命運的其他國家做出表率,以尋得適合他們國家發(fā)展的國家模式,
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就是中國的模式,其他國家可以借鑒我們國家的發(fā)展模式,走出處于他們自己的一條通向現代化的國家發(fā)展途徑,我們國家的發(fā)展模式可以給他國的發(fā)展總結經驗,為實現類似于中國模式的社會主義發(fā)展提供事實證明。只要我們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中國就會更加的富強,就會更加的自由民主,人民社會美麗和諧,國家繁榮昌盛。
在今后的社會發(fā)展中,我們依然要對既有的模式不斷的積累經驗,實踐、總結出更多優(yōu)秀的適合本國的國情,如此才能堅定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增加我們的綜合能力,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相信未來的中國一定更加自信,應對各方面的挑戰(zhàn)更加從容。這對研究馬克思主義民族化與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林雪,1981年生,女,山東文登人,講師,博士在讀,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政策研究
(作者單位: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經貿與管理學院)
y:方正楷體簡體;mso-ascii-font-family:方正書宋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