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靜 林曉克 徐樂義 張中凱 李海燕
目前,肺癌已成為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在全球的總體發(fā)病率及病死率位居各類癌首位[1]。肺癌的主要治療方式是手術。手術會導致肺容量、肺部力學結(jié)構(gòu)和氣體交換改變,術后呼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達19%~59%[2]。因此,有效的氣道廓清是患者快速康復的重要影響因素[3]。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ACBT)是一種有效的氣道廓清技術,包括呼吸控制、胸廓擴張、用力呼氣三個部分,各部分可采取較靈活的組合方式,亦可使用輔助設備執(zhí)行各部分。目前該技術在國內(nèi)已應用于內(nèi)科呼吸相關疾病的氣道管理[4-5],但在肺癌手術患者的治療上運用尚不廣泛。本資料主要觀察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在圍手術期肺癌患者快速康復中氣道管理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12 月至2018 年10月收治的60 例肺切除的肺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0 例。觀察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29~78 歲,平均(52.4±11.4)歲;吸煙者13 例,不吸煙者17 例。對照組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齡27~79 歲,平均(53.8±12.0)歲;吸煙者14 例,不吸煙者16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年齡20~80 歲;行手術治療且病理診斷為小細胞肺癌的患者;術前無失代償?shù)男摹⒛X、肺、腎功能障礙;神志清楚,無明顯認知功能障礙;同意接受手術治療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無法配合的患者;術中全肺切除;中途退出本研究;死亡患者。本課題研究已通過倫理委員會同意。
1.2 方法 (1)對照組:本組患者圍手術期采用常規(guī)肺功能鍛煉方法,在手術前康復治療師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并演示常規(guī)的肺功能鍛煉方法,包括常規(guī)的腹式呼吸、咳嗽訓練、扣拍、早期下床活動,確?;颊哒莆找I。術后第1 天起,患者進行以上各項常規(guī)的肺功能鍛煉,每項治療時間為10min/次,3 次/d,共1 周。(2)觀察組:本組患者在圍手術期運用常規(guī)肺功能鍛煉的同時增加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術前康復治療師向患者詳細講解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的原理作用及操作方法,且確保患者正確使用該技術。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具體操作如下: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包括5 次的呼吸控制,2 次的胸廓擴張,2 次的用力呼氣技術,流程見圖1。每個部分的次數(shù)可稍微變動以適應每個患者的不同情況。①呼吸控制:患者按自身的速度和深度進行潮式呼吸,并囑咐患者放松上胸部及肩部,盡量利用下胸部進行呼吸,即膈式呼吸模式來完成。②胸廓擴張運動(三球儀輔助下):指導患者進行肺功能三球儀輔助下的胸廓擴張運動,患者采取舒適體位,用手托住三球儀,將三球儀的含嘴輕輕含在嘴中,引導患者緩慢吸氣將三球儀中的三個球升至最高處后繼續(xù)吸氣,保持三個球在最高位置3~5s,然后緩慢呼氣使三個球落下。每次完成3~4 次。③胸廓擴張訓練(患者徒手),將一側(cè)手掌輕放于手術側(cè)的下肋部或肺不張之處(盡量避開傷口),緩慢吸氣,將盡可能多的氣體吸入至手掌的地方,吸氣末屏氣3s,然后被動地緩慢呼氣,每次完成3~4 次。④用力呼氣技術(三球儀輔助下):指導患者用肺功能三球儀進行3~4 次低肺容量的吸氣及較輕的呼氣動作,只讓一個球吹至最高處,然后進行1~2 次高肺容量的吸氣及用力的呼氣動作,盡量使三個球都吹動。⑤用力呼氣技術(患者徒手):先進行3~4 次低肺容量吸氣后呵氣運動,再進行1~2 次高肺容量吸氣后盡最大力量的呵氣。術后第1 天起,患者進行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訓練,治療時間:10min/次,3次/d,共1 周。
圖1 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圖解
1.3 評價指標 (1)肺功能測試:兩組患者術前1d均采用賽客便攜式肺功能檢測儀(型號:X1)測量肺功能相關數(shù)據(jù)(FVC、FEV1/FVC);術后第7 天使用同一設備收集肺功能數(shù)據(jù),每次重復測量3 次,取平均值。(2)胸腔閉式引流管放置天數(shù)及術后住院天數(shù)。(3)呼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判斷患者是否出現(xiàn)肺部感染、肺不張、低氧血癥、肺漏氣等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并記錄發(fā)生例數(shù)。(4)6min 步行測試:兩組患者術前1d及術后第7 天進行6min 步行測試,記錄步行后的血氧飽和度及步行距離。(5)SF-36 健康調(diào)查簡表:術前1d 及術后1 個月時對患者進行SF-36 健康調(diào)查簡表問卷記錄算出量表得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t 檢驗進行組間比較,呼吸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肺功能數(shù)值評估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肺功能數(shù)值評估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的肺功能數(shù)值評估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術前FVC(L)術后FVC(L)術前FEV1/FVC(%)術后FEV1/FVC(%)觀察組 30 3.42±0.59 2.34±0.42 80.36±6.44 73.94±6.54對照組 30 3.62±0.80 2.08±.50* 79.80±5.60 69.92±5.31*t值 1.08 -2.15 -0.36 -2.62 P值 0.29 0.04 0.72 0.01
2.2 胸腔引流管放置時間及術后住院天數(shù)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胸腔引流管及術后住院天數(shù)比較[d,()]
表2 兩組患者胸腔引流管及術后住院天數(shù)比較[d,()]
組別 n 胸腔引流管放置天數(shù) 術后住院天數(shù)觀察組 30 3.77±1.81 5.37±1.97對照組 30 5.13±1.98 6.80±2.48 t值 2.79 2.48 P值 0.01 0.02
2.3 兩組患者的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n(%)]
2.4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min 步行測試數(shù)值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min步行測試數(shù)值比較()
表4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min步行測試數(shù)值比較()
組別 n 術前血氧飽和度(%)術后血氧飽和度(%)術前步行距離(m)術后步行距離(m)觀察組 30 97.90±1.49 96.6±1.73 529.4±26.12 481.23±21.61對照組 30 97.10± 1.79 95.20±2.67 528.83±40.55 459.73±36.59 t值 -1.88 -2.47 -0.06 -2.77 P值 0.07 0.02 0.95 0.01
2.5 健康調(diào)查問卷SF-36 情況 見表5、6。
表5 兩組患者生理機能(PF)、生理職能(RP)、精力(VT)、社會功能(SF)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患者生理機能(PF)、生理職能(RP)、精力(VT)、社會功能(SF)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術前PF 術后PF 術前RP 術后RP 術前VT 術后VT 術前SF 術后SF觀察組 30 81.17±9.35 72.50±8.98 80.83±16.97 47.50±16.54 82.17±9.26 74.33±7.40 87.08±9.56 81.25±6.36對照組 30 82.17±11.94 68.00±7.94 80.00±21.17 38.33±17.04 81.00±8.75 67.67±5.53 85.42±9.89 77.08±8.10 t值 0.36 -2.06 -0.17 -2.11 -0.50 -3.95 -0.66 -2.22 P值 0.72 0.04 0.87 0.04 0.62 0.00 0.51 0.03
表6 兩組患者軀體疼痛(BP)、一般健康狀況(GH)、情感職能(RE)、精神健康(MH)評分比較[分,()]
表6 兩組患者軀體疼痛(BP)、一般健康狀況(GH)、情感職能(RE)、精神健康(MH)評分比較[分,()]
組別 n 術前BP 術后BP 術前GH 術后GH 術前RE 術后RE 術前MH 術后MH觀察組 30 98.20±7.43 75.53±18.14 85.00±10.09 72.00±15.06 90.00±15.53 73.33±25.37 81.20±11.70 79.57±6.87對照組 30 98.93±4.06 70.83±21.21 83.17±10.79 66.33±14.50 90.00±15.53 72.22±24.89 82.13±13.02 81.47±10.53 t值 0.47 -0.92 -0.68 -1.48 0.00 -0.17 0.29 0.83 P值 0.64 0.36 0.50 0.14 1.00 0.86 0.77 0.41
外科手術治療中的麻醉、機械通氣及肺組織的生理結(jié)構(gòu)改變會不同程度的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既損傷黏膜纖毛的功能,也造成肺容量的減少,增加了圍手術期的肺部并發(fā)癥,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心肺運動耐力。因此,需加強患者圍手術期的氣道廓清管理和改善患者的呼吸運動耐力。在本資料中,觀察組術后胸管放置天數(shù)及住院天數(shù)明顯少于對照組,而且觀察組中呼吸道并發(fā)癥明顯少于對照組,充分說明了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在促進肺復張及氣道廓清方面有較大的積極作用。另外,觀察組中患者術后6min 步行距離及活動后血氧飽和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客觀反映了患者術后心肺運動能力的恢復程度。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肺功能指標,術后觀察組FVC 與FEV1/FVC 的變化值小于對照組,提示術后觀察組的肺功能恢復更快。證實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在肺癌患者圍手術期的療效是顯著的。在患者術后1 個月的SF-36 健康調(diào)查問卷中生理機能、生理職能、精力、社會功能這四個指標,觀察組患者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在改善患者體能及提高患者社會參與功能上有一定的意義。同時SF-36 健康調(diào)查問卷中患者的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情感職能、精神健康這四項評分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之間無明顯差異,可見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在改善軀體疼痛及精神上無明顯作用。另外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中有出現(xiàn)頭暈及陣發(fā)性咳嗽等癥狀。頭暈癥狀可能是源于患者進行較多次的胸廓擴張技術,出現(xiàn)類似于過度通氣后的不良反應,而陣發(fā)性咳嗽是由于用力呼氣持續(xù)時間太久。
本研究設計上也存在不足之處。康復治療師需要花較多時間去監(jiān)督患者,確?;颊邔χ鲃雍粑h(huán)技術的操作質(zhì)量及依從性。本研究所采集的數(shù)據(jù)均為短期的小樣本實驗數(shù)據(jù),只能表明部分患者在圍手術期的治療效果及1 個月內(nèi)的健康質(zhì)量情況,患者后期恢復情況尚需做長期的隨訪研究。
綜上所述,主動呼吸循環(huán)技術運用到肺癌圍術期患者的氣道管理上可有效減少呼吸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值得臨床上運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