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秋(溫州大學 教育學院,浙江 溫州 325035)
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新探索,是將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效融入高校學科的教學活動之中,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影響力。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的研究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對于改善我國高校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脫節(jié)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高校教學活動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教學理論而非實踐,導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課堂,可讓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學習實現(xiàn)從理論到實踐的“二次飛躍”,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提升大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動手實踐能力,幫助大學生參與更多具有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的社會實踐。就高校的教學以及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而言,讓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有助于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帶著實踐中產生的疑惑和困擾去思考,并且在思考中不斷實踐,從而促進高校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在課程思政的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學生可以將實踐中遇到的與職業(yè)道德相關的問題反饋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yè)道德理念,對于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也具有重要意義。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可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身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毛主席在《實踐論》中曾經提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盡到了高一級的程度。[1]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可將優(yōu)秀的社會實踐引入高校理論課堂,大學生也可就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與專業(yè)課教師進行交流與討論,從而提高高校專業(yè)課的教學實效性。此外,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職業(yè)道德是學生個人品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也有利于促進高校大學生的個人品德發(fā)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還可增強大學生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促進高校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相較于傳統(tǒng)課堂上嚴肅刻板的理論說教。讓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的教學形式較為新穎,而且尊重了學生的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可以提升高校大學生對于課程的感興趣程度,從而提高大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積極主動性,促進高校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理論來源于實踐,更要服務和指導實踐。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有助于大學生真正掌握教師所傳授的理論知識,并且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從而提高高校教育的實效性。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可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和個人能力的發(fā)展。同時,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引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可提升高校專業(yè)課程以及思政理論的現(xiàn)實性促進大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理論并且不斷踐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從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促進高校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由于此類課程形式強調學生親自參與社會實踐,有助于提升高校專業(yè)課內容以及思想政治理論在現(xiàn)實生活中解釋性,使得理論知識的說理更加透。同時,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回歸高校課堂也可以增強學生對于高校教師教學內容的共鳴,促進高校課程實效性的發(fā)揮。
就我國目前的高校課程與教學而言,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學生對于教師所講的理論知識理解程度不夠,間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阻礙學生知識的增長以及專業(yè)能力和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提升。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課堂,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進入21 世紀,社會對于人才的綜合實踐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高校大學生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具備強大的動手實踐能力,能將理論與現(xiàn)實高效結合。此外,高校大學生還需具備較高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水平,所以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課堂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教學活動,可充分將專業(yè)課的教學、實踐與思政因素巧妙結合,在提升高校大學生專業(yè)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同時,促進其思想道德水平和職業(yè)道德品質的提升。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對于大學生自身社會實踐能力的增長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仍存在下面一些問題。
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對于高校教學工作的進步以及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但部分高校對其重視程度明顯不足,仍處于“口頭重視,實際行動不足”的狀態(tài),高校管理層對于教學工作的重視高于社會實踐,對于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的教學效果存疑,仍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阻礙了高校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在高校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確實采取了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的課堂教學,但由于校方的支持力度不夠,學生的社會實踐與本專業(yè)所學知識聯(lián)系較少,所以學生的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有限。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逐漸走向形式化,不僅不利于學生成長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對于教學資源也是一種浪費。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課堂的教學實踐,對于高校大學生的發(fā)展以及“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xiàn)都具有積極意義。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形式較為單一,展示和分享的形式也較少。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在組織形式上存在個體實踐多、團體型實踐少的問題;第二,大部分高校大學生對于社會實踐缺乏規(guī)劃,形式渙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第三,在社會實踐類型上,大多以服務型實踐居多,創(chuàng)新型的實踐較少,部分社會實踐與學生所學專業(yè)差距較大,對于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意義不大。最后部分高校雖然組織了本校大學生社會實踐,但不尊重學生興趣和意愿的情況屢見不鮮,強制性實踐較多,自主性社會實踐較少,對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管理過于強硬,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和個人能力的發(fā)展。高校應努力創(chuàng)新學生社會實踐的形式,促進高校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
社會實踐內容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了高校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教學活動的質量。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高校需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的質量,但實際上,高校學生參加的社會調查由于缺乏科學指導,社會實踐的設計不合理、對于調查結果的分析不科學導致社會實踐成效并不明顯;而且由于高校實際組織的社會實踐存在忽視大學生自身的意愿與想法強制大學生參與不符合所學專業(yè)的社會實踐,導致高校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中態(tài)度消極,不利于高校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也不能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問題,不利于高校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同時,部分高校在社會實踐活動的策劃上考慮不周,實際規(guī)劃不詳,對于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效果不大。此外,高校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經常會遇到理論與現(xiàn)實相矛盾、能力與要求相沖突的情況,教師對于此類問題解決不及時也是影響學生時間學習效果的重要原因。
課程的評估考核方式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指揮棒和風向標,對于高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作為對于高校大學生教育教學工作的全新嘗試,更需一項科學合理的課堂評估考核體系進行監(jiān)督和指導。但在實際的教學評估過程中,許多高校仍沿用針對傳統(tǒng)高校設置的課程評價系統(tǒng)。由于在思政課程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仍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高校課程評價方式的不足對于該模式的進步和發(fā)展以及高校課程效率的提高都具有消極影響。此外,由于課程評價模式的僵化極大地打擊了高校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不利于課程質量的提高以及學生能力的成長。
教師對于高校大學生的成長以及“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xiàn)都具有重要影響。但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的教學活動中,部分高校教師由于自身教學能力不足以及對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等原因,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平平,對于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以及對于社會實踐與所學知識的結合還存在許多問題。此外,高校在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是社會實踐指導教師的構成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大部分高校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遇到的知識性問題以及突發(fā)情況,部分高校社會實踐指導教師不能給予及時指導和解決,嚴重影響了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的質量和大學生能力的提高。由于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由學校管理者、指導教師、接待單位以及參與社會實踐的大學生構成,高校學生在進行課堂反饋時提出的問題必然涵蓋諸多方面,所以高校教師需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修養(yǎng)和教學能力,從而促進高校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以及社會澤鵬安的培養(yǎng),提升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專業(yè)能力。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的教學活動是對高校教育教學方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要想切實改進高校教育教學質量,需要提升高校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的重視程度,創(chuàng)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形式,繼續(xù)深化大學生理論教學的內容、完善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的評價模式、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培訓和建設,真正提高高校課堂教學質量,促進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發(fā)展。
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高校理論課堂的教學活動,對于高校大學生個人素養(yǎng)以及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于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提升也具有關鍵作用,高校應切實提高對于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的重視程度。首先,高校校黨委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以課程思政的視角和觀點態(tài)度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的教學活動,幫助提高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養(yǎng)成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方法。在高校教師層面,高校教師要高度重視、認真?zhèn)湔n,針對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充分講解,同時要將思政元素與教學活動緊密結合,在提升高校大學生專業(yè)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同時,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水平,促進其全面發(fā)展。高校大學生也要提高對于社會實踐以及課堂教學的重視程度,及時檢查自身在課程學習上的缺點和漏洞,從而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實踐能力。
在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歸回理論課堂的教學活動中,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對于高校大學生能力的增長和視野的開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高校要按照學生所學課程的整體要求,結合高校學生社會實踐的客觀實際情況,統(tǒng)籌和了解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基本意愿來完善高?,F(xiàn)有社會實踐的組織和開展,為高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良好的學習和實踐環(huán)境,促進高校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和高校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其次,高校在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不同專業(y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和規(guī)范性,從而確保其學以致用能力的提高,增強大學生對于本專業(yè)的了解程度,提升高其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促進高校大學生的的成長和發(fā)展。最后,高校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之前,要盡量與用人單位進行及時的溝通與交流,保證社會實踐活動的質量與水平。
教學內容是高校課程與教學的靈魂與核心,對于高校教育教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的教學活動中,高校教師需進一步深化高校課堂的教學內容。首先,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思想變化、思維方式以及思想特征來延伸課堂教學內容的深度,在了解學生實際的想法和觀點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的針對性,切實提高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的實效性,從而促進高校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其次,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尸檢和思考,引導學生深刻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解決學生在實踐中出現(xiàn)的疑惑,從而提升高校大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促進高校大學生專業(yè)能力。此外,教師還需在教學活動中加入與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比如對于本學科做出接觸貢獻的人物以及他們的職業(yè)精神進行介紹,提升大學生對本專業(yè)的了解程度以及認同感,間接提升高校大學生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促進高校大學生全面發(fā)展。
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機制對于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推進具有關鍵作用,但我國部分高校在推行了社會實踐回歸高校理論課堂的教學活動之后,仍沿用傳統(tǒng)的課程評價模式,對于高校大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以及高校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都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針對此種情況,首先,高校需及時調整和改善課程評價體系,對于高校教師所采取的新型教學模式及時給予中肯的建議和評價,促進高校教師改進自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推動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的良好開展。同時,高校要不斷完善社會實踐教學活動的激勵機制,對于學生的實踐成果、過程和形式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和激勵,對于教師的教學效果、指導過程和參與力度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價,促進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高校課堂教學活動的良好開展和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高校教師是大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傳授者,也是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的引路人。在課程思政視域下開展高校大中學生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的教育教學活動,高校需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從而提升高校社會實踐“回歸”理論課堂的實效性。首先,高校要積極組織和動員教師參加培訓,不斷提高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其次,高校還需優(yōu)化高校指導教師的結構和層次,建立以專家學者為主導的教師隊伍,提升高校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促進思政視域校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回歸高校課堂的良好開展。最后,高校不僅要加強對于教師的培訓,還要對參與培訓教師的培訓效果進行考核,從而提升高校教師參與培訓的態(tài)度和質量,促進高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