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興偉
(中國人民解放軍92493部隊醫(yī)院,遼寧 葫蘆島 125000)
肝臟是機體中重要的器官。肝硬化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后引發(fā)的肝臟彌散性與進行性疾病,在發(fā)病后,患者的肝細胞會出現(xiàn)大范圍的變性和壞死,并造成大量的肝臟纖維組織發(fā)生彌散性增生,引發(fā)假小葉與再生結(jié)節(jié),最終對其肝組織中肝小葉的正常結(jié)構(gòu)與血管解剖產(chǎn)生嚴重損壞。大量研究表明,肝硬化最主要的發(fā)病機制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故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實際的肝功能實施檢測評估,對患者的病情進展評估與后期治療均有重要的意義[1-2]。當(dāng)前,臨床上對于肝硬化病情進行診斷時,多采用肝臟活檢組織病理學(xué)檢查方案,但這種檢查方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會對患者產(chǎn)生極大的創(chuàng)傷,成本也非常高,故該檢查方案的推廣使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因此,臨床對肝硬化患者的肝臟功能狀態(tài)實施檢測時一般采用血液生化檢查[3-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清總膽汁酸(TBA)、γ-谷氨酸轉(zhuǎn)肽酶(GGT)、白蛋白(ALB)、膽堿酯酶(CHE)、總膽固醇(CHO)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臨床診斷中的應(yīng)用價值。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間我院接診的36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于我院進行體檢的36名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共有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41~74歲,平均年齡為(59.21±6.24)歲;病程4個月~3年,平均病程為(2.56±0.92)年;肝功能分級:A級者11例,B級者17例,C級者8例;本組所有入選患者均經(jīng)臨床診斷確診為肝炎后肝硬化,將伴隨其他類型肝臟疾病與其他器官嚴重病變的患者排除。對照組健康體檢人員中共有男性22名,女性14名;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為(58.44±5.89)歲;本組所有入選人員均已排除存在肝臟病史的患者。此次研究符合醫(yī)院相關(guān)規(guī)定,兩組人員及家屬均表示自愿意參與研究。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選的受檢者均于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靜脈血液樣本進行血清TBA、GGT、ALB、CHE、CHO指標檢測,空腹時間需超過8 h,血液樣本的劑量為4 mL,置入離心機后以3000 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持續(xù)10 min,提取血清,采用Hitachi 71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試劑盒購自寧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 觀察指標 檢測兩組人員的總膽汁酸(TBA)、γ-谷氨酰轉(zhuǎn)肽酶(GG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膽堿酯酶(CHE)以及膽固醇(CHO)等指標。分析觀察組不同肝功能分級患者的各項血清TBA、GGT、ALB、CHE、CHO指標,Child-Pugh分級以肝性腦病、白蛋白、腹水、血清膽紅素及凝血酶原的時間評分作為依據(jù),評分在6分或以上為A級,7~9分評定為B級,超過10分評定為C級。
1.4 統(tǒng)計學(xué)分析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xué)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兩組血清TBA、GGT、ALB、CHE、CHO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TBA為(49.14±12.01)μmol/L、GGT為(55.32±18.73)U/L,對照組分別為(5.56±1.42)μmol/L和(28.33±13.03)U/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而觀察組ALB為(31.02±3.96)g/L、CHE為(1309.14±77.92)U/L、CHO為(2.51±0.34)mmol/L,對照組分別為(46.59±5.91)g/L、(2711.21±122.44)U/L、(5.52±0.54)mmol/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2.2 觀察組A、B、C 3 個肝功能分級患者的血清T B A、GGT、ALB、CHE、CHO指標檢測結(jié)果 觀察組患者中肝功能A級患者的TBA、GGT指標分別為(21.22±6.65)μmol/L、(39.12±18.34)U/L,B級分別為(48.12±13.11)μ mol/L、(49.36±13.66)U/L,C級分別為(66.29±13.01)μ mol/L、(58.77±11.62)U/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而A級ALB、CHE以及CHO水平分別為(40.35±3.61)g/L、(2 2 0 8.1 3±3 3.6 2)U/L、(3.3 1±1.0 9)m m o l/L,B 級分別為(3 3.5 6±3.5 1)g/L、(1 9 11.2 3±7 8.4 4)U/L、(2.35±0.18)mmol/L,C級分別為(19.36±2.73)g/L、(709.39±55.78)U/L、(2.01±0.11)mmol/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血清TBA、GGT、ALB、CHE、CHO檢測是當(dāng)前臨床上用于輔助診斷肝臟疾病的重要方式,其操作方法比較簡單,成本較低,患者接受度更高,有助于評估患者的肝臟功能水平。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多以肝細胞壞、組織纖維化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但并無典型的臨床癥狀,只能通過檢查方式對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對患者的血清TBA、GGT、ALB、CHE、CHO指標進行準確檢查對其病情評估與后續(xù)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5-6]。血清TBA、GGT、ALB、CHE、CHO檢測在臨床中適用于對患者的肝臟功能狀態(tài)進行評估,各項目代表的臨床意義均有所不同。如TBA可反映肝臟的排泄能力,當(dāng)肝功能出現(xiàn)異常時,TBA水平會異常上升;ALB水平降低表明患者的肝功能已經(jīng)有所損傷,且該水平越低表示肝功能損傷程度越嚴重;CHE水平降低表明患者已發(fā)生肌肉皮損、營養(yǎng)不良、慢性腎炎、急性感染、惡性貧血以及肝炎后肝硬化等病理變化;CHO水平降低表示患者血液脂蛋白中的CHO含量減少,是反映患者肝臟損傷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ALB、TBA、CHE以及CHO等指標不僅可作為肝功能損傷的評估指標,還有助于對其肝功能具體的損傷程度進行評估[7-8]。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TBA與GGT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ALB、CHE以及CHO水平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對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而言,其肝細胞內(nèi)游離脂肪酸增加是導(dǎo)致肝功能標準上升的關(guān)鍵原因,而脂肪變性釋放會分泌出更多的脂肪酸,導(dǎo)致肝臟發(fā)生炎癥,使患者的GGT水平上升,表明患者的肝臟出現(xiàn)了炎癥、壞死、纖維化以及硬化,故GGT是肝功能評估的重要指標。ALB是一項不易受外源性因素影響的指標,具有極高的臨床檢測特異性,且不會對患者的創(chuàng)面產(chǎn)生損傷,因此該項指標適用于肝功能評估[9-10]。
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中不同肝功能分級患者的TBA與GGT指標水平測定結(jié)果顯示為A級<B級<C級(P<0.05);ALB、CHE以及CHO三項水平結(jié)果顯示A級>B級>C級(P<0.05),這一結(jié)果充分表明通過血清TBA、GGT、ALB、CHE、CHO檢驗可對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臨床癥狀與肝臟疾病實際的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可將其作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臨床診斷與治療的重要指標。
綜上所述,TBA、GGT、ALB、CHE以及CHO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肝臟受損程度,并可體現(xiàn)出肝炎后肝硬化病情的嚴重程度。尤其是CHE,其活性具備明顯的半衰期(T1/2)較短的特點,因此可準確地反映出肝硬化患者的實際病情發(fā)展情況,敏感性非常高,且不易受白蛋白輸注治療等外界的影響,特異性較好,且血液生化檢查不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創(chuàng)傷,可廣泛應(yīng)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