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寧
(遼寧省大連市急救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1)
心臟停博的發(fā)生原因較多,其發(fā)生后患者由于心臟停搏而導致血液循環(huán)無法進行,全身器官均陷入缺氧狀況,因此此類患者病情較急,需立即進行救治。心臟復蘇作為心臟停搏的直接救治手段,可有效幫助患者心肺功能復蘇,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1]。但有部分學者指出,一般患者出現(xiàn)心臟停博后,其全身由于缺氧器官組織將在短時間內出現(xiàn)不可逆性損傷,即便在心肺復蘇成功后,患者仍然未完全脫離危險狀態(tài),易出現(xiàn)各種不良反應,且由于患者心臟停博導致患者即便搶救成功后,心里依然會留有心理陰影,會對自身健康狀況產生一定焦慮,長期可能導致抑郁[2]。目前對此類患者治療除了心肺復蘇術之外,相關護理也十分重要。有研究指出,常規(guī)護理已不能滿足此類患者的護理需要,其護理有效率低,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進行心肺復蘇后,患者依然有焦慮、抑郁情況[3]。在相關研究中,部分學者提出將急診護理干預用于心肺復蘇患者的護理中,以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護理成功率、降低患者焦慮抑郁程度[4]。為驗證此類研究真實與否,本次選取960例接受的心臟復蘇治療患者進行本次研究,具體研究內容可見下文。
1.1 患者一般資料:此次研究對象為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本中心收治的960例進行心臟復蘇的患者,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相關檢查確認為心臟停博,且心臟停搏時間<1 d;無嚴重神經疾病者。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者;精神障礙或肢體障礙者。運用區(qū)組隨機化分組法,將其分為急診護理干預組與常規(guī)護理組,每組480例患者,其中急診護理干預組患者有男性250例,女性230例,年齡33~79歲,平均年齡(51.29±4.39)歲,根據(jù)患者病情分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肺栓塞患者260例,一氧化氮中毒患者90例,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有男性252例,女性228例,年齡32~78歲,平均年齡(52.07±3.97)歲,根據(jù)患者病情分類:急性腦梗死患者170例,肺栓塞患者180例,一氧化氮中毒患者50例,對患者年齡、性別、病情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后發(fā)現(xiàn),其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此次試驗對比,在患者知情同意且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進行。
1.2 方法:常規(guī)護理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其主要內容為:遵照醫(yī)囑對為患者提供常規(guī)藥物和輸液治療護理,密切觀察心率、呼吸、血壓等,若有異常立即與患者的主治醫(yī)師取得聯(lián)系,進行相關處理。急診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急診護理干預,其主要內容如下。
1.2.1 復蘇搶救護理:患者進行心肺復蘇時,若患者存有意識則通過不斷輕拍患者面部給予患者刺激,讓患者意識保持清醒,并不斷用“堅持住”等語言鼓勵患者,提高患者意志力,條件允許時,讓一名患者家屬隨同,并同護理人員共同對患者進行加油鼓勵。
1.2.2 患者氣道護理:一般在心肺復蘇治療后都會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以確?;颊邭獾罆惩?,在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時,護理人員需先對雙手進行清潔消毒,以確保操作過程在無菌條件下完成。在完成氣管插管后,加強對氣道插管的管理,定期檢查患者氣道插道是否固定妥善,是否存在有移動現(xiàn)象。根據(jù)患者情況對氣管插管進行濕化,以防止患者的氣道出現(xiàn)損傷,根據(jù)患者呼吸情況調整低壓氣囊放氣頻次,防止其因為咽喉分泌液體及胃內容物被吸入氣管,造成咳嗽或窒息,若患者痰液過多或過于黏稠,對患者進行負壓吸痰處理,吸痰過程中可對患者進行拍背,促進其痰液排出,一般操作前,患者吸純氧3 min。
1.2.3 患者腦部護理:一般心臟停博后,患者腦部以出現(xiàn)一定損傷,心肺復蘇治療后,血液再灌注易導致患者腦部出現(xiàn)在關注損傷,為此,利用冷毛巾對其面部、頸部進行擦拭,可降低其腦部氧代謝,繼而減少血液灌注量,起到減輕再灌注損傷的作用。
1.2.4 救護車環(huán)境護理:由于此類患者病情較重,為了避免外部刺激加重其病情,應減少救護車內異味,可通過噴灑一定量的空氣清新劑,并及時清理救護車內灰塵,減少車內灰塵彌散,當日氣溫高時,預備酒精等可降溫液體,待患者進入救護車后,及時為患者擦拭降溫,防止高溫加重其心肺負擔。
1.2.5 心理護理:心臟停博后,患者一般會有瀕死體驗,且治療后患者身體依舊會留下創(chuàng)傷,因而即便進行心肺復蘇后,患者對心臟停博產生一定恐懼感,繼而導致其焦慮、緊張、乃至抑郁,而這些不良情緒對患者康復不利,甚至可能讓病情進一步惡化。為此,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對患者講解相關疾病知識,告知患者如何預防,通過增加其對相關知識的了解,消除其心理的不安和緊張,并在護理過程中,多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讓患者家屬參與到護理工作中來,幫助患者擺脫孤獨感,重新建立治療信心。
1.3 觀察指標:本次研究主要觀察患者的護理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焦慮程度及抑郁程度,其中護理效果評定標準為:患者生命體征及病情已穩(wěn)定為顯效;患者生命體征與病情有所改善,偶爾出現(xiàn)異常變化為有效;患者生命體征及病情無任何改善,乃至有惡化現(xiàn)象為無效,護理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焦慮程度通過SAS焦慮自評量表進行評估,滿分100分,抑郁程度通過SDS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評估,滿分100分,兩項評估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高。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本次研究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分別以%和表示計數(shù)資料和質量資料,通過χ2及t進行檢驗,需P<0.05時,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方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有效率對比:此次研究中,急診護理干預組護理效果情況為:64例顯效,71例有效,825例無效,護理有效率為14.1%,常規(guī)護理組護理效果情況為:14例顯效,25例有效,921例無效,護理有效率為4.1%,急診護理干預組護理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χ2=6.045,P=0.014)。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此次研究中,急診護理干預組護理心肺復蘇成功139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為:胸部不適患者1例,反應遲鈍患者3例,記憶力衰退患者2例,恐懼抽搐患者3例,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5%,常規(guī)護理組存活患者39例中,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為:胸部不適患者1例,反應遲鈍患者3例,記憶力衰退患者3例,恐懼抽搐患者4例,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8.2%,急診護理干預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常規(guī)護理組(χ2=11.419,P=0.001)。
2.3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對比:此次研究中,急癥護理干預組心肺復蘇成功患者焦慮評分為34.25±10.46分,常規(guī)護理組心肺復蘇成功患者焦慮評分為43.59±12.98分,急癥護理干預組患者焦慮程度明顯低于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t=14.808,P=0.001),急診護理干預組心肺復蘇成功患者抑郁評分為31.28±11.27分,常規(guī)組心肺復蘇成功患者抑郁評分為40.18±11.76分,急診護理干預組患者抑郁頻分明顯低于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t=4.317,P=0.001)。
心臟停博主要指心臟的射血功能突發(fā)性停止,患者大動脈搏動及心音消失,根據(jù)其心臟活動情況及心電圖特征,一般可分為心室顫動、心室靜止、心電-機械分離,其主要原因為心室纖維顫動[5]。主要癥狀為觸勁動脈及股動脈無搏動,心前區(qū)無心跳聲,其臨床分為4個時期,分別為前驅期、發(fā)病期、心臟停搏其及死亡期[6]。一般患者出現(xiàn)心臟停博后,未得到及時搶救治療,其體內重要的器官組織在4~6 min后即會出現(xiàn)不可逆性損傷,數(shù)分鐘內患者即會從心臟停播期進入死亡期,目前心臟停播8 min內未得到心肺復蘇治療,患者較大可能死亡[7]。
心肺復蘇術作為搶救心臟停博患者的主要手段,其主要分為基礎生命支持及高級生命支持,基礎生命支持又叫初步搶救,一般在患者未得到高級生命前實施,對患者進行徒手搶救[8]。高級生命支持又叫高級生命維護,一般是在基礎生命支持后應用器械與藥物保持患者的通氣和循環(huán),識別控制患者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氣道控制、呼吸支持、復蘇用藥、心臟電擊除顫四個部分。在相關研究中發(fā)現(xiàn),即便對患者進行心臟復蘇后,其病情依舊處于危急狀態(tài),往往因為護理不當易出現(xiàn)各種不良反應[9]。一般進行心臟復蘇的患者其術后初期各項生命體征尚不穩(wěn)定,易因為呼吸道壓力出現(xiàn)窒息狀況,如果患者出現(xiàn)窒息后,可能進一導致其心臟再度出現(xiàn)停播,因而需對其體位進行護理,以平臥姿勢減輕氣道壓力,保持呼吸通暢[10]。在對患者進行插管時,如果未進行事先消毒可能導致患者感染,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在氣道插管時,未進行插管濕化則可能造成患者氣道出現(xiàn)損傷,而插管成功后,氣管插管不牢固,移位等也可能導致患者術后康復效果不佳。插管后,由于患者呼吸道易產生痰液,吸入氣管后可能引起患者劇烈咳嗽,加大其心臟負擔,因此需對其盡心引痰處理。在患者進行心肺治療后,其心臟功能恢復,若不及時對其腦部供血狀況進行合理控制,易因為血液再灌注而導致?lián)p傷,為此對其面部及頸部進行降溫,以降低其腦部氧代謝和血液循環(huán)。此外,患者病房環(huán)境對其病情也有一定影響,需保持空氣中無刺激氣體、溫度適宜患者修養(yǎng)恢復、濕度利于其呼吸通氣。而患者在意識清醒后,易對心臟停博產生恐懼和焦慮,長時間未得到心理疏導,必然導致其抑郁焦慮程度加重,為此,及時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幫助其對相關知識進行了解,消除心中恐懼,提高治療信心,最終達到幫助降低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提高患者康復速度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患者的體位護理、腦部護理、氣道護理、病房環(huán)境護理、心理護理,五個方面的急診護理干預,使急診護理干預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焦慮及抑郁程度均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且所有數(shù)據(jù)差異均為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心肺復蘇后患者的康復護理中應用急診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焦慮及抑郁程度,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護理有效率,可在臨床大力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