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慧芳
【摘要】客家山歌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既是深圳乃至廣東最具特色的音樂類“非遺”之一,也是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課程資源。推動其與深圳小學音樂教育的融合,既有利于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也可以為客家山歌的傳承和發(fā)展開辟出一條新的路徑。對此應通過明確目標原則、選擇科學方式、開展實踐活動等系列舉措,促成這項融合與互動,達到多方共贏的效果。
【關鍵詞】客家山歌;小學音樂教育;融合發(fā)展
一、客家山歌與深圳小學音樂教育的融合發(fā)展的必要性
(一)“非遺”傳承和發(fā)展的需要
深圳客家山歌包括石巖客家山歌、大鵬山歌、鹽田山歌和龍崗皆歌、龍華山歌、觀瀾客家山歌等,而且很多山歌都入選了市級和省級“非遺”名錄。但是即便是如此豐富和悠久的藝術,也在近年來遇到了傳承危機,并突出表現(xiàn)為后繼無人。小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也是塑造“文化個體”的奠基階段。引導他們了解、認知和親近客家民歌,近距離體驗、感受其獨特魅力,提高他們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意識。正是緩解后繼無人危機的重要突破口,將對客家山歌的傳承和發(fā)展起到重要的基礎和保障作用。
(二)音樂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需要
近年來,基礎音樂教育提出了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和文化理解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新目標。三項核心素養(yǎng)是層層遞進的關系,且都是以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基礎的??图疑礁枳鳛楫?shù)刈罹叽硇缘膫鹘y(tǒng)音樂文化,正是對當下教材資源的重要補充。通過對客家山歌的了解、學習和體驗,不僅可以讓音樂課更加生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學生“愛音樂卻不愛音樂課”的怪現(xiàn)象,還可以使學生音樂審美素質、音樂表現(xiàn)能力和音樂文化素養(yǎng)得到有針對性的強化和提升,實現(xiàn)音樂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新目標。
二、客家山歌與深圳小學音樂教育的融合發(fā)展路徑
(一)明確目標原則
促進客家山歌與小學音樂教育的融合,并不是興之所至和偶爾為之,而是一項長效工程。對此必須先對目標和原則進行明確。
首先是目標方面。將客家山歌引入到小學音樂教育中,其最終目的并非是讓學生記住幾種山歌的名字或學會演唱幾首山歌,而是重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認同。要通過對客家山歌的學習,引導學生樹立起對地方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珍視感與自豪感,在讓客家山歌伴隨他們一生成長和發(fā)展的同時,自覺主動的傳承和推廣客家山歌,并在校園和社會上引起良好的反響,這才是最終目標所在。
其次是原則方面。多項基本原則的樹立,可以保證這項活動沿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具體來說,第一是地域性原則。之所以選擇客家山歌而不是其它,原因就在于其是與深圳小學生距離最近、與音樂學習關系最密切的“非遺”類型,具有和小學生生活和成長環(huán)境的區(qū)域便利性,這也是兩者融合的前提。所以在融合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出這種地域優(yōu)勢。第二是適宜性原則。并非所有的客家山歌都適于引入到音樂課堂中。要結合小學音樂教育實際,選擇最典型、最合適、最優(yōu)秀的客家山歌資源為我所用。條件成熟后,則可以推出主題和系列課程。第三是實踐性原則。要避免單純的音樂理論知識講述,而是盡可能給學生提供表演的機會,由此獲得更加深刻和豐富的審美體驗。
(二)選擇科學方式
在面對豐富的客家山歌文化和小學音樂教育、小學生心智發(fā)育實際特點時,科學而靈活的方式無疑是保證兩者融合的關鍵所在。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1.欣賞??梢赃x擇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山歌、歌舞曲目,如《杯花聲聲迎客來》《七盞燈》等,作為音樂欣賞資源,讓學生獲得對客家山歌直觀的認識,先知道什么是客家山歌,其主要的藝術特點是什么,并激發(fā)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2.學習。應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難度適中、內容適宜的代表性曲目教學生演唱。并鼓勵有音樂特長的學生以演奏、伴奏等各種形式參與其中。
3.收集。為了讓客家山歌成為學生長期關注的對象,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對客家山歌進行采集和歸納,包含文字、圖片和視頻等等。這個主動去關注、辨別、保存和展示的過程,對于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是極為有益的。
4.展示。教師可以定期舉辦一些專項活動,讓學生對自己的搜集成果進行展示,并對成績優(yōu)異者予以獎勵,讓學生獲得成功喜悅。
5.表演。學生在經(jīng)過欣賞、學習、收集和展示四個階段后,已經(jīng)具備了演唱客家山歌的能力,對此學校應舉辦專項演出,給學生提供表演的機會和平臺,使他們的興趣得到充分鞏固,并在社會上起到相應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形成良好的氛圍,讓更多人參與到關注、保護和傳承客家山歌的隊伍中來。
(三)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性是包含客家山歌在內各類“非遺”的基本屬性,也是其傳承至今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推動客家山歌與小學音樂教育融合發(fā)展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僅局限于課堂上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是要將各式各樣的實踐活動貫穿于學習的始終。具體來說,可以通過校內和校外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xiàn)。
校內活動是指將一些各家山歌藝人、傳承者等請進學校,聘請其擔任學校的音樂輔導教師,并協(xié)助各類實踐活動的開展。比如,可以以邊講邊唱的形式舉辦客家山歌專題講座。也可以舉辦校內客家山歌歌唱比賽、合唱比賽等,并效仿電視節(jié)目中的淘汰機制,經(jīng)過層層比拼后產(chǎn)生總冠軍。還可以在校園網(wǎng)、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上定期發(fā)布一些客家山歌實踐活動的資訊和視頻,在全校營造出良好的氛圍。
校外活動則可以去一些客家山歌的發(fā)源地進行實地采風,親身實地的了解客家山歌的起源和發(fā)展。也可以參加歌唱比賽或公益演出等,比賽的結果并不重要,而是重在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精神。通過校內校外一系列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真正走近客家山歌,讓他們不再覺得“非遺”是陌生的、遙遠的,而是近在眼前的,自己更是可以親身參與其中的。而且當下,廣東省多地的小學都與地方文化部門聯(lián)合舉辦了一系列校內外“非遺”活動,已經(jīng)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更為今后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提升師資水平
在推進客家山歌與小學音樂教育融合的過程中,音樂教師無疑是最重要的引領者和執(zhí)行者,教師素質和能力的高低,將對結果產(chǎn)生決定性影響。從當下的實際來看,多數(shù)音樂教師對客家山歌都是較為陌生的,未曾進行過系統(tǒng)和專業(yè)學習,在相關活動的開展方面往往力不從心,也不利于今后的長遠發(fā)展。所以,有必要對音樂教師進行認識和能力方面的專項提升。
首先是認識方面。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引導教師真正認識到客家山歌和小學音樂教育融合的意義和價值,意識到自己身上肩負的文化使命和責任。同時,這對于音樂教師今后的個人發(fā)展也是有益的,可以使教師得到多方面的鍛煉與提升。
其次是能力方面。學校一方面要給教師提供專項學習的機會。比如可以邀請客家山歌藝人、傳承人進入校園,開展系列培訓課程。也可以鼓勵教師拜師學藝,并提供相應的支持。另一方面,還應該鼓勵教師將客家山歌作為一項長期研究課題,支持教師參加教學比賽、申報課題等。只有教師真正成為客家山歌“達人”,才能為教學和各項活動的開展打下最為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近年來,“非遺”進校園的價值和意義已經(jīng)得到了普遍認可,并開始從高校朝著基礎教育發(fā)展。小學生正值成長的關鍵階段,引導他們了解“非遺”、喜歡“非遺”,對于他們一生的發(fā)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時也為“非遺”培養(yǎng)出了更多“準傳承人”,為實現(xiàn)“非遺”的活態(tài)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推進客家山歌與深圳小學音樂教育的融合,不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真切希望在深圳小學的校園內,可以聽到更多的客家山歌,這不僅是音樂教育質量提升和客家山歌傳承的需要,更是一份文化責任和義務所在。
參考文獻:
[1]章戈宇.客家山歌的藝術特征及傳承現(xiàn)狀研究[J].黃河之聲,2017(22):46.
[2]劉麗.客家山歌在音樂校本課程中的應用探討[J].黃河之聲,2018(1):24.
[3]張建.“非遺進校園”的憂與思[J]. 中華手工,2018(2):88.
[4]曹靜娜.小學音樂課中民歌教學的有效融合[J].北方音樂, 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