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立同德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本文旨在研究抑陽酒連散聯(lián)合后Tenon囊下激素注射治療葡萄膜炎的臨床療效,結(jié)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間來我院診治的急性葡萄膜炎患者,共計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最大42歲,最小17歲,平均26.08±5.18歲;平均病程2.30±1.25年。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簽署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單純激素滴眼組:局部滴典必殊眼水、普南撲林滴眼液,阿托品滴眼液散瞳。治療組在局部激素滴眼基礎上加用抑陽酒連散及后Tenon囊下激素注射。采用抑陽酒連散(生地黃15g,獨活、黃連各6g,羌活、防己、白芷、防風、蔓荊子、黃芩、梔子、黃柏、寒水石、前胡、知母各10g,生甘草3g)口服,1天2次。局部滴典必殊滴眼液、普南撲林滴眼液,阿托品滴眼液散瞳。同時選用25號針頭,從顳上或顳下方穹隆部結(jié)膜和球結(jié)膜移行處進針予地塞米松2.5mg后Tenon囊下注射,在進針過程中要注意左右擺動,以避免針頭誤刺入眼球內(nèi)。2周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3.1 療效標準:①視力:臨床治愈:視力恢復至發(fā)病前;好轉(zhuǎn):視力恢復部分但未至發(fā)病前;未愈:視力無改善。②瞳孔反應恢復程度:臨床治愈:瞳孔反應恢復至發(fā)病前;好轉(zhuǎn):瞳孔反應部分恢復但未達到發(fā)病前;未愈:瞳孔黏連無改善。③前房清晰度及角膜后Kp:臨床治愈:前房清晰及角膜透明無Kp恢復至發(fā)病前;好轉(zhuǎn):前房及角膜透明部分恢復但未達到發(fā)病前,前房Tyn±,角膜后有Kp殘留;未愈:前房及角膜無改善。④復發(fā):治愈:1年內(nèi)未復發(fā);好轉(zhuǎn):較原復發(fā)頻率降低;未愈:和原復發(fā)頻率相同。
3.2 療效比較:見表1。
中醫(yī)學認為,葡萄膜炎的發(fā)生既可因于外感六淫之邪所傷,亦可因于相鄰組織的病變,還可因于全身性疾病累及,其病邪皆為熱、濕、毒、瘀等因素,是屬多因病癥,熱毒濕瘀并存,內(nèi)外因相關。其發(fā)病部位在瞳神,與肝膽腎心諸臟都有關聯(lián)。虹膜在臟屬肝,易成陽熱之變。葡萄膜多氣多血,易發(fā)生郁滯,久郁化熱,火乘肝與腎,熱盛則毒生,釀毒成膿或氣血瘀滯而加重熱毒內(nèi)生。本病的發(fā)病根源在于肝、脾、腎功能失調(diào)。在病變早期,以疏散風邪為主,中期則以清肝瀉火,養(yǎng)陰清熱明目為主,晚期當補肝益腎為主。
抑陽酒連散出自元代眼科專著《原機啟微》,原方為生地黃、獨活、羌活、防己、白芷、防風、蔓荊子、酒黃連、酒黃芩、梔子、黃柏、寒水石、前胡、知母、生甘草。本方用于風熱偏重,赤痛較甚者,宜酌減獨活、羌活、白芷等辛溫發(fā)散藥物,加茺蔚子、赤芍等清肝涼血,活血止痛。若用于風熱偏盛,熱邪不重,脘悶苔膩者,宜減去黃柏、寒水石、知母等寒涼瀉火藥物,酌加厚樸、白豆蔻、茯苓、薏苡仁等寬中利濕藥物。聯(lián)合后Tenon囊下注射地塞米松,提高患者視力,控制疾病復發(fā),減少視功能的損害,從而達到治病求本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