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彬,陳振東,張洪濤
(1.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30; 2.甘肅省中醫(yī)院,甘肅 蘭州730050)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進入食管,對食管黏膜、口腔或肺部造成損傷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該病主要表現(xiàn)為吞咽困難、胃內燒灼感、反酸、咽喉不適等典型癥狀。其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目前沒有明確的病因,各專家公認的有3種——食管下括約肌功能減弱、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礙、胃腸排空延緩等消化道動力障礙[1]。臨床通過給予患者質子泵抑制劑(PPI)、胃黏膜保護劑或促胃排空藥來抑制酸反流;但有其局限性,長期使用不能有效緩解反流,還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問題[2]。隨著發(fā)病率的逐年增高,本病成為最常見的胃腸道疾病之一[3],但無明顯男女差異[4]。西醫(yī)治療短期療效較好,但易復發(fā),長期使用又會產生一系列副作用,致使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或單純中醫(yī)治療的方式不斷地出現(xiàn)。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針刺在胃食管反流病中有較好的療效?,F(xiàn)將針刺治療胃食管反流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針刺具有雙向調節(jié)的作用,通過針刺與疾病相關的穴位,經過復雜的神經傳導,調控化學、內分泌、體液、自身免疫等生理病理機制產生臨床療效[5]?,F(xiàn)代實驗針灸研究[6]證明:在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中,針刺的調節(jié)主要在于對下食管括約肌壓力的雙向良性調節(jié),可以增加下食管括約肌的壓力,提升抗反流的能力,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黃雪等[7]將60例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針刺組在督脈背段T3~12棘突下進行針刺,西藥組口服埃索美拉唑鎂腸溶片,結果治療后顯示:針刺組、西藥組愈顯率分別為60.0%、26.7%,針刺治療效果優(yōu)于口服西藥。此表明:在神經解剖中,針刺胃的相應脊髓神經節(jié)段,通過內臟和軀體反射這一通路,可以治療疾病。張冀等[8]將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隨機分為針刺組和奧美拉唑聯(lián)合莫沙必利組。針刺組分為2組:第1組針刺中脘、太沖、合谷,第2組針刺膻中、足三里、內關。治療結果示:針刺組療效優(yōu)于藥物組(P<0.05)。周璇等[9]在針刺夾脊穴治療肝胃郁熱型胃食管反流病療效觀察中,將患者分為夾脊穴組和常規(guī)取穴組,夾脊穴組針刺T5~10段夾脊穴, 常規(guī)取穴組針刺主穴為足三里、中脘、內關,連續(xù)治療10次,結果夾脊穴組的有效率為86.7%, 常規(guī)取穴組為83.3%。2個月后隨訪,夾脊穴組的復發(fā)率有低于常規(guī)取穴組趨勢,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高璐佼等[10]在針刺特定部位——督脈背段(T3~9棘突下)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研究中,將患者分為針刺組和對照組。針刺組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療8周;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每次20 mg,1 d 2次,共治療8周。治療后結果顯示:針刺組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優(yōu)于西藥組。
有研究[11]表明:針刺不同的組穴對腦中樞有不同的調節(jié)作用,臨床療效也有差異,因此部分研究傾向于尋求針刺不同組穴時的療效觀察,以期通過最佳組穴方案獲得最優(yōu)療效。梁波等[12]將54例GERD患者分為俞募配穴組和募合配穴組,俞募配穴組選取中脘、胃俞、內關、天突為主穴,募合配穴組選取中脘、足三里、內關、天突為主穴,肝胃不和證加行間穴,脾胃濕熱證加內庭穴,結果兩組療效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但俞募配穴起效時間快(P<0.05)。楊志軍等[13]采用2種不同針刺組穴方案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近期療效、負面情緒及睡眠質量進行臨床研究,分別為募合(A組)和俞募(B組)針刺組穴,A組選穴為中脘、足三里、內關及天突,B組選穴為中脘、胃俞、內關及天突,結果俞募針刺組在有效緩解臨床癥狀、調節(jié)情緒及改善睡眠方面療效更為突出。由此可知,在選穴中不但要選取與胃有關的穴位,而且要選取俞募配穴,并在組穴時以降逆胃氣、調暢中焦氣機為主,可以明顯減輕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癥狀,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F(xiàn)代研究[14]證明:針刺胃俞募穴可能通過激活海馬神經元、上調海馬區(qū)NR2A、下調NR1及NR2B水平實現(xiàn)對胃腸運動功能的調節(jié)。
古代醫(yī)家根據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表現(xiàn),將其歸屬于“反胃”“食管癉”“噎隔”等范疇[15],主要病機為臟腑氣機失調,氣的升降出入失常;病位在胃和食管,與肝、脾、肺密切相關;病因為情志不遂、飲食不節(jié)、素體肝膽病、久病體虛等,諸多因素引起中焦氣機逆亂、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所致病[16];治療重在“調氣”。中醫(yī)學脾胃病理論發(fā)展的核心是脾胃升降理論的發(fā)展,“脾胃內傷百病由生”。脾臟居人體之中, 為氣機上下升降之樞[17]。對于胃食管反流病治療應以調節(jié)脾胃肝膽之氣為主,氣機調暢,氣血合和,疾病則漸愈。中醫(yī)藥療法在“調氣”理論中不斷發(fā)展,隨著對針刺方法的探索創(chuàng)新,針對胃食管反流病,在選穴或針刺手法上將“調氣”理論深入運用。如:張文艷等[18]總結通督導氣法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療中的經驗,以導氣而調氣,將通督導氣針刺手法和整脊療法相結合,導氣針法指針徐進徐出, 使針感沿督脈向上傳導,通過調節(jié)自主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等,明顯緩解臨床癥狀。吳彤等[19]通過研究古文獻,結合現(xiàn)在病理生理研究,在臨床實踐中經過大量的試驗和篩選,總結出以太沖、三陰交、足三里、中脘、胃俞諸穴為主穴的方法,起到了疏肝理氣、和降胃氣的作用。李賽賽等[20]遵循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對腑之下合穴行迎隨補瀉手法以調理氣機,將62例本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腸溶片,觀察組針刺雙側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陽陵泉、委中、委陽,其中陽明經穴用補法,膽經穴用瀉法,膀胱經穴辨證選用補瀉手法,均治療4周,結果觀察組療效較好。孫夢娟等[21]將61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隨機分為針刺組34例和對照組27例,針刺組采用迎隨補瀉法針刺下合穴(雙側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陽陵泉、委中、委陽),對照組采用奧美拉唑腸溶片口服治療,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97.1%,對照組有效率為85.2%。因此,通調六腑之氣,使六腑氣機調達、胃氣和降,則人體運化功能正常,臨床癥狀可明顯緩解。
單純針刺治療本病有療效,但是目前對治療機制未進行明確說明。一些報道表明:針刺可能通過對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tǒng)的調節(jié),增加食管下括約肌張力,促進胃腸蠕動,減少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以此達到治療效果[22]。部分研究報道:如果同時配合艾灸或推拿,或進行復合針刺,可產生協(xié)同效應。湯麗群等[23]在針刺基礎上配合整脊療法,與單純針刺進行對比,治療后,兩組Gerd Q和Gerd-HRQL評分均降低,但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李永紅等[24]在治療肝胃郁熱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研究中,治療組給予火針配合針刺,對照組給予普通針刺,結果治療后,火針配合針刺療效優(yōu)于單純針刺。王瑩等[25]在隨機對照研究中,對照組分為熱敏灸和針刺治療組,觀察組采用針刺配合熱敏灸治療,結果觀察組在胃食管反流病的療效更優(yōu)。王華蘭等[26]在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中,治療組采用二式三法(推拿手法)配合重灸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推拿手法,治療后,結果復合治療方法優(yōu)于單純推拿治療。
針藥結合療法指針刺與中藥或西藥結合的方法。相關研究[27]結果表明:針藥結合的協(xié)同效應可能是針刺影響藥物在體內轉化過程,針刺某些特定穴可以加快藥物吸收,增加血藥濃度。李華岳等[28]設疏肝利膽和胃中藥對照組,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針刺督脈背段,經相關評分測定,治療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朱志強等[29]在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觀察中,治療組給予針刺和中藥治療,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和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療,治療8周后,針藥組有效率為95.7%,西藥組有效率為82.6%。馬彩虹等[30]在研究中給予對照組埃索美拉唑和莫沙必利和果膠鉍治療, 治療組則在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氟哌噻吡差利曲平聯(lián)合針刺治療, 結果治療后聯(lián)合療法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韓宇斌[31]在小柴胡降逆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胃食管反流隨機平行對照研究中,根據數(shù)據統(tǒng)計結果得出,以小柴胡降逆湯聯(lián)合針刺為主的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以埃索美拉唑鎂主的對照組。李宗偉[32]在疏肝調氣針刺法聯(lián)合西藥莫沙必利片、奧美拉唑腸溶片的臨床研究中得出針刺聯(lián)合西藥療效更優(yōu)的結論。通過查閱以上諸多文獻可知,針刺或中藥或西藥的聯(lián)合治療臨床效果更為顯著。
經過近10年的文獻查閱,可得知針刺以疏肝健脾、和胃降逆為理論依據,通過穴位配伍和手法的不同,或者在單純針刺的基礎上結合西藥、中藥等治療方案,在治療胃食管反流病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尤其是近些年來出現(xiàn)的“針刺督脈背段”以“調氣”為主的一些理念為本病的治療注入了新的思路,本病的治療不再以簡單的穴位配伍為主,并且將“俞募配穴法”與新的思路相融合,為針刺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提供了新的可供參考的理論依據。但因其針刺的手法、選穴、刺激強度等以醫(yī)者的主觀性為主,其具有差異性,治療效果也有差異,因此在治療中出現(xiàn)個體有余、群體不足的現(xiàn)象,致使針刺對本病的治療未得到較為廣泛的臨床推廣。此外,本病與心理因素息息相關[33]。在以后的臨床研究中,需要以古醫(yī)籍中的理論為基礎,著重研究針刺相關主穴的機制,配合對情緒調節(jié)的穴位,并逐漸進行量化,以期將針刺對本病的治療不僅僅局限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使針刺療法以較為的完善機制與西醫(yī)治療方案相結合,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減少西藥治療的不良反應,同時緩解患者的心理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