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龍飛
(江西省萍鄉(xiāng)市第六中學,江西 萍鄉(xiāng) 337000)
在長期的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們習慣于“講者恒講,聽者恒聽”的“填鴨式”教學方法。2011版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闭n外名著閱讀既是學生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更是學生情感熏陶、思想升華的主要途徑之一。可以說,初中生課外閱讀的數(shù)量與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寫作水平甚至關系到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堂教學應該從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學”轉變?yōu)椤跋葘W后教、以學定教”的新型教學模式,“構建初中語文高效寫作整體教學”閱讀教學模式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該模式利用“學校——家庭——社會”三個閱讀空間維度,大力拓展閱讀的“深度——廣度——多角度”三種閱讀層次。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教師充分做好課堂的主導,讓課堂效率大大提升,學生學習成績整體快速提高,為素質教育增添了動力。
為了在課題初期,指導學生在積累階段有更明確的方向和方法,萍鄉(xiāng)六中作文課題小組對全校三個年級做了隨機抽樣調查:根據(jù)調查報告得出的數(shù)據(jù),我校初中生課外閱讀的情況令人擔憂:雖然有82%的同學認為課外閱讀非常有必要,但超過90%的同學每天課外閱讀時長不足45分鐘;在59%的有自由閱讀的同學中有75%的同學只閱覽自己感興趣的書(小說、雜志、報紙占90%),并且從不做文字筆記;41%的完全沒有課外閱讀時間的同學中85%的同學稱閱讀時間被作業(yè)功課占用了;80%的同學表示希望得到教師或家長的閱讀指導,但55%的同學從未得到過指導,24%的同學很少得到指導。
根據(jù)調查結果來看,現(xiàn)在初中生存在著“沒時間讀”“不知道怎么讀”“不知道讀什么”等幾大突出問題。
我校課題組根據(jù)以上突出問題,研討設計了一套多維度的閱讀模式,稱為“‘構建初中語文高效寫作整體教學’課外閱讀模式”。這個模式的設計目的是:充分利用“學?!彝ァ鐣比齻€不同的閱讀維度,挖掘課外閱讀的空間和時間;打破學生“單打獨斗”和“漫無目的”的“盲式閱讀”。同時,在保證閱讀的基本原則上,深入挖掘學生個性閱讀的潛能,促進學生閱讀的廣度和深度的同時,促進學生產(chǎn)生新的閱讀角度。
為實現(xiàn)本模式的指導思想,其原則為:
(一)以部編本語文教材為基準,保證學生的基本閱讀數(shù)量與質量。
(二)以學生為閱讀主體,充分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自由性。
(三)以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參考量,保障學生的閱讀過程分階段有層次地展開。
我校課題組,在我校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七、八年級每個班都開設了專門的“閱讀課”,并購置了大量種類齊全、版本相同的中外名著,設置了以專業(yè)語文教師為“閱讀指導教師”的“名著導讀課”。
在這樣的課堂上,同學們手中的書內容、排版一致,閱讀的時間,便于同時閱讀,又不受頁數(shù)、版本的干擾。這樣就能人手一本,集中閱讀。這樣的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優(yōu)越的閱讀環(huán)境,可以讓學生更快地進入閱讀狀態(tài),促進學生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集中閱讀中,教師利用手中的名著,引導學生誦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并逐步引導多數(shù)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名篇、名段、名句上;利用分別誦讀、集中誦讀、小組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語句的感情,分析語言的特色。
如:七年級下學期的閱讀課上,有一個班利用閱讀課的課堂時間組織孩子們共讀《西游記》,在共同閱讀的基礎上,組織了情境演出、小組討論、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從形式上、內容上充分挖掘了名著的內涵。通過多次活動,學生從文學價值、社會地位、思想深度上對這本“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tài),加以鋪張描寫”的長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還有一個班,在教師的引導下,共同閱讀《紅巖》,學生在課堂上組織情節(jié)交流會,各班朗誦學生最感動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創(chuàng)作給“紅巖人物”的一封信。通過多次活動,學生打破了時代隔膜,熟悉了人物形象,了解了作品的時代性、重要性、文學性。
這一階段,主要集中利用了學生初入初中校園的時期。在課堂上,利用教師的引導,使學生能學會誦讀的要求,培養(yǎng)閱讀的早期興趣,初步提升精讀的能力。
我校作文課題組,在家長的大力支持下,在七、八年級開展了卓有成效的“親子閱讀”活動,即以家庭為單位,全家人共讀一本書;并在共讀一本書的基礎上,親子討論同一語段、親子之間交流體會感悟、共寫一本讀書日記,最終形成共同閱讀感悟。
如:在八年級上學期中,我校某班組織同學以家庭為單位,利用寒假時間,共讀周國平的《妞妞》。學生的讀書筆記中,有家長和學生共同的閱讀心得,有家長對孩子的寄語和鼓勵,有孩子對家長的體貼和感恩。與此同時,我校某班在七年級的暑假,組織學生以家庭單位,共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學生的讀書筆記,有家長對時代背景的獨特解讀,有學生對陌生時代的另類思考,有家長對學生閱讀困難的引導和指點,有學生對家長童年的唏噓和體諒。
這一階段,主要集中利用學生寒暑假的時間。在家庭中,利用家長的生活、歷史、社會經(jīng)驗,學生進一步提升了自主閱讀能力,學生個性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口頭、書面的表達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
我校作文課題組,在“閱讀課”和“親子閱讀”的基礎上,組織七、八年級部分同學開展了“課外閱讀小組”。每六到七人為一組,每小組在共同閱讀一本書的基礎上,組織交流會,在追求個性閱讀、個性表達、求同存異的同時,組織學生親身體會,邊讀邊實踐。在親身經(jīng)歷中,將書本內容外化為實際行動,又以實際行動促進對書籍內容的理解。
如:我校八年級某閱讀小組在小組閱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的同時,以小組為單位,以萍鄉(xiāng)本地的歷史文化為抓手,主動走出去,展開了萍鄉(xiāng)六中的“文化苦旅”。該小組赴蘆溪、進上栗,實地考察、切實采訪,利用市圖書館的豐富資料,對萍鄉(xiāng)歷史上的宗教文化進行了一次有趣而深入的探索。同時,這個班的另一個閱讀小組在對《紅巖》進行閱讀的同時,在家長的帶領下,以小組集中活動的形式,親赴重慶,查閱書中人物原型,探訪書中地點,對小說的歷史文化價值有了不一樣的思考。
在“構建初中語文高效寫作整體教學”課外閱讀模式的引導下,我校近兩年讀書氛圍有了大力發(fā)展,各班都涌現(xiàn)出了由家長自發(fā)組織捐贈的“讀書角”;課后,“公共讀書角”內人頭攢動,手不釋卷的同學越來越多。校內的“經(jīng)典誦讀”活動已經(jīng)連續(xù)多年開展,聲勢之盛,內容之經(jīng)典,效果之好都得到了各級領導、各兄弟學校的交口稱贊。同時,在省市各級征文比賽中先后涌現(xiàn)出一大批獲獎教師、同學。
但,語文教學的改革的路是沒有盡頭的,閱讀與寫作的教學改革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在“構建初中語文高效寫作整體教學”課外閱讀模式中,還是存在著許多遺憾。一方面,以初中語文教師為主的閱讀指導教師隊伍還是存在閱讀引導力不從心、能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生中“讀書無用”觀點的盛行需要長期的正面引導才能鏟除;更有甚者,課外閱讀模式的開展往往會受到源自家長、社會的不理解和阻撓,許多孩子無奈地將時間更多地放到了“課外補習班”上。
總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弊鳛橐幻Z文教師,我們堅信對語文教學的熱愛,終將引領我們踏平坎坷,走出一條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