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000)
當前,為適應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對人才要求的轉變,世界各國亟須培養(yǎng)“能力型”“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2014年教育部發(fā)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基于項目的學習”作為一種探究型學習模式,強調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具有實踐屬性,影響力廣泛,能夠幫助我們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中對培養(yǎng)學生的要求,滿足21世紀技能對人才的要求。小學語文閱讀學習是深度學習的過程,而項目式學習實質上就是深度學習。因此,將項目式學習策略運用到小學語文學科中,再適合不過。小學語文項目式學習是綜合性的、基于學科的學習,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力、專注力、忍耐力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項目式學習,英文名為“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也有基于項目的學習、項目式學習、設計學習等多種名稱。項目式學習起源于約翰·杜威提出的“做中學”,之后杜威的學生克伯屈于1918年提出了“項目式學習”。項目式學習是以項目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和學生圍繞著一個項目,互教互學,通過合作交流,主要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一項任務的教學和學習方法。項目式學習非常重視學生的積極參與,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建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力、團隊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項目式學習主要具有真實性、問題驅動、小組合作、成果展示這四個特點。
目前為止,對于“項目式學習”并沒有明確的概念界定。很多研究者都對“項目式學習”下過定義。其中華中師范大學的劉延申教授、上海師范大學的黎加厚教授是我國最早對“項目式學習”下定義的學者。黎加厚教授是這樣定義的:基于項目的學習是圍繞一個項目或任務,研究的核心是學科的概念和原理,學生在項目里通過合作的方式探究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活動過程中不斷建構知識并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最終運用于生活中。劉延申教授則認為:項目式學習是將理論知識和學生的實踐生活緊密結合的調研活動,活動過程包括查閱文獻,收集資料,分析研究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學習成果要展示出來,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互相交流,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活動中不斷提高。
自主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學生能夠自主探索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采用實踐、創(chuàng)造、質疑等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小學生的年齡一般介于6至12歲之間,其認知發(fā)展主要處于皮亞杰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中的具體運算階段(7至11歲)。思維處于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思維具有可逆性,能夠進行具體的邏輯推理,在進行邏輯推理時要憑借具體的形象事物或自己熟悉的經(jīng)驗。小學生的學習比較依賴于成人的輔導,尤其是語文閱讀這種需要很強理解力的任務。項目式學習內容與小學生的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逐漸掌握問題解決的思路和方法。從而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會逐漸提高,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也能獨立解決問題。
《中庸》提到學生學習應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其強調的就是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反思性的、具有高標準的思維,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基礎,包括思維過程中洞察、分析和評估的過程。小學語文閱讀項目化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從問題的表象去探尋問題的本質,經(jīng)過對事物的選擇、判斷、剖析得出最終結果,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學生合作思考并解決問題,這其實就是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過程。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W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主要動力。有些小學語文課文的內容與孩子的生活聯(lián)系并不緊密,學生缺乏生活體驗,學習興趣不足。而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學習模式,融合了各門各類學科,其核心就是解決來源于生活實際中具有復雜性、挑戰(zhàn)性,而又不斷變化的問題。這無疑會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更深層次地把握知識,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項目式學習首先要確定項目,這是最關鍵的一步。筆者從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中選取了適合項目式學習的科普知識性美文——《海底世界》。
以《海底世界》這篇課文為例,海底的神秘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筆者主要設計了兩個項目,分別是:用電影來角色扮演“海底生物生活”、采用畫展的形式展覽“海底世界圖畫”。
1.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認識生字詞,并能靈活運用。(3)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本課項目。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力、想象力、創(chuàng)新力。(4)理解文章內容,了解海底世界是個五彩斑斕,神秘莫測的地方,激發(fā)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2.問題驅動
問題一: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
問題二:一望無垠的大海,時而安靜得像碧藍的湖面,時而波濤洶涌。那大海深處又是怎樣的呢?
3.教學過程
(1)初讀感知,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指導字音學習,為學習文章掃清文字障礙。將學生按照班級人數(shù)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項目,每個小組選擇一名組長,由組長對成員的任務進行分配。
(2)閱讀學習項目化
①海底生物們的聲音、外形、生活習性等分別是怎樣的呢?學生分組合作,通過學生角色扮演海底生物的形式,每個小組制作一段5分鐘的海底世界電影視頻。②海底生物長相奇異,絢爛多姿,每位同學要畫一幅有關海底世界的圖畫,以小組為單位,組員投票抽取出本組最優(yōu)的畫用作畫展。③作品展示環(huán)節(jié)。在課后時間,放映學生制作的電影。舉辦畫展,并邀請其他班級同學一同欣賞。④作品評價。
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著眼于語言的建構和運用,立足于語文課程的內部整合,重視與其他學科和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對于語文項目化學習內容的整合,課程實施的整體性和語言的實踐性尤其重要。
1.突出語言的主體地位
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作為一種綜合性學習方式,融合了各類學科,在具體開展過程中,容易弱化語言的實踐性,忽視語言的運用。因此,教師在整合語文課程內容時,應當重視語言的實踐性,突出語文學習的主體性,以此統(tǒng)領其他課程的內容,讓學生在項目化學習活動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2.注意整體的規(guī)劃性
在開展項目化學習之前,教師要做好課程內容的整體設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語文教材單元的內容整合;語文項目化學習的課內外結合。前者強調整合語文學習的聽、說、讀、寫、背,小組合作與個人學習相結合。后者強調在課內對學生進行成果交流和方法指導,課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語文項目化學習的效率,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多樣化的語言實踐中提升素養(yǎng)。
雖然基于項目的學習在很多學校開展得如火如荼,廣受歡迎,但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對基于項目的學習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操作基于項目的學習的全流程還比較困難。因此,在開展基于項目的學習之前,對教師開展相關培訓是必不可少的。教師需要學會熟練地操作基于項目的學習全過程,并且對自身角色的認知和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需要做出改變,教師應該秉持評價多元化的原則,重視生生評價、小組互相評價、組內成員評價,教師對學生多以鼓勵為主。評價學生的標準不再以考試成績?yōu)橹?,而要從學生個人成果、小組合作表現(xiàn)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另外,教師必須學會運用數(shù)字化技術,高效利用數(shù)字化學習資源,使用數(shù)字化設備。
項目化學習依托于具體的問題情境,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索的興趣,在探索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困難,這時就需要教師將學生需要的知識以適當?shù)男问浇槿?。介入的方式多種多樣,學生可以借助于微課學習、教師指導等。在學生需要時及時介入知識,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這時的核心知識并不是學生學習的目標,而只是項目化過程中的一個工具。
小學語文教師運用項目化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小學生提高理解力,激發(fā)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提高語文素養(yǎng)。同時,學生也會在探究的過程中,從小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項目式教學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獨特的契合點,相信在未來,小學語文教師會將它應用得越來越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