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嵐(南京工程學院 藝術(shù)與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210000)
陶思炎(東南大學 藝術(shù)學院,江蘇 南京210000)
孔子在《論語·陽貨》篇中指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據(jù)統(tǒng)計,《詩經(jīng)》中共出現(xiàn)草113種、木75種、鳥39種、獸67種、魚20種、蟲29種。這些草木蟲魚鳥獸是溝通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重要媒介,在《詩經(jīng)》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詩經(jīng)》中文字的讀音和含義有古今、地域的差異,尤其是秦朝“焚書坑儒,典籍失傳”所造成的文獻的“口耳相授”,[1]使《詩經(jīng)》中的名物所指變得不再清晰。因此,專門研究《詩經(jīng)》名物的一門學問——《詩經(jīng)》名物學,成為了中國歷代經(jīng)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代訓詁學的重要內(nèi)容。三國時期吳人陸璣所作《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被認為是最早的名物學著作,對《詩經(jīng)》中的175種動植物進行記錄與說明,對后世影響頗大。在中國《詩經(jīng)》研究的影響之下,日本學者也對《詩經(jīng)》名物學有所涉及。《詩經(jīng)小識》(約成書于1709年)是新井白石為適應教學的需要,邀請稻若水執(zhí)筆的日本《詩經(jīng)》學史上第一部名物學專著。[2]在隨后的一百多年里,日本誕生了一大批有影響的名物學研究成果。
為了能夠在視覺上更加直觀,令人一目了然,《詩經(jīng)》名物研究逐漸出現(xiàn)了附有圖像的書籍。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六朝梁有《毛詩圖》,《新唐書·藝文志》則著錄有《毛詩草木蟲魚圖》二十卷。[3]可惜這些書籍均已亡佚,今人無法確知其具體內(nèi)容。從后世影響來看,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徐鼎的《毛詩名物圖說》與日本天明五年(1785年)岡元鳳纂、橘國雄畫的《毛詩品物圖考》,是《詩經(jīng)》圖學史上的兩部代表作品,且是今所能見的最早的《詩經(jīng)》圖考。[4]《毛詩品物圖考》在清末光緒年間從日本引進后,成為包括魯迅在內(nèi)的許多中國孩童之讀物。遺憾的是,此兩部經(jīng)典作品的圖像均為黑白線描。沒有了色彩的輔助,在區(qū)分某些相似動植物的相近性狀時顯得欠缺。
日本江戶時代的弘化、嘉永年間,儒學者細井徇與京都一帶畫工商議共同編撰一本繪制《詩經(jīng)》名物的彩色圖冊。細井徇,號東陽,曾為僧為醫(yī),撰有《四診借要》等。他有鑒于因時地之差,古今之異,《詩經(jīng)》名物多所難辨,孔子所云多識草木鳥獸蟲魚之名的目的難以達到,因此親自審定畫稿,并“加以著色,辨之色相,令童蒙易辨識焉”,遂成此《詩經(jīng)名物圖解》。[5]此套博物學書于1848年成刊后,因其彩圖精美而備受推崇。其原本現(xiàn)藏于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目前國內(nèi)有引進出版的多個版本,具有代表性的有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的《詩經(jīng)名物圖》和中國畫報出版社的《美了千年 卻被淡忘——詩經(jīng)名物圖解》等。
《詩經(jīng)名物圖解》共三卷,分草、木、鳥、獸、魚、蟲六部,收圖兩百多種。書中有弘化四年(1847年)作者細井徇之自序、嘉永戊申年(1848年)松堂清裕所作之序以及嘉永辛亥年(1851年)花木鴻所作之跋。三卷圖冊分為草部三冊、木部兩冊、禽部兩冊、獸部一冊、鱗部一冊、蟲部一冊共十個畫冊貼。每一幅畫作均在名物旁用中文標注其名稱,大多為一字、二字,極少有多字的釋義,亦不附原文。與之前圖文結(jié)合為特征的帶圖本解說書不同,此書的核心就是彩圖,且彩圖極為寫實。因每種名物在《詩經(jīng)》中可能不止出現(xiàn)一次,故書中彩圖適用于該名物出現(xiàn)的每一處。如同一本品讀《詩經(jīng)》的圖典,此書可供讀詩之人用作工具書隨時查閱。
該書木部兩冊所描繪的對象均為木本植物,包括喬木與灌木。粗枝大葉與纖花細果的描繪能夠融于一冊而不顯突兀,得益于作者靈活運用邊角式構(gòu)圖,選取該植物最具有識別特征的部位進行描繪。如高大喬木松、柏、梧桐、柳,均只繪制局部粗壯主干與少許枝葉,松柏之樹皮均粗糙,但樹干上的片狀與條狀開裂不同;梧桐與柳之樹皮均光滑,但梧桐筆直、柳樹婀娜,加上梧桐的掌狀大葉與柳樹的長條狀小葉之對比,寥寥幾筆特征立現(xiàn)。再如栗與榛均為殼斗科植物,其樹干、枝條、葉片均有類似特點,唯有果實特征差異巨大,于是整張圖上僅繪一枝長有果實的小枝,如同宋代折枝畫一般的構(gòu)圖將枝干均略去,而對果實進行了極為細膩的描繪。從高達數(shù)十米的大喬木到低矮不及膝的小灌木,均能于同等大小的一頁紙上突顯其特征而讓觀者一眼即可辨識,作者的繪畫功力可見一斑。
書中細膩精致的繪圖,讓讀詩之人品味《詩經(jīng)》時宛若親見詩中之物生動呈現(xiàn)于眼前,有利于對詩中的情境進行理解與把握。其中對植物特征的精準描繪,反映了作者對植物的觀察入微??梢圆孪?,畫工們?yōu)榱藴蚀_繪制出植物的特點,尤其是對同科同屬植物進行有效區(qū)分,極有可能采集了標本并根據(jù)標本進行描繪。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書中大量“折枝圖”的由來。但是《詩經(jīng)》的誕生地在中國,其中所描述的植物也都原產(chǎn)于中國,這對身處日本、僅能在日本采集標本進行描繪的日本畫工來說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另外古今漢語所指的差異性也會導致今人在借助《詩經(jīng)名物圖解》去認識《詩經(jīng)》名物時產(chǎn)生誤差,這就需要對存疑之處進行辯正。
從字面上看,《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僅出現(xiàn)一種柳。但按照植物分類學來看,《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題名為“楊”的植物并不似楊樹般有大葉片,加之《爾雅》云:“楊,蒲柳也”,《詩草木今釋》也主張此為蒲柳,故《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的楊應為楊柳科柳屬的蒲柳。另《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所繪的一種杞具有楊柳科柳屬杞柳的特征,《詩義疏》也云:“杞,柳屬也”,故《詩經(jīng)名經(jīng)名物圖解》木部中的“蒲”篇,描繪的可能是帶“蒲”字的蒲柳類植物。圖繪中其枝條上有大型花芽,與同科同屬的銀柳之銀芽極其相似。物圖解》中的杞應為楊柳科柳屬的杞柳。此外,《詩
圖1 《詩經(jīng)名物圖解》柳
圖2 《詩經(jīng)名物圖解》楊
圖3 《詩經(jīng)名物圖解》杞
圖4 《詩經(jīng)名物圖解》蒲
綜上,《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一共描繪了四種“柳”,具體如下:
(1)柳(楊柳)
《小雅·采薇》中描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边@是對柳樹姿態(tài)的最好概括,也暗含了柳與別離之情的聯(lián)系。另有《國風·齊風·東方未明》《小雅·小弁》《小雅·菀柳》中均提到柳?!对娊?jīng)名物圖解》中所繪的柳為典型的垂柳,樹干微彎,枝條下垂,仿佛隨風飄揚。
柳(Salix babylonica L.),楊柳科柳屬,又名楊柳(《本草綱目》)、垂柳(《群芳譜》)、小楊(《說文》)。落葉喬木,枝條柔細下垂。葉狹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涡裕热~開放,葇荑花序。果實蒴果,種子具絨毛?;ㄆ?-4月,果期4-5月。扦插易活,廣為應用。嫩枝可編筐筥,木材可為器具、炭薪,可種植在庭院與河岸旁,以做藩籬和鞏固河堤。古人離別時,常折柳送別,因楊柳依依相互靠在一起,不忍分別之故。歷代不少詩詞用柳來表達心中的離愁別緒。
(2)楊(蒲柳)
《國風·秦風·車鄰》中描述:“阪有桑,隰有楊”,即桑樹長在坡上,楊樹長在低洼處。另有《國風·陳風·東門之楊》《小雅·南山有臺》《小雅·菁菁者莪》《小雅·采菽》均提到楊。根據(jù)《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對楊的描繪,并不似楊樹般有大葉片。《爾雅》云:“楊,蒲柳也”?!对姴菽窘襻尅芬仓鲝埓藶槠蚜?。
蒲柳(Salix sinopurpurea),楊柳科柳屬,又名蒲楊、水楊、青楊。落葉喬木,枝楊起直立。葉長披針形,先端尖。葇荑花序上排列了無花被之小花,單性花雌雄異株。花期4月,果期5月。自古多種植于園圃、道路間。又因其喜歡低洼水多處,故廣植于河岸以固堤防。材質(zhì)輕松,可為器具、炭薪及制作火藥之用?;ㄆ陂L,是河北春季重要的蜜源植物。
(3)杞(杞柳)
《國風·鄭風·將仲子》中描述:“無踰我里,無折我樹杞”,即不要越過我家的墻,不要攀折我家的樹杞?!对娏x疏》云:“杞,柳屬也”。
杞柳(Salix integra Thunb.),楊柳科柳屬。落葉灌木,嫩枝有絲狀毛。葉倒披針形,邊緣有細鋸齒?;▎涡裕菩郛愔?,小蕊花具2雄蕊,大蕊花具1雌蕊,各包以一黃綠色苞片。果實蒴果,種子細微?;ㄆ?月,果期6月。自古以來是我國的栽培樹種,枝條柔韌,皮易剝離,為編織良材。枝條用火烤后可以彎曲制作器物,如孟子曾用杞柳彎曲成“桮棬”(杯圈)來比喻人性。
(4)蒲(銀柳)
《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出現(xiàn)了兩種“蒲”,一為草部,二為木部?!秶L·王風·揚之水》中描述:“揚之水,不流束薪……揚之水,不流束楚……揚之水,不流束蒲”,即濤濤河水不能漂動一束薪、一束楚、一束蒲。根據(jù)三者的并列關系,此處的蒲應為木本植物。再觀《詩經(jīng)名物圖解》木部中的“蒲”篇,描繪的可能是帶“蒲”字的蒲柳類植物。其枝條上有大型花芽,與同科同屬的銀柳之銀芽極其相似。
銀柳(Salix argyracea E. Wolf),楊柳科柳屬,又名銀芽柳。大灌木,小枝淡黃色至褐色,嫩枝有短絨毛。芽卵圓形,鈍,褐色,初有短絨毛。葉倒卵形至闊披針形,邊緣有細鋸齒?;ㄏ热~開放?;ㄆ?-6月,果期7-8月。冬季芽碩大,呈毛球狀分布于枝條上,如今常被染成彩色販賣,供春節(jié)裝點家居之用,是插花的常用花材。
圖5 《詩經(jīng)名物圖解》杞1
圖6 《詩經(jīng)名物圖解》杞2
圖7 《詩經(jīng)名物圖解》杞3
《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一共出現(xiàn)了三幅題名為“杞”的畫作,其所描繪的植物為三種不同的植物,具體如下:
(1)杞1(杞柳)
此為杞柳,見前文“(3)杞(杞柳)”。
(2)杞2(枸杞)
《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帶紅色橢圓形果實的杞為枸杞。明代的藥物學家李時珍云:“枸杞,二樹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莖如杞之條,故兼名之?!薄秶L·秦風·終南》中的“有紀有堂”之“紀”為假借字,實為枸杞。[6]此外《小雅·四牡》《小雅·四月》《小雅·杕杜》《小雅·北山》中均提到杞?!对妭鳌吩疲骸拌?,枸檵也”。即為枸杞之古名。
枸杞(Lycium chinensis Mill.),茄科枸杞屬。多分枝灌木,枝條細弱,彎曲或俯垂,小枝頂端成棘刺狀。葉卵形,先端尖,基部楔形?;ü诼┒窢?,淡紫色。漿果卵圓形,紅色。種子扁腎形,黃色?;ㄆ?-9月,果期8-11月。枸杞常和酸棗、黃荊一同生長在干旱的黃土高原上,是黃河流域常見的耐旱植物。其植株一年四季可供食用,為重要藥材。
(3)杞3(枸骨)
《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葉片帶刺的杞為枸骨。即李時珍所描述的“枸杞”名稱由來中,“棘如枸之刺”的“枸”?!缎⊙拧つ仙接信_》中描述“南山有杞”,《小雅·湛露》中有“在彼杞棘”,均指枸骨。
枸骨(Llex cornuta),冬青科冬青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小枝粗,具縱溝。葉二型,四角狀長圓形,有硬刺齒;或長圓形全緣,先端具尖硬刺,反曲,基部圓或平截,具1-3對剌齒?;ㄐ虼厣~腋,淡黃綠色。果球形,熟時紅色?;ㄆ?-5月,果期10-12月。四季常青,紅果經(jīng)冬不凋,在歐美國家常用于圣誕節(jié)的裝飾。
圖8 《詩經(jīng)名物圖解·木部》蒲
圖9 《詩經(jīng)名物圖解·草部》蒲
《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出現(xiàn)了兩種“蒲”,分別在草部與木部。在此進行同名之辨析:
(1)木本蒲(銀柳)
圖10 《詩經(jīng)名物圖解》唐棣
圖11 《詩經(jīng)名物圖解》苞棣
圖12 《詩經(jīng)名物圖解》欎
此為銀柳,見前文“(4)蒲(銀柳)”。
(2)草本蒲(香蒲)
《國風·陳風·澤陂》中描寫:“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描寫了水生植物香蒲與荷花共同生長的畫面。另有《小雅·魚藻》《大雅·韓奕》均提到蒲,也與濕地、沼澤有關?!对娊?jīng)名物圖解》中的草本蒲即為濕地的重要指標植物——香蒲,水邊多可找到。
香蒲(Typha orientalis),香蒲科香蒲屬,多年生澤生草本。地下莖白色可供食用,叫“蒲筍”。葉片帶狀,平滑柔軟。圓柱形穗狀花序,花有絨毛,收集后可充為填充物,稱“蒲絨”?;ǚ酃┧幱?,稱“蒲黃”?;ü?-8月。
《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涉及到唐棣、棠棣、常棣、苞棣、棣與欎的有三張圖。其中唐棣與棠棣字音相同,皆指“唐棣”。棠棣與常棣中“棠”“?!弊中蜗嘟?,引發(fā)許多錯誤,但實際為兩種植物。常棣就是棣,也就是欎,俗名郁李。《詩經(jīng)名物圖解》所繪的欎為開粉色小花的小喬木,與郁李的特征符合。而所繪的苞棣中,“苞”為形容詞,實際指“棣”,也應為郁李。但所繪的果實卻像豆梨、海棠、山楂果一樣,不似郁李之果實,恐是繪者根據(jù)同科可食用之果實自由發(fā)揮而成。
(1)唐棣
《國風·召南·何彼襛矣》中描述:“何彼襛矣,唐棣之華”,即何物如此繁盛美好?正是唐棣盛開的花。另有《國風·鄭風·山有扶蘇》中的“扶蘇”也指唐棣(也有說為桑樹)。
唐棣(Amelanchier sinica),薔薇科唐棣屬,又名棠棣、栘(《爾雅》)、夫栘(郭璞)、枎栘(《本草》)。落葉小喬木,小枝細長。葉長橢圓形,先端銳尖,葉緣前半部有細鋸齒,基部全緣。頂生總狀花序,花瓣白色細長,雄蕊20,花柱5。梨果近球形,直徑1厘米,藍黑色?;ㄆ?月,春日先葉開花或花葉同放,絲狀花瓣緊密排列,香氣濃郁。一般植物的花均為先合后開,此花先開后合,極為特別。此篇描寫周公之女下嫁諸侯時排場儀式壯大,用唐棣花和桃李花來形容車服的華麗盛況。
《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描繪其為喬木,盛開白色細長花瓣的花朵,與唐棣特征相符?!对姴菽窘襻尅氛f它又名郁李,且為灌木,應是誤將其當做了“常棣”。
(2)苞棣(郁李)
《國風·秦風·晨風》中描述:“山有苞棣,隰有樹檖”,指山上有棣樹,洼地有檖樹?!对娊?jīng)名物圖解》中為其題名“苞棣”,苞是形容茂盛狀,實則為“棣”?!缎⊙拧こiΑ分械某iσ仓搁?,有的版本將其誤寫作“棠棣”,應是字體相近導致的錯誤。薔薇科的山楂、郁李、山里紅都有“棠棣”的俗名。《詩經(jīng)傳》云:“郁,棣屬?!薄秶L·豳風·七月》中有“六月食欎及薁”,其中的欎(有的版本為鬱)就是郁,即郁李,也就是棣。
郁李(Prunus japonica Thunb.),薔薇科櫻屬,又名車下李(《詩疏》)、栯木(《山海經(jīng)》)。落葉小喬木或灌木,小枝細長。葉卵形,先端急尖,葉柄長。花1-3朵簇生,單瓣或重瓣,白色至粉紅色。果近圓形,暗紅色?;ㄆ?月,果期7-8月。春季繁花滿樹,初夏碩果累枝。果實大如李,味甜,花和果實都香馥濃郁,故名郁李。種子稱“郁李仁”,可入藥。
圖13 《詩經(jīng)名物圖解》椒
圖14 《詩經(jīng)名物圖解》樗
(1)椒
《國風·唐風·椒聊》中描述:“椒聊之實,蕃衍盈升……椒聊且,遠條且”,又“椒聊之實,蕃衍盈匊……椒聊且,遠條且”,贊揚了椒的果實繁盛,香味遠揚。
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Hance.),蕓香科花椒屬,又名花椒(《爾雅義疏》)、家椒(《詩毛氏傳疏》)、秦椒。落葉小喬木或灌木,莖干有粗壯皮刺。奇數(shù)羽狀復葉,葉軸具窄翅,小葉卵形紙質(zhì),具細鋸齒。聚傘狀圓錐花序頂生,小花五瓣黃綠色。小球果紫紅色,成熟時裂開。花期4-5月,果期8-9月。整株具有香氣。果實自古以來就被作為香料使用,葉具辛香,可煮食,也可曬干研磨成粉作為香料。果和葉可用來泡制 “椒酒”,荊楚民俗正月初一要以之拜賀君親。漢代皇后所居宮殿以花椒果實和泥涂壁,取多子、辛香之意,稱為“椒房殿”。后世以“椒房”代指皇后。
在《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對椒的描繪僅有枝葉,能清晰地看到枝條上的刺以及典型的奇數(shù)羽狀復葉。遺憾的是,花椒的果實極有特色,在這張圖中并未描繪。那小小的紅果開裂,吐出黑色果仁的景象,卻在題名為“樗”的圖中出現(xiàn)了。
(2)樗
《國風·豳風·七月》中描述:“九月叔苴,采茶薪樗”,即砍樗做柴薪。另有《小雅·我行其野》中描述“蔽芾其樗”,即樗長得十分茂盛。
樗(Ailanthus altissima (Mill.) Swingle),苦木科臭椿屬,又名臭椿(《本草綱目》)、鬼目(《圖經(jīng)本草》)、虎目(《本草拾遺》)、虎眼(《廣群芳譜》)。落葉喬木,嫩枝被黃色柔毛。奇數(shù)羽狀復葉,小葉卵狀披針形,全緣,背后有腺體,發(fā)出特殊的臭味。圓錐花序頂生,翅果扁平長橢圓形,中間一粒黑色種子,黃中帶紅,極像老虎的眼睛,可能是其別名“虎目”“虎眼”的原因?;ㄆ?-5月,果期8-10月,秋季果實成串掛在枝頭,頗為壯觀?!肚f子》認為臭椿枝干腫大彎曲,無法成為工匠用材。自古以來,人們以“不材之木”形容臭椿,也以樗材表自謙。
在《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對樗的描繪與臭椿之特征完全不同。圖中果實似椒,二回羽狀復葉既不似臭椿,也不似花椒,可能是繪者的自行創(chuàng)造。
《國風·秦風·晨風》中描述:“山有苞櫟,隰有六駁”,即高山上有櫟樹叢,低洼地有駁樹叢?!稜栄拧氛J為“駁”是身上有花紋,專吃虎豹的獸類。但從對仗的角度看,上文是植物,這里也應是植物。歷代注《詩經(jīng)》者推測其樹皮斑駁,《詩疏》稱其為梓榆,再根據(jù)《詩經(jīng)植物圖解》的描繪與其生長地點的限定,推斷為榆科榆屬的榔榆。
駁(Ulmus parvifolia Jacq),榆科榆屬,又名榔榆。落葉喬木,樹皮鱗狀薄片剝落。葉披針狀卵形,邊緣有鈍鋸齒,細脈在兩面均明顯?;?-6朵簇生或排成簇狀聚傘花序,花瓣4。翅果橢圓形?;ü?-10月,秋季葉色變紅,樹形優(yōu)美,姿態(tài)瀟灑。木材堅硬,供工業(yè)用材。莖皮纖維強韌,可作繩索。根、皮、嫩葉均可入藥。目前發(fā)現(xiàn)最大的榔榆在陜西省,即《詩經(jīng)·秦風》所在地。
圖15 《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的駁
圖16 榔榆①引自《中國植物圖像庫》榔榆詞條,作者宋鼎,拍攝于云南省昆明市。
在《詩經(jīng)名物圖解》中,梅是唯一一個同種題名與同種實物出現(xiàn)兩次的木本植物。一為梅之果實,一為梅之花朵。在《國風·召南·摽有梅》中,描述了梅子成熟之時從枝頭紛紛墜地,從“其實七兮”到“其實三兮”再到“頃筐塈之”,借以感慨青春易逝紅顏易老。在《國風·秦風·終南》中描述:“終南何有?有條有梅”,指終南山有梅。另有《國風·陳風·墓門》《國風·曹風·鸤鳩》《小雅·四月》均提到梅,多指梅子。
圖17 《詩經(jīng)名物圖解》梅1
圖18 《詩經(jīng)名物圖解》梅2
圖19 楠木②引自《中國植物圖像庫》楠木詞條,作者李策宏,拍攝于四川省峨眉山。
梅(Prunus mume Sieb. et Zucc.),薔薇科杏屬。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出土梅核證明梅原產(chǎn)中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落葉小喬木,小枝細長綠色,樹皮灰褐色。葉廣橢圓形,先端尾尖,葉緣有鋸齒。花單生,近無梗,白色至粉色五瓣,直徑2-2.5厘米,香氣濃郁。核果近球形,初青色,成熟后黃色,味酸,古時用于調(diào)味。先花后葉,花期12月至次年3月,到暮春時節(jié)梅子黃落。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極為崇高的地位,以其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受到宋代以來文人墨客的歌詠描繪,被喻為高人、隱士、清友、隱仙。梅花為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竹、菊并稱“四君子”,與松、竹并稱“歲寒三友”。
但《詩傳》認為《國風·秦風·終南》中的梅是楠木,理由是終南山上的“條”為灰楸,對應的“梅”也應為大喬木。此梅與其余詩篇中果實帶酸味的薔薇科梅不同,而是可作棟梁之材的樟科楠木屬大喬木。楠木屬有許多大喬木種類都可能是本篇所言之“梅”,它們木質(zhì)堅硬,耐濕耐腐,具芳香而有光澤,是高級建筑用材,古時多用于建造宮殿等高等級建筑。
圖像具有文字無法企及的傳播力量,不容小覷。《詩經(jīng)名物圖解》彩圖精美,植物生動到如同微風輕拂而躍然紙上的程度,受到《詩經(jīng)》愛好者、植物愛好者、花藝愛好者的喜愛。國內(nèi)出版商引進出版后,網(wǎng)絡上也出現(xiàn)大量相關的書評、書薦,均附有書中所繪彩圖。讀詩之人被古樸典雅的畫作吸引,不自覺地將其作為科普參考書進行使用?!对娊?jīng)名物圖解》能夠掀起讀《詩經(jīng)》的熱潮,能夠有效推動《詩經(jīng)》名物在大眾中的普及,本是值得肯定的事,但若不經(jīng)考證、不加篩選,將錯誤的信息刊印散播,則易導致謬誤的迅速傳播。
筆者選取《詩經(jīng)名物圖解·木部》為例加以辨正研究,對存疑之處進行探討,旨在降低借助《詩經(jīng)名物圖解》研習《詩經(jīng)》時被誤導的可能性。其余草部、鳥部、獸部、魚部、蟲部可能也有類似的情況存在,希望相關專業(yè)人士也能參與到這一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