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達永 李旺輝
小兒急性喉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這與小兒自身發(fā)育不完全和自身自制力不強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其中自身自制力較差會導致病原體入侵,自身不育不完全會導致喉部對于分泌物的排除困難,極易出現(xiàn)被感染,進而因為排出不易導致炎癥發(fā)癥[1]。研究中,認為霧化布地奈德進行吸入治療能夠更好更快的為患兒的病癥進行治療。本文因此開展是否加用霧化布地奈德進行吸入治療對比實驗,旨在觀察其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8月~2019年12月間收治的60例小兒急性喉炎患兒,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4~8歲,平均年齡(5.33±1.05)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5.63±1.33)d。實驗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4~9歲,平均年齡(5.14±1.55)歲;病程1~8 d,平均病程(5.93±1.63)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參與實驗的患兒家屬均了解兩種藥物的相關內容并簽署了實驗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本院兒科中發(fā)現(xiàn)并確診的小兒急性喉炎患兒;②呼吸困難程度為2、3級;③對常規(guī)治療藥物和加用的布地奈德不具有過敏史的患兒。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其他并發(fā)癥的患兒;②合并有呼吸系統(tǒng)其他病癥的患兒;③呼吸道有器質性異常和病癥的患兒;④實驗前1周內接受過其他激素類藥物治療的患兒。
1.2 方法 兩組患兒在接受藥物治療前,均需要經(jīng)過呼吸頻率、心率、溫度等檢查,并在發(fā)現(xiàn)異常后先針對性的接受急性癥狀抑制緩解措施,具體的措施分為降熱、化痰、吸氧以及相關的平喘解痙措施,并由醫(yī)護人員為其預備藥物和準確靜脈通道開辟,并根據(jù)患兒病癥情況執(zhí)行抗生素、病毒藥物使用。
在癥狀初步緩解后,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guī)藥物注射治療,具體藥物為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河南潤弘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0327),使用方式為靜脈推注,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首次使用劑量為0.25 mg/kg,之后每日根據(jù)患兒舒適度、臨床檢測檢測結果和實驗室血檢結果進行判斷,并根據(jù)病癥的加重和減輕相應的增減藥物劑量,治療時間為7 d。
實驗組患兒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布地奈德(商品名:普米克令舒;澳大利亞AstraZeneca Pty Ltd,注冊證號H20140475)進行霧化吸入輔助治療,并與生理鹽水進行混合,并在制作為混懸液,以霧化器進行吸入治療,患兒若出現(xiàn)治療不耐受或者藥敏的情況,醫(yī)護人員需要立即停藥并給予緩解措施,劑量為1.5 mg/d,分3次霧化吸入,若效果不明顯,可適當增加藥物,但吸入量不宜>3 mg/d。治療時間為7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指標(CRP)水平、呼吸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呼吸恢復正常包括咳嗽、呼吸困難、吸氣性喉鳴等恢復正常,以此4項指標來觀察患兒的恢復情況。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支氣管痙攣、咽部刺激、惡心嘔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水平比較對照組患兒治療前的CRP水平為(13.25±2.54)mg/L,與實驗組的(13.55±2.09)mg/L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兒治療后的CRP水平為(8.96±3.21)mg/L,實驗組患兒治療后的CRP水平為(5.02±1.21)mg/L;治療后,兩組患兒CR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治療后呼吸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兒治療后的呼吸恢復正常時間(3.68±1.07)d、住院時間(6.32±1.08)d均短于對照組的(5.22±1.25)、(7.39±1.66)d,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1263、2.9593,P=0.0001、0.0045<0.05)。
2.3 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兒中無支氣管痙攣發(fā)生,咽部刺激2例,惡心嘔吐4例;實驗組患兒中無支氣管痙攣發(fā)生,咽部刺激1例,無惡心嘔吐發(fā)生。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33%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43,P=0.044<0.05)。
小兒急性喉炎與小兒發(fā)育不完全和自制力不強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原因在在發(fā)育期間的小兒喉部的組織尚未完全成型,相對較軟,加上該部位周圍的血管、淋巴組織較為密集,能夠分泌大量的液體,但在病原體入侵后,該部分血管、淋巴組織會因為炎癥的影響出現(xiàn)腫脹和阻塞,隨著喉管被影響(例如咽喉部充血,假聲帶腫脹,聲門下黏膜呈梭形腫脹等),患兒的呼吸、咳嗽、排液等功能均會被影響,不僅如此,由于尚未完全發(fā)育,呼吸系統(tǒng)的相關組織均會在短期內被影響,進而在短時間誘發(fā)影響更大的并發(fā)癥,因此小兒急性喉炎需要盡快確診和治療[2]。
以往的治療中,多會采用炎癥減輕+改善呼吸和抗生素、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因此多會采用地塞米松或者丙酸倍氯米松、其他腎上腺素等藥物進行治療,其中又以地塞米松進行靜脈滴注治療最為常見,但這種藥物的優(yōu)缺點均較為明顯,優(yōu)點在于其能夠有效的對炎癥細胞進行吞噬,并起到阻止炎癥細胞活性和生成的效果,同時還能對T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細胞等呼吸系統(tǒng)常見致病病原體起到抑制作用,隨著病原體的活性下降,相關細胞對于免疫標志物的釋放也會下降,從而減輕了炎癥[3]。但由于其性質和藥代動力等因素,地塞米松具有顯效時間長,造成的副作用大等缺點,藥代動力學顯示,地塞米松的血漿半衰期為3 h左右,但組織半衰期為3 d,并且地塞米松需要肝臟轉化后才能發(fā)揮效果,因此患兒需要在較長的時間里不斷的接受靜滴,這對其身體具有極大的破壞性。
在黃金艷[4]的相關研究中,認為地塞米松作為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在長時間使用后會出現(xiàn)支氣管痙攣、咽部刺激及嘔吐等病癥,其研究中僅接受地塞米松治療的患兒的不良反應率為23.81%,而接受聯(lián)合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的患兒僅為4.76%,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不提倡單獨使用地塞米松為小兒急性喉炎患兒進行治療。這與本次實驗的結果具有一致性。
不僅如此,在相關的研究中均發(fā)現(xiàn),布地奈德霧化吸入能夠有效的減輕小兒急性喉炎的嚴重程度,這與布地奈德該藥物對炎癥細胞具有更快、更明顯的抑制效果有關。布地奈德為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此類藥物具有來良好的炎癥細胞抑制效果,在于炎癥細胞發(fā)生反應時,能夠有效的與細胞中的受體進行搶先結合(布地奈德的受體結合率>地塞米松20倍),從而減少了炎癥因子的產生和釋放,另外由于是霧化吸入,能夠直接與喉部進行接觸,直達病灶部位,產生抗炎效果,其藥代動力學顯示,1 mg藥物霧化給藥約20 min后,可以達到2.6 nmol/L的血漿峰濃度,經(jīng)霧化拋射給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懸液的全身絕對生物利用度為6%,不僅如此,布地奈德對水腫癥狀也具有較為良好的改善效果,對于急性喉炎引起的喉部腫脹具有極為良好的緩解效果,因此能夠更快的促進患兒喉部癥狀的減輕[5-8]。
在本次實驗中,治療后,兩組患兒CR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兒治療后的呼吸恢復正常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1263、2.9593,P=0.0001、0.0045<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33%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43,P=0.044<0.05)。
綜上所述,在對病發(fā)小兒急性喉炎的患兒執(zhí)行治療措施時,加用布地奈德霧化吸入的治療方式能夠有效緩解其病癥的嚴重程度,改善炎癥對其的影響,縮短患兒的康復時間,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