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華,于志勇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 葫蘆島 125105)
“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紅色基因傳承好”。[1]習近平在視察南京軍區(qū)講話中曾指出要重視紅色資源。紅色資源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類:物質類資源(革命遺址、烈士陵園,也有紅色人物故居和紀念館、革命斗爭遺址),精神類資源(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還包括信息類資源(信息類主要是以信息形態(tài)存在的紅色文化資源,如數(shù)據、文字、符號、文獻、標語、語音、圖像、照片、歌曲等),包括其衍生的各類文化產品(電影、電視劇等)。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和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所蘊含的革命精神,是共產黨人的革命信念、革命思想的凝聚,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精神財富。
東北地區(qū)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紅色資源也十分豐富??谷諔?zhàn)爭年代,東北是外國列強爭奪的地區(qū),隨著帝國主義對東北地區(qū)侵略的加劇,東北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谷諏㈩I馬占山,率領全軍與日寇展開“江橋抗戰(zhàn)”,開始了中國軍隊在“不抵抗政策”后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抵抗,也是武裝抗日的第一槍,名震中外。楊靖宇,東北抗日聯(lián)軍總司令,號召東北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抗日,采用靈活多變的奇襲,打得日軍潰不成軍。趙尚志,東北抗聯(lián)的創(chuàng)建者和領導者,也是東北地區(qū)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多次打得日軍魂不守舍。新中國解放前期,東北人民為建立和鞏固新生的政權,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土匪,進行了具有全局意義的遼沈戰(zhàn)役;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我國一窮二白,東北為新中國提供了物資、財政、工業(yè)的支持,作為共和國的長子,為新中國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多物資支持和工業(yè)支持。
東北有大量的紅色資源。革命遺址、烈士陵園等是其物質類資源的主要代表。東北革命遺址、中共滿洲省委舊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哈爾濱烈士陵園等都在東北;革命斗爭遺址有:楊靖宇指揮部舊址、“紅軍洞密營”、鄧鐵梅司令部舊址、左子元部抗聯(lián)遺址、四平鄉(xiāng)政府舊址;紅色人物故居或者紀念館有:東北烈士紀念館、遼西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蕭紅故居、沈圖故居等。精神類資源主要有:體現(xiàn)東北抗聯(lián)精神的東北抗聯(lián)博物館;體現(xiàn)北大荒精神的北大荒開發(fā)建設紀念館;我國第一座工人紀念館王進喜紀念館是體現(xiàn)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紀念館;文化作品展現(xiàn)的民族精神有以電影電視劇為代表,長春電影制片廠作為新中國第一家電影廠,制作的影片有《英雄兒女》《上甘嶺》等。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用科學理論培養(yǎng)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盵2]國務院和教育部等多部門也接連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大學生集體參觀一律實行免票?!盵3]要充分發(fā)揮這些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實踐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這些措施的發(fā)布,都為地方史的紅色資源融入思想政治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為思想政治課的有效性提供了現(xiàn)實保障。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講述的是自1840年到2018年,時間跨度將近180年的歷史,其間經歷了晚晴、民國、北洋軍閥、國民黨政府幾個政權的更迭,最后到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教材采用宏觀的敘事視角來敘述近現(xiàn)代中國的跌宕起伏、風云變幻,可謂鴻篇巨制。正因此,就顯得教材概括性強,鮮活的實例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產生陌生感、隔膜感,而地方史的加入,則是對教材很好的補充,使教材鮮活起來,這樣,大中國歷史與小的地方史相結合,從國家的宏闊背景中體會到地方的顯著變化,而地方的凸顯,也能很好地佐證時局的巨變,兩者互為補充,這樣就能讓學生從小視角發(fā)現(xiàn)時局的大變化,同時,也能深刻地認識到,祖國的強大,才是家鄉(xiāng)安寧的保證。因為家鄉(xiāng)的地方史是整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一部分是整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縮影,對家鄉(xiāng)歷史的感悟,有助于對整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理解。2018年,《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出臺,文件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活動要“增強獲得感,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4]。而本土紅色資源融入《綱要》課程無疑是對此最好的詮釋。
《綱要》課程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課程,如何全面提高《綱要》課程的質量和水平,增強大學生對《綱要》課程的獲得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關注的問題?!霸鰪姭@得感,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虛有實、有棱有角、有情有義、有滋有味”[5]?!耙獜V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4]。充分利用地方的現(xiàn)有紅色資源,實現(xiàn)教學內容上的創(chuàng)新。而《綱要》相較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故事感更強,將地方史中的資源融入《綱要》課程,無疑是對這一特點的強化,也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一種創(chuàng)新。它突破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采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對事物的感知,既注重了知識的傳授,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悟和體會思想道德的價值要求。
東北在近代中國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甲午戰(zhàn)爭、日俄戰(zhàn)爭、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北洋軍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新中國的建設,這些左右全局、發(fā)生在近現(xiàn)代中國的歷史事件,無不在東北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這些為我們講述《綱要》這門課程提供了鮮活的歷史素材。
上篇,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的前夜,第一章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這一節(jié)中,列強侵略的步伐逐步加劇,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進一步加劇,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是中日甲午海戰(zhàn),無論是對清政府還是對日本,這次戰(zhàn)爭都具有非常的意義。清政府自此戰(zhàn)后,墜入半殖民地的地位,成為列強爭奪的一塊肥肉,日本在此戰(zhàn)中,獲得了巨額的財富賠償,加速了日本進入現(xiàn)代化,趕上了帝國主義陣營的末班車,成為亞洲唯一晉升帝國主義之國家。所以講述此次戰(zhàn)爭,教師可以利用本土的資源,有條件帶領學生去丹東大鹿島祭拜鄧世昌墓碑。鄧世昌墓地就在面對黃海的一個小山上,周圍綠樹環(huán)繞,拾階而上,就能俯瞰著整個黃海,這里曾經是他戰(zhàn)斗過的地方。通過碑文,了解了關于墓地的介紹。日本曾派打撈船暗地里打撈鄧世昌遺體,一位受雇的漁民感念鄧世昌為國捐軀的精神,偷偷將鄧世昌遺體藏起來,悄悄掩埋,才沒有使日本人的詭計得逞。通過實地的參觀,對這些事件的了解,才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地真切體驗,經受思想的洗禮,感受到百年來為國捐軀的英烈精神。
中篇,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葫蘆島百萬日僑大遣返是戰(zhàn)爭勝利后的一段重要的歷史事件。戰(zhàn)爭結束,中國將滯留在東北的105萬日本人遣返回國,被稱為“百萬日本僑俘大遣返”,遣返地就是葫蘆島。這一人道主義的巨大工程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善良和寬容,也是中國人愛好和平的表現(xiàn)。2007年,在百萬大撤僑遺址上,修建了中日友好和平公園,標志著中日友好和平建設工程項目的正式啟動,蘊含著中國人民對和平的殷切期望,對日本人民的真誠友誼,對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永不戰(zhàn)爭的向往。這些,在歷史教科書中都沒有得到詳細記載,大多數(shù)青少年根本不知道抗戰(zhàn)中還有這么一段展示中華民族人道主義精神的歷史事件。反觀日本,他們很重視這段歷史,他們在日僑回國登陸的幾個港口如佐世保、福岡、舞鶴都建有紀念雕塑,也建立了和平公園和紀念館,但表達的是日本從中國戰(zhàn)后撤回的紀念,而不是對中國人民的感激之情。通過葫蘆島的和平公園,通過這“非印刷品的教科書”,使在葫蘆島求學的學子們具體地觸摸感受真實的歷史,萌生愛好和平的愿望。
下篇,講述新中國成立后的輝煌的歷史進程。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是我國輝煌進程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國家實力增強的具體表現(xiàn)。飛天廣場,作為全國第一座以航天為主題的廣場,坐落于遼寧省葫蘆島市,它是為了紀念中國航天第一人楊利偉而建,也是為了弘揚“載人航天”精神的主旋律而建。飛天廣場由楊利偉雕像、“飛”字抽象主雕、“九天柱石雕”、花崗巖石雕和“道運天積”組成,教師可帶領同學參觀飛天廣場,講解華夏幾千年遨游宇宙夢的實現(xiàn),從古代的風箏、夜晚的孔明燈,到美國萊特兄弟的飛機,以及現(xiàn)代的火箭、衛(wèi)星,直至空間站和火星車,不僅可以看到人類征服太空的歷史進程,也能體會到人類探索太空奧秘的不屈意志,在參觀中增長了學生的航天知識,同時也能銘記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的光輝歷史事跡,通過這種實地的紅色教育,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報國志、強國心。
東北被譽為共和國的長子,以東北為切入點,了解中國近代、現(xiàn)代的歷史,將東北的地域文化資源與《綱要》課程教學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不僅是對“綱要”課程的創(chuàng)新,也是一個很好的創(chuàng)造,它將實踐教學,也即地方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課程教學活動中,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利用地方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提升教學效果,創(chuàng)新《綱要》的教學模式。但是,我們也發(fā)現(xiàn),“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由于安全、資金等的限制,實踐教育多是一紙空文,成為紙上談兵,“紅色文化”教育的形式單一,多是采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向學生講解,沒有實地參觀,難以對學生產生心靈上的觸動;同時,理論與實踐的銜接度要掌握好,地方紅色文化資源主要是通過參觀歷史遺跡、紅色遺址、講紅色故事來更好地服務于《綱要》課程,還是處于輔助地位,講的多少要影響到學期的教學計劃,作為有學時限制的一門思想政治課,這就要將實踐的拿捏度掌握到恰到好處,同時還要注重教育的實際效果,使學生不僅要走眼,也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