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曉
(義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義烏 322000)
隨著國際科技交流的日益廣泛,我國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被要求或者期望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以此來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論文內容、創(chuàng)新點是論文能否發(fā)表的關鍵,但論文的英語寫作水平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寫作水平低下的英語論文,不僅很難有效表達作者的研究思路和學術觀點,而且有可能導致審稿人和編輯懷疑作者的研究能力,進而造成雖有創(chuàng)新的研究成果卻得不到認同的尷尬局面。實際上,即使在英語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等,有關英文學術論文寫作的教學和培訓也一直很受重視。而中國學生,在大學階段和研究生階段大都缺少英文論文和報告寫作方面的學習與訓練,包括一些高校的教師也缺乏應有的英文論文寫作技能。由于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再加上英語論文寫作學習不足,寫作的英語論文經常出現(xiàn)錯誤,本文將對這些錯誤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分析。
相當一部分研究人員,特別是一些剛剛參與研究工作的青年教師和研究生,搞不清國外學者的“名” 和 “姓”,不知道姓名該怎么縮寫以及什么時候用縮寫。在論文中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經常有的地方用全名,有的地方用縮寫;在參考文獻列表中,全名和縮寫不分,有的作者 “姓” 前 “名” 后,有的作者 “名” 前 “姓” 后。正確方法介紹如下:
首先是任何情況下,“姓” 永遠都是要全拼,絕對不可縮寫。這包括有些復姓,如Mena-Osteritz;有些世襲的封號,如van、von、de等,都不可縮寫。“名” 往往只用首字母,在正文中介紹的研究人員一般只用 “姓”。參考文獻列表中,一般是作者名字的縮寫形式,如姓名為Bill Clinton 的縮寫形式有[1]:(1)B.Clinton;(2)B Clinton;(3)Clinton, B.;(4)Clinton, B。如果“姓”寫在“名”前面,那么一定要用逗號隔開。需要注意的是,日本人、韓國人、印度人等的姓和名較為復雜,如Malapaka Chandrasekharam,但一般仍然遵循“名”在前“姓”在后的原則。少數(shù)歐洲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人名一般“姓”在前“名”在后。投稿論文一定要嚴格按照期刊要求進行人名縮寫。寫作時候需注意區(qū)分,這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而且是學術態(tài)度嚴謹?shù)谋憩F(xiàn)。
由于漢語和英語的差異,很多人在撰寫英文論文時未能注意不定冠詞a和an以及定冠詞the的用法,經常出現(xiàn)漏用、錯用。冠詞后面定跟隨一個名詞,而且任何冠詞與名詞之間的修飾詞都是用來修飾這個名詞的,如a big white pig,the first person。單數(shù)形式的可數(shù)名詞以及指代一個可數(shù)事物的普通名詞,它們每次出現(xiàn)都需要一些限定詞(determiner),例如:
正確:A pig is with four legs.(泛指所有豬)
正確:The pig is with four legs.(特指某頭豬)
正確:Pigs are with four legs.(泛指所有豬)
由于漢語中名詞在形式上沒有單復數(shù)的區(qū)分,很多人不注意論文中名詞的單復數(shù)問題。而英語中名詞單復數(shù)有幾個原則:可數(shù)名詞單數(shù)時前一定有冠詞(泛指用a 和an,特指用the);可數(shù)名詞復數(shù)特指時應有the,泛指時無須使用the;不可數(shù)名詞沒有復數(shù)形式,特指時有the,泛指時沒有the。較為容易出錯的單詞有equipment、horsepower、information、manpower 等,均為不可數(shù)名詞,沒有復數(shù)形式。還有很多貌似復數(shù)、實為單數(shù)的名詞,如news 和works 等,在寫作英文論文時,一定要注意這些詞。此外,different、various 和two 等單詞如果后面跟的是可數(shù)名詞,應該是復數(shù)形式。
在英語論文中,特別是科技英語論文中,很多時候需要使用數(shù)學符號,有些論文寫作者在投稿國際期刊時沒有關注符號的正體和斜體,使用中出現(xiàn)錯誤。而數(shù)學符號的形式在論文寫作中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例如:常量一般是正體;變量必須使用斜體;下標是變量也用斜體,如ki(i=1,2,…);下標不是變量,只是用來區(qū)別符號時,用正體,如Cfuel.
中文論文中經常會用到“如XXX 等”,因此,在撰寫英文論文時,經常會照此直接翻譯成 “such as XXX, etc.”?!皊uch as” 的含義和 “for example” 一樣;“etc.” 的含義相當于 “and so on”。它們如果放在同一個句子里則是冗余的,即“such as”和“etc.” 不可以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短句中。此外,“such as” 意味著后面跟隨一個不完整的列表,如果后面列出了所有元素,則不應再使用 “such as”。
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語言使用環(huán)境以中文為主,平常使用英語的機會較少,因此,在寫作英文科技論文時容易受到中文母語思維和表達習慣的影響,導致英文論文寫作質量不高,時常在英文論文中出現(xiàn)中式英語(Chinglish)的情況。
1. 中式時態(tài)
中文寫作中動詞沒有時態(tài)的變化,幾乎無須考慮時態(tài)的問題。然而,英文科技論文寫作對時態(tài)的要求非常嚴格,時態(tài)選擇錯誤有時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理解和含義[2]。當作者本人介紹文章有關的科學研究工作時,在描述這些研究方法、研究步驟以及說明研究結果的語句中,動詞應該盡量使用一般現(xiàn)在時。例如:“In this paper, we report on the first realization of the test procedures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在描述其他學者的相關科研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果,或者在引用別人已完成的工作時,動詞要用過去時。例如:“Wang et al. (2019) proposed a set of standard test protocols for the fiel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laser trackers, which can be done by users in easily accessible facilities.” 當科技論文中描述一些已經過時或失效的科研結果時,動詞也要使用過去時。
2. 中式英語語法
中文寫作語法和英文寫作語法有較大的不同,國內科研工作者在撰寫相關學術論文時,容易生搬硬套,造成英文論文語句語法錯誤[3]。較常見的英文論文語法錯誤之一是單復數(shù)問題,例如:
錯誤:“Either the robots or the CNC machine have failed to pass the reliability test”。
正確:“Either the robots or the CNC machine has failed to pass the reliability test”。
根據英文語法要求特點, 在 “either …or”“neither …nor”“nor …but” 等句型中,謂語動詞單復數(shù)形式是由其前面最近的主語決定的。
文章對撰寫英語論文時常見的錯誤進行了總結,相信這些錯誤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人員使用非母語的英語撰寫論文時應注意避免類似錯誤,同時希望本文的總結能夠對廣大科研人員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