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鑫容
(廣州市白云區(qū)江高鎮(zhèn)中心小學 廣東·廣州 510000)
數學作為義務教育最重要的教學組成內容之一,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引導學生科學的認識世界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用題教學又作為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經常會以各種形式,貫穿于小學數學的各個章節(jié)知識內容中,它的存在不僅可以有著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理解、記憶、運用的意義,更可以拓展學生思路,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因此,教師必須充分適應新課程教學理念的相關要求,以教輔結合的形式,激發(fā)學生對應用題的學習興趣,逐漸提升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并讓學生將應用題解題能力與思維運用到對生活問題的解決過程當中,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首先,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推進與深入,現行的小學數學教材中增添了較多的知識點和學習內容。同時,教材中針對小學生的教學大綱要求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升級,各個知識點將應用題分散到很多章節(jié)的例題和練習題中,這就讓大部分理性邏輯思維正處于形成與發(fā)展階段的小學生對應用題的學習和求解過程感覺較為吃力,逐漸喪失學習興趣而導致數學教學效率低下。
其次,許多數學教師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忽略了新課程教育標準改革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一味地將自己的解題經驗強行以“講題——練題——評講”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并企圖通過大量的解題數量讓學生掌握解題技巧。學生死記題型和解題規(guī)則,只是單純的增加了機械記憶量,卻無法滿足有效解答應用題的需求。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參與到題目探討中去,也影響了應用題和數學學習的整體效果。
除此之外,學習應用題可以讓學生對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理解和鞏固,也可通過幫助學生利用解應用題的思維,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但是,還是有很多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常常在教學中忽視了應用題題目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甚至將兩者割裂開來,致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無法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嚴重制約了學生對應用題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在新課程深化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深入教材研究,將諸多知識點加以整合,制定教學目標,并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學生在應用題閱讀的過程中抓住主要信息,將題目中蘊含的已知條件挖掘出來,促進學生對題干的完整閱讀,對題意的全部理解,輔助學生形成更加清晰的解題思路。并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主動分析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又在順利的解題過程中激發(fā)對應用題學習的興趣。
在學習《乘法初步認識》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問題來舉例:“班里進行文藝匯演,老師安排班長和學習委員去給全班同學買水。一箱礦泉水12瓶,每瓶賣2元,他們一共買了4箱礦泉水,請問一共花了多少錢?”
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先明確乘法的基本定義、計算意義與計算方法,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點的引渡。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并利用問題的結構在頭腦中重組信息,將題目中條件、問題、關系轉化成自己熟悉的數學語言;最后,展開互相討論,找出中間問題;即求出“4箱礦泉水一共多少瓶?”就可以有效簡化此應用題的內容,然后解出一共花了多少錢。
讓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學習應用題及相關知識內容,他們的學習熱情會被很快調動起來,這有利于小學數學課堂應用題的教學,更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數學教學的意義。
對于小學生的年齡階段的來講,他們的思維能力較弱,對于應用題這類“費神費思量”的題型,教師的課堂展開應該在保證教學情境服務于教學內容和學生本身的前提下,進一步拓展自身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在相對輕松的氛圍中積極參與到數學應用題的學習中,并逐漸掌握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例如,在進行有關“平均數”的應用題目設計的時候,教師可以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組織一次體育活動:將學生平均分成兩個小組,鼓勵他們展開一個“拍球比拼”的小競賽,看哪一組學生拍的多。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可以初步感知到“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在比賽完畢之后,教師可以結合兩個小組人數與拍球總數,引出“平均數”這一教學概念:就是用學生的總拍球數量,除去人數,可獲得平均每人的拍球數。
該應用題的題目中充分運用到了“平均數”的概念和相關計算方法,并通過師生互動這樣既靈活又多樣的教學活動,形成了非常生活化的應用題目,讓學生對“平均數”的學習充滿了興趣,實現了對學生邊游戲、邊計算的思維靈活化,也讓學生在活動的氛圍中進一步理解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
對于小學生來說,應用題的敘述長,內容多,很容易產生因為對題干內容不能充分地理解然后失去研究題目的耐心的情況?;蛘卟糠謱W生在解決數學應用題目的時候已經具備了固定的解題思路,一旦遇到有些隱藏的應用題,就會產生一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因此,教師要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脫離出來,對教學方法和策略選擇上作出轉變,通過加強應用題問題結構的訓練,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并通過增加學生的題目類型,使得學生可以練習更多的解題思路,促進學生對應用題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和能力提升。
例如:“在一家大型工廠中一共有6000名員工,其中,女性員工占據總人數的7/12。隨著工廠流水線的進一步發(fā)展,原先的員工人數已經不能滿足工廠的發(fā)展。繼續(xù)招工之后,女員工的占比增長為3/5;那么,在招工期間,一共招聘了多少女員工?”
這個應用題中的已知條件對學生來說,按照常規(guī)的思路很難解答。但是,如果教師引導學生換一個思考的角度,分析工廠中數量一直沒有發(fā)生過變化的“男性員工”的人數,就可以把學生的思維打開,也為題目順利解決問題提供了基礎。接著,教師可以把題目變成多樣化問題。像“招工后的女員工占全場員工的幾分之幾?”或者“再招多少男員工,工廠男女工人數相等?”這樣的層層深入式的題目類型,增強學生的思維深度,讓學生對于以后復雜類的應用題可以不被題目所繞,然后從容不迫的面對并解答。
在這個逐步滲透應用題解題技巧和思維啟發(fā)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到三個原則,即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獨立操作的,教師不替代;學生能獨立解決的,教師不示范,通過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讓學生的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體驗解題的趣味。
綜上所述,由于應用題本身對小學生邏輯思維的限制性,導致很多小學生都對其缺少足夠的興趣,他們認為應用題太過復雜和乏味,根本無從下手,從而影響整體的數學成績。小學數學老師必須脫離“應試教育”和“刷題政策”的桎梏,重視課堂上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通過有效的教學使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夠更好的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也讓學生在充滿興趣的學習氛圍中讓數學應用題變得更加簡單,解決學生的學習困擾,全面的促進小學生更好的學習應用題,提升數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