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霄
(廣州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623)
在當今多元化的傳播格局中,不同平臺、形式的媒體層出不窮,引領了一次次流量浪潮,“泛媒體化”已成為互聯(lián)網時代的標志性特征。多樣化的傳播媒介、不同層次的傳播主體和平臺為人們提供了信息便利,但大量無意義信息的充斥,也消耗了過多的空閑時間。公共圖書館作為現(xiàn)代信息提供的重要機構,肩負著知識傳播、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1]。如何在泛媒體化時代,依托高效傳播速度、多樣信息形態(tài),為讀者提供更有文化價值的信息服務及信息檢索便利,吸引讀者了解并積極加入地方文化的傳承之中來,是新時代公共圖書館的一項重要職責。
公共圖書館是集聚閱讀推廣和文化傳播的陣地,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參與地方文化保護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反復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絕不僅僅是宣傳部門和新聞單位的事。2019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國家圖書館8位老專家回信,希望國家圖書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推動全民閱讀”[3],字字珠璣,充分肯定了圖書館在傳承文化方面的作用。公共圖書館作為一個地區(qū)對外展示標志性文化的窗口,承擔著保存人類知識遺產寶藏、弘揚地方歷史文化的職責。廣州圖書館作為珠三角地區(qū)區(qū)域中心館之一,在為讀者提供基礎服務的同時,也承擔著開發(fā)更多服務職能的責任。而講好地方故事,也是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有機組成部分。
公共圖書館作為面向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也必須積極拓寬服務半徑以滿足讀者不同需求。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傳播方式在不斷進化,圖書館事業(yè)也在尋求新的突破。滿足讀者閱讀以外的文化需求,成為了一種新的趨勢。以紙質圖書作為載體的文化知識,可以通過音頻、視頻等方式,演變?yōu)椤盎睢钡奈幕?,地方文化就是一個比較好的突破口[4]。在深入群眾挖掘地方資源的同時,公共圖書館擴大了自身的公共服務功能,也提升了自身的文化魅力。如廣州圖書館自2013年起基礎服務量穩(wěn)居全國公共館第一,成為城市的“第三文化空間”,而這也成為了公共圖書館職能延伸的現(xiàn)實需要。
長期以來,公共圖書館都不屬于專業(yè)的地方文化保護機構,僅僅承擔了輔助者的角色[5]。保護和傳承地方傳統(tǒng)文化是一項可持續(xù)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及文化資源。而圖書館的文化職能是保存、傳承人類文化知識,從本質上來說其實也保護著人類千百年來的精神財富,它可以發(fā)展成為專業(yè)的地方文化遺產保護機構。這既有利于構建傳承地方文化的良好機制,也能夠大大提升圖書館公眾影響力,進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文化動力支撐。以廣州圖書館為例,2019年,廣州圖書館與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等團體,合作舉辦傳統(tǒng)文化與地方文化交流活動79場,在為讀者提供基本借閱功能的基礎上,借助自身影響力,將地方文化保護有機納入圖書館事業(yè),成為日?;顒芋w系之一。
地方文化只有通過廣泛及深度的傳播,才能不斷被民眾了解、接收、二次傳播,進而形成某一特定區(qū)域內共有的價值觀。只有經過有效傳播的地方文化,才能成為滋養(yǎng)文化氛圍、輔助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軟實力。廣州作為國內傳媒行業(yè)發(fā)展前列的城市之一,具有較為成熟的新興媒體孕育環(huán)境,聚攏了大批“一專多能”全媒體人才。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新舊媒體共存,傳播手段多樣,傳受互動便捷,為公共圖書館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公共圖書館順應時代潮流,在挖掘、處理和推廣地方文化的過程中,融入鮮明的時代元素,可以提升不同文化程度、年齡階段的讀者閱讀興趣,營造一種面對面交談的氛圍,使文化傳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讓閱讀成為民眾的一種習慣。另一方面,手機、數(shù)字電視、網絡資源及其他新興智能移動終端等媒介的蓬勃發(fā)展,讀者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只局限于紙質書籍,迫切需要一個平臺加深知識的交流與溝通,這要求圖書館配合開展知識遷移服務[6]。泛媒體化時代的來臨,就為這種廣域傳播提供了更多手段,如廣州圖書館將互聯(lián)網技術與館藏資源相結合,自建廣州大典網絡服務平臺、廣州人物數(shù)據(jù)庫、廣東歷史文獻書目數(shù)據(jù)庫、粵睇粵精彩、廣州數(shù)字文化網等5個數(shù)據(jù)庫,為讀者提供更為便捷的資源查找途徑,信息文化的傳遞得以指數(shù)級增長。
地方文化涵蓋學術、文學、繪畫、書法、音樂、戲曲、工藝、建筑、園林、民俗、宗教、飲食、語言、僑鄉(xiāng)文化等眾多內容,包括歷史遺存、文化形態(tài)、社會習俗、生產活動、生活方式等[7],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huán)境相融合而形成,因此其文化多樣性、復雜性與地方性并存。泛媒體化環(huán)境下,讀者獲取信息的途徑增多,快閱讀時代來臨,對于內容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公共圖書館坐擁優(yōu)質的地方文獻資源,可以因地制宜,開拓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閱讀推廣領域,提供更匹配讀者興趣的文化服務。如廣州圖書館于2013年成立特色館區(qū)廣州人文館,重點收藏地方文獻和地方名人專藏,專注于地方文化的閱讀推廣與服務活動,形成重點引領、全館聯(lián)動的格局。
從形式上看,公共圖書館除了提供傳統(tǒng)的紙質文獻和電子文本格式的文獻外,還可以制作聲像、視頻等格式的信息資料;從內容上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信息;從品種上看,數(shù)據(jù)庫內除公開發(fā)表的期刊、圖書之外,還征集了很多會議論文、內部刊物等。泛媒體化環(huán)境下,公共圖書館借助其龐大的信息資源,能夠從深度、廣度上滿足地方文化傳承的需要。
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集聚閱讀推廣和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進行地方文化傳承推廣活動具有龐大的受眾群體基數(shù)[8]。作為文化矩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圖書館與美術館、博物館、科學館等聯(lián)合,實現(xiàn)層級傳播,加大文化影響力。當前,公共圖書館已逐漸轉變?yōu)闈M足公民社會需求的第三空間,讀者來到圖書館享受文化福利也越來越常見。以廣州圖書館為例,2019全年,廣州圖書館接待公眾訪問917.5萬人,參與活動讀者211.5萬人次。如此龐大的讀者基數(shù),為地方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明確的傳輸對象。而目前,大多數(shù)公共圖書館配置LED屏、廣播、電視等各類媒體設施,在此基礎上日?;?、常規(guī)化的宣傳地方文化,能夠雅俗共賞、易于接受,實現(xiàn)裂變式傳播。
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理念是“以人為本”,反映在技術手段上就是以讀者需求為中心,運用各類媒介平臺,使讀者隨時隨地享受圖書信息服務。在泛媒體化環(huán)境下,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借還書實現(xiàn)了智能化,館員可以分配更多時間在個性化服務上,通過整合海量文獻資料,為讀者呈現(xiàn)經過組織加工過,更為專業(yè)化和縱深化的信息。
當前,公共圖書館在傳承地方文化的形式上,多采用特色展覽、公益培訓、專題講座、編纂文獻書目、建立特色資源庫等形式。而在泛媒體化環(huán)境下,用全新獨特的視角,對文獻的深度挖掘成為了一種趨勢。如上海市長寧區(qū)圖書館編印二次文獻宣傳地方優(yōu)秀人物事跡[9],佛山圖書館與傳媒公司合作拍攝“佛山記憶”鄉(xiāng)土文化系列片[10],煙臺圖書館與《煙臺晚報》合作開設報紙專欄“文獻里的煙臺”[11]等,均融合多媒體手段和館員主觀能動性進行地方文化傳播。但目前,關于公共圖書館如何從深度、廣度上挖掘典籍、活化地方文獻等問題,仍需具體而深入地探討。
講好中國故事,要先講好地方故事。廣州圖書館廣州人文館于2018年2月起,利用館藏的3萬余冊地方文獻,以廣州為嶺南地方文化的切入點,開辟出了“廣州小故事”這一品牌欄目。力圖借助多樣化的媒體手段,拓寬文獻典籍的挖掘廣度與深度。至2019年底,“廣州小故事”已成功推出23期微信推文,不僅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喜愛,也贏得了同行和業(yè)內專家、領導的廣泛好評。不同于單純推薦某一種圖書的書評、講座等傳統(tǒng)推廣模式,廣州小故事轉而對與某一歷史故事相關的系列文獻進行對比分析、演繹,再提示讀者進行辯證閱讀。這種形式目前在業(yè)界較為新穎且少見。
公共圖書館應在充分挖掘地方文獻館藏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fā)掘文化特性,打造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廣州地處嶺南文化中心,“廣州小故事”就選用微信公眾號這一受眾群體較多的媒體形式為主陣地,打造廣州圖書館公眾號首個連續(xù)發(fā)布的非活動類欄目。
3.1.1 平衡取舍,活化語言文字
由于地方文獻圖書專業(yè)性較強,在創(chuàng)建品牌過程中,首先應適當平衡專業(yè)性與趣味性,考慮普通市民為主體的讀者接受度,以更加“接地氣”的語言文字,為讀者提供訊息。地方文獻圖書專業(yè)性較強,在大量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廣州小故事每一篇推文均由館員對館藏廣州地方文獻圖書進行深度挖掘,尋找有趣的切入點。在普通讀者看來枯燥難懂的地方文獻,經過館員的整合、演繹,變得生動而易于接受。同時,每一篇文章都輔之以豐富的配圖、排版等,用現(xiàn)代化的手段增加可讀性,迎合各年齡段讀者興趣,既活化了館藏地方文獻資料,又努力傳承和發(fā)揚廣州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切實增強文化自信。
3.1.2 深度挖掘,規(guī)范撰寫模式
作為廣州小故事的重要載體之一,廣州圖書館廣州人文館公眾號側重地方歷史文化傳播,關注者也以關注本土文化、有一定歷史文化素養(yǎng)的成年讀者居多。因此在題材選擇上,“廣州小故事”傾向于選擇本土人文氣息濃厚的故事,以引起讀者共鳴與思考,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廣府趣俗”“食在廣州”“粵美舊景”“賢英逸事”“嶺南學府”“粵韻悠揚”“千年商都”7個系列主題,推薦相關館藏地方文獻圖書65種。根據(jù)多期編寫的經驗,逐步制定撰寫規(guī)范等工作細則,提高可操作性。目前,創(chuàng)作模式日趨成熟,內容、系列也在不斷開發(fā)創(chuàng)新中,成為了廣受讀者歡迎的品牌欄目。
公共圖書館對于地方文化的推廣創(chuàng)新,著重于地方文獻的閱讀推廣方式的創(chuàng)新上,而泛媒體環(huán)境為多樣化的宣傳手段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皬V州小故事”在找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的同時,運用各種媒體手段彰顯文化的獨特精神和內涵魅力,使讀者在接收圖書館服務的同時,了解、學習并不自覺地參與到優(yōu)秀地方文化的傳承之中。
3.2.1 互相成就,線上線下結合
圖書館可以借助展覽、電視、廣播等傳統(tǒng)媒體對地方文化活動進行報道,使讀者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約束,隨時隨地閱讀,成為移動的個人圖書館。如“廣州小故事”以微信公眾號為中心,結合線下展覽、宣傳冊、宣傳折頁等多種形式,為讀者提供多樣化的閱讀手段。截至2020年1月,“廣州小故事”各期微信公眾號閱讀量總和接近80 000,線下展覽吸引78 800人次前來觀看。
3.2.2 緊跟時事,促進互動交流
引入新興媒體與傳播媒體相結合,如直播、Vlog、網絡問答等方式,增強與讀者的互動,邀請讀者一起參與到地方文化的傳承之中。如2020年春節(jié)期間,“廣州小故事”為配合疫情宣傳推出“達人測”,從已推出的23期小故事中提煉出10道生動有趣的單選題,邀請讀者參與有獎問答,感悟廣州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顒右唤浲瞥?,讀者參與踴躍,上線當日即收獲100余份答卷。
3.3.1 整合資源,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
為了實現(xiàn)地方文化傳承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必須借助數(shù)字化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利用現(xiàn)代傳媒推出衍生品,滿足更多群體特別是特殊群體的需求。地方文化以讀者最容易接受的形式保存下來,是活態(tài)傳承的一種有效手段?!皬V州小故事”借助聽書軟件與人工智能手段,實現(xiàn)了文字到音頻的順利轉化。2019年末,廣州圖書館與廣東廣播電視臺旗下的粵聽APP合作,共同打造并推出普粵雙語音頻版,其中普通話版本由人工智能AI講述,大大提高了傳播效率,引發(fā)廣泛關注。
3.3.2 合作共贏,擴大社會影響
地方文化的傳承保護需要時間上的延續(xù)性與空間上的拓展性相結合,因此并不僅僅是某一個機構的職責。公共圖書館應該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原則,成為中間橋梁,聯(lián)合社會各界的力量,形成多角度、多領域、多專業(yè)相融合的保護體系。如“廣州小故事”在撰寫過程中實地探訪廣州博物館、十三行紀念館等地,積極拓展合作方式。在傳承地方文化的同時,公共圖書館也可以擴大社會影響,形成良性循環(huán),在讀者群體或機構中廣泛征集地方文化資料,反過來豐富充實館藏文獻。如“廣州小故事”部分文章引起歷史人物的后人或者建筑物所屬單位注意,獲得了珍貴的圖書捐贈。此外,還得到了《廣東音樂研究》雜志、廣東旅游出版社等機構的約稿和出版意向,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共同推進地方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實現(xiàn)資源的社會化共享。
在泛媒體化環(huán)境下,公共圖書館必須承擔起地方文化傳播建設的重要使命,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利用技術優(yōu)勢、資源優(yōu)勢、傳播優(yōu)勢等多方面便利條件,為讀者提供更高質量的閱讀推廣服務?!皬V州小故事”就是公共圖書館活化館藏地方文獻的深度分享模式的一次有益嘗試。在向讀者提供地方文化信息的同時,有意識地引導讀者加入傳承行列中來,以文化建設引領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