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第四中學 蘇天林
生物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既要讓學生理解基礎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緊密聯系課堂教學過程,通過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將知識轉化為智慧,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所以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對此我在教學實踐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興趣是人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學生對所學知識一旦產生興趣,就會產生一種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就想探究其奧秘,就會主動、積極、執(zhí)著地去探索。那么如何利用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可以精心設計導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先聲奪人,創(chuàng)設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美的情境,可以喚起學生強烈“樂知”“樂學”的欲望。
1.利用制作短片導入。如:學習《綠化,我們共同的行動》一課,導入時課件出示自然風光短片,讓學生通過畫面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美麗和富饒,產生走進文本的欲望,達到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2.動畫導入。如:蘇教版八年級下冊《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發(fā)育》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視頻,既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又可以清楚地看清小蝌蚪漸漸發(fā)育成青蛙的過程。
3.生活中新聞事件導入。新聞事件能激發(fā)學生社會責任感,關注社會,關注他人。如:八年級下冊《關注健康》這節(jié)內容時,可將新聞媒體中報道用藥不當導致兒童聾啞的事件展示給學生,引起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進一步了解用藥安全有關知識。
4.設置懸念導入。舉例:學習八年級下冊《第25章第2節(jié)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時可以這樣導入:魯賓遜流落到一個荒島上,那里除了有飲用水以外,幾乎沒有任何食物,隨身尚存的食物只有1只母雞、15公斤玉米。你認為以下哪種生存策略能讓魯賓遜維持更長時間來等待救援?試說明理由。下面有兩種選擇:(1)先吃雞,再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時用一部分玉米喂雞,吃雞產下的蛋,最后吃雞。學生通過激烈討論,得出不同結論并說明相應理由。教師先不肯定誰對誰錯,讓學生在懸念中,以極大的興趣去學習本節(jié)內容。
5.故事導入。學生很喜歡聽故事,所以通過各種故事導入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很快進入課堂學習。舉例:八年級下冊《遺傳病與優(yōu)生優(yōu)育》一節(jié)中利用道爾頓的故事。青年道爾頓到街上去買了一雙襪子作為圣誕禮物送給母親,母親收到后很高興,但感到顏色很鮮艷,與自己年齡不太相稱。這使道爾頓感到很奇怪,于是他就問母親:“難道深藍色還不穩(wěn)重嗎?”“什么?它和櫻桃一般紅呀。”母親答道。從那天起,道爾頓才知道自己的色覺與正常人不同,于是,他寫出一部著作《論色覺》。你知道道爾頓患的是什么病嗎?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虼?,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這需要教師設置問題引導。例如:《性別與性別決定》一課時,利用“母親決定生男孩還是生女孩”的民間觀點,并詢問學生是否認同這樣的觀點。鼓勵學生質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安排三個環(huán)節(jié)對此觀點進行求證:1.學生觀察學習人類染色體組成圖。思考:人類性別由什么決定?2.結合學習過的基因遺傳示意圖,請學生寫出人類性別遺傳圖解。3.結合人類性別染色體遺傳圖解分析“母親決定了生男孩還是生女孩”的觀點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學生一步步學習分析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科學論證過程。針對一些生物學相關社會議題,教師可以圍繞科學論證過程,通過激疑—質疑—釋疑等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發(fā)展科學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fā)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發(fā)展,能力提高的過程。
融洽的師生情感可以調動師生雙方情緒,煥發(fā)教師“教”的激情和學生“學”的熱情,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課堂教學要提高效率,就必須建立起一種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諧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民主與輕松課堂教學環(huán)境,注重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新課改以來,“師生互動”在課堂上越來越受大家關注和重視。教師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積極交流,積極表達。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與學生平等交流。如要學習“伸肘和屈肘”知識,教師首先讓學生多演示、練習,探討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在伸肘和屈肘時有什么不同,在哪些活動中,大家多是伸肘,哪些活動多是屈肘,而哪些活動中會交替伸肘和屈肘。
作為一門自然學科,生物學正從宏觀領域向微觀領域進軍,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面對微觀世界動態(tài)變化時顯得十分無能為力。將大量的圖片、動畫、錄像等材料整合到多媒體教學課件中,在課堂上用希沃白板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如微觀細胞結構,細胞分裂,分化等。又比如在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能量流動時,需要真實觀察一條食物鏈中能量流動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而FLASH動畫模擬這樣的場景,將不可能變?yōu)榭赡?。太陽輻射的能量,用小星星表示,陽光照射到小草上,小星星轉移到草上,植物獲得能量長大了,兔子吃草,小星星轉移到兔子上,兔子運動消耗一部分能量,兔子排出糞便喪失一部分能量,糞便被屎殼郎滾走,這部分能量到屎殼郎體內,兔子被老鷹吃,小星星轉移到老鷹體內,老鷹飛行消耗能量,最后老鷹死亡,落到地面上被細菌分解,能量也消失。這樣通過FLASH動畫清晰顯示這一過程,學生在輕松環(huán)境中突破這一難點。這樣的事例很多。于漪曾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心靈上,激起學生思維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利用多媒體精心設置情景,為生物課堂教學平添許多生機,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進入想學、愛學的良好境界。打破時空限制,增加課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學質量,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抓手。
做好觀察實驗,加強直觀教學,是實現生物學課堂教學高效率的首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動學生,克服困難,創(chuàng)造條件,搞好教材中選編的每項觀察和實驗教學。通過這些觀察和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主動性,養(yǎng)成他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例如:在《植物莖的輸導功能》一節(jié)教學中,觀察芽結構最好的是楊樹芽,可是講到這一節(jié)內容時已經11月,不可能觀察到。我通過反復實驗發(fā)現,只要把枝條提前剪下插在潮濕沙土中半個月左右催芽,上課時效果就非常好。
一是及時提醒學生把掌握的重點內容標記出來,并做好筆記。二是盡量給學生留出當堂訓練時間,一般10分鐘為宜。這樣既能鞏固和加深學生對當堂課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也能減少學生因作業(yè)多而產生對生物學科的厭煩,真正落實高效課堂。
提高生物學課堂教學效率是整個生物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是實施素質教育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要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學科濃厚興趣、構建和諧課堂教學關系、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發(fā)揮生物學科課堂教學特色、努力提高生物學課堂教學效率,就要求我們教師,加強對相關課堂教學理論的深入研究,努力打造一流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