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魯迅戰(zhàn)斗精神對顧隨的影響

        2020-01-09 07:28:56
        關鍵詞:顧隨魯迅精神

        李 云

        (天津科技大學 文法學院,天津 300222)

        顧隨(1897—1960),字羨季,號苦水。他出生于清末,成長于新舊文化交替的時代,在北京大學讀書時親歷五四運動,曾與馮至等人共同致力于新文學。他既是一位作家,又是一位學者,成果既有新體小說,又有古典詩詞、劇曲等,同時在書法、禪學、教育等方面也取得了可觀的成就。顧隨有著較為系統(tǒng)、豐富的人生思想與文藝觀,在創(chuàng)作、評論、教學等方面都有所體現。他上承王國維、沈尹默、魯迅等一代大師的精神,下啟郭預衡、周汝昌、葉嘉瑩等一代學人的思想,在近現代文化發(fā)展史中有著不可忽略的地位。在顧隨的精神譜系中,魯迅的影響十分重要。雖然顧隨與魯迅沒有直接的交往,但他“平生以私淑弟子自居,高山仰止,無限欽慕”[1]124。一直以魯迅為學習的楷模,自覺繼承并發(fā)揚魯迅的精神。討論顧隨與魯迅的關系是認清顧隨思想淵源的關鍵,但當前相關論文很少。其中具有新進展的是劉玉凱的《再說顧隨與魯迅——顧隨的魯迅研究》,在新發(fā)現資料的基礎上對顧隨關于魯迅的評論做了較為系統(tǒng)的分析,得出“魯迅是五四文學啟蒙運動的領導者,顧隨也是一名戰(zhàn)士”的結論[2],但并沒有討論魯迅對顧隨為人、為文和為學方面產生的影響,本文即從“魯迅戰(zhàn)斗精神對顧隨的影響”入手進行深入的分析,以展現二者之間的承繼關系。

        一、顧隨對魯迅的學習

        顧隨是魯迅堅定的學習者和宣揚者。從2014年出版的十冊《顧隨全集》中可以看到,顧隨幾十年來一直閱讀魯迅各個階段寫作、翻譯、編輯的各種書籍和刊物,以及研究魯迅的相關文章、論著,魯迅的精神與思想對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引領者,魯迅是顧隨一代人集體崇拜的偶像。青年顧隨希望自己能夠成為魯迅那樣的大作家,他在1924 年致朋友的信中說:“不知我輩文名,能否如周作人、魯迅先生之流傳眾口?!盵3]卷八,第83頁1927年他又在信中說:“人才——作文,誰也不能立刻成為魯迅先生也?!盵3]卷八,第251頁言外之意魯迅無論在人格還是作品方面都是青年學習的楷模,做人與作文都應向魯迅看齊。甚至,顧隨在創(chuàng)作陷入困境時也會用魯迅的話來自省,他在1927年的日記中說:

        魯迅的《華蓋集續(xù)編》二二六頁有幾句話:“教書和寫東西是勢不兩立的,或者死心塌地地教書,或者發(fā)狂變死地寫東西,一個人走不了方向不同的兩條路?!边@幾句話,早已看到了。直到今日,才感到是千真萬真。自己教了八個整年的書了。倘若這八年里面,拼命地去讀書作文,雖然不敢說有多么大的成績,然而無論如何,那結果是不會比現在還壞。[3]卷二,第194頁

        雖然認識到這一點,但顧隨迫于生活,只能一邊教書一邊創(chuàng)作。正是因為對魯迅的深入閱讀和了解,顧隨才能夠把魯迅的作品隨手拈來,在課堂上、書信中經常提到。

        一直到晚年,顧隨對魯迅的崇敬之情都溢于言表。1956年魯迅逝世20周年時,顧隨先作一首《木蘭花慢》,回顧自己三十多年來對魯迅作品的學習、閱讀,稱贊魯迅的作品為“大文章”。又作一首《沁園春》,突出魯迅在近百年歷史中的重要地位,表現對魯迅文藝作品和人格精神的贊頌。從中可以看到顧隨對魯迅戰(zhàn)斗精神的理解:

        大好神州,近百年來,災難二重。有吃人禮教,銅墻鐵壁,殖民主義,亞雨歐風。所向無前,沖鋒陷陣,大筆如椽魯迅翁。身當得,是文章巨子,民族英雄。 何曾嘆老悲窮。更不向當權一鞠躬。使正人君子,藏頭露尾,幫閑走狗,啞口潛蹤。世界流傳,一篇正傳,意匠回旋造化功。靈何憾,看人民六億,麗日方中。[3]卷九,第199頁

        詞中鮮明地概括出魯迅所具有的“所向無前,沖鋒陷陣”的戰(zhàn)斗精神,并進一步闡釋了魯迅戰(zhàn)斗精神的內涵:1.敢于批判、無所畏懼,以筆為有力的武器,與“銅墻鐵壁”般的“吃人禮教”、暴雨狂風般的殖民者做堅決的斗爭;2.勇猛進取,決不“嘆老悲窮”,在人生中永葆戰(zhàn)士的斗志,在事業(yè)上開拓創(chuàng)新;3.保持堅貞不屈的傲骨和凜然的正氣,決不向當權者鞠躬、諂媚,使所謂的“正人君子”也藏頭露尾,“幫閑走狗”更是“啞口潛蹤”。顧隨認為魯迅的創(chuàng)作與精神在民族的解放中有著“回旋造化”之功,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當之無愧為“文章巨子,民族英雄”。

        很快,顧隨又作一首《賀新涼》,剖析自己畢生對魯迅用心的學習和勤奮的踐行,至老未輟:“聞道非遲勤行晚,三十年來‘中士’??v壯志、如今未墜。清角凌晨召前進,便聞雞也擬中宵起。心總是,雜悲喜?!盵3]卷九,第201頁在這首詞后,顧隨的一段話很值得注意:

        知學魯迅先生近四十年,然所學者,語言文字邊事,若其偉大之學識與夫戰(zhàn)斗之精神,何曾學得一毫?[3]卷九,第199頁

        可見顧隨在思想上追隨魯迅近四十年,自覺地從寫作、學識、戰(zhàn)斗精神等方面來學習魯迅。但他認為自己只學了“語言文字邊事”,并沒有學到魯迅先生的偉大學識與戰(zhàn)斗精神,并以此為憾。

        雖然顧隨自謙沒有學到魯迅的戰(zhàn)斗精神,但實際上他深刻地領會并將其敢于批判、勇猛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堅持氣節(jié)的精神內涵融入自己的思想與行動當中,并以此精神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和畢生的事業(yè)。如葉嘉瑩所說:

        先生在詞作中往往表現出一種對于苦難之擔荷及戰(zhàn)斗的精神。一般說來,先生在詞作中雖也經常寫有一些自嘆衰病之語,這可能是因為先生的身體一向多病的緣故,而其實在精神方面先生卻常是表現有一種積極的擔荷及戰(zhàn)斗之心志的,從先生早期的作品,如其《無病詞》中的“何似喚愁來,卻共愁撕打”(《驀山溪》)與《味辛詞》中的“人間事,須人作,莫蹉跎”(《水調歌頭》)等句,便可以看到這種精神的流露。而到了《荒原詞》中,這種精神和心志則表現得更為鮮明和強烈……在淪陷時期中,先生則把這種擔荷戰(zhàn)斗的精神心志與比興喻托相結合,用最委婉的詞語,表現了一種對故國懷思期待的最堅貞的情意,而在新中國成立后所寫的《聞角詞》諸作中,則又將此種精神心志轉為了奮發(fā)前進的鼓舞和歌頌。從外表看來,其內容情意雖然似乎曾經有多次的轉變和不同,然而其實就精神方面言之,先生之具有對苦難之擔荷及戰(zhàn)斗的精神心志,則也是始終一致的。[4]93-94

        所論雖然是詞,但是擴大到顧隨全部的文學作品和整個人生當中也非常適用。顧隨將戰(zhàn)斗精神擴展、延伸到人生的各個階段與各個領域當中,軍閥混戰(zhàn)時期他努力克服自身性格中的弱點——牢騷閑愁,淪陷時期他保持民族氣節(jié)、堅貞持守,新中國成立后他奮發(fā)前進、鼓舞歌頌,其精神始終如一:保持斗志、勇猛進取、積極擔荷、堅守氣節(jié)。從中既可以看到顧隨對戰(zhàn)斗精神的繼承,又可以看到顧隨將此精神融入自身生命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系列調適,以適應不同時期的不同境遇。

        顧隨不僅學習魯迅,還在教學中將魯迅精神宣揚給年輕一輩。如其女顧之京所說:“父親一生十分尊崇魯迅。在為人上、思想上、治學上,他始終學習魯迅并始終以魯迅的偉大精神教育年輕的一輩?!盵5]卷四,第646頁郭預衡由顧隨的引導而產生了“對魯迅著作學習的興趣”[1]127,開始閱讀《魯迅全集》。顧隨的學生王振華稱他是“宣傳魯迅的先行者”“用魯迅思想引導她們走上革命之路”[1]229,在學生心中播下了頑強抗爭、堅強獨立的種子。

        二、魯迅戰(zhàn)斗精神對顧隨的影響

        顧隨早年詞作與性情中發(fā)生了由自嘆衰病到擔荷戰(zhàn)斗的轉變,葉嘉瑩敏銳地注意到:“到了《荒原詞》中,這種精神和心志則表現得更為鮮明和強烈。”[4]93顧隨少年時的經歷使他形成悲觀抑郁、多愁善感的性格。16歲時母親因為祖母的虐待而早逝,他曾說:“這在我一向脆弱敏感的心靈上,是一個禁受不起的打擊。從此我便總是憂郁而傷感?!盵3]卷二,第151頁另外,出于當地風俗和家庭之命,顧隨16歲時曾娶妻紀氏,7年以后紀氏去世,留下兩個女兒[6]。家庭生活的不幸給他的心靈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他在25歲時曾說:“我的意志很薄弱,所以有時抱悲觀?!盵3]卷八,第151頁顧隨的悲觀思想也有來自社會的影響,當時“吃人”的社會總是讓有理想的青年人覺得壓抑和苦悶。而且1916—1928年是軍閥割據時期,直系、皖系、奉系等軍閥連年混戰(zhàn),人們往往受到兵匪的波及,生命難保。所以,青年時代的顧隨是一個多愁多病者,從他早期的詞集《無病詞》《味辛詞》當中可見其憂愁悲苦之情緒。但是,顧隨并不甘心做一個生活的弱者,總有一種使自己變得堅強的愿望。他曾在致友人的信中說:“我近來不知要作什么,腦子里總想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強者?!盵3]卷八,第431頁他果然越來越堅強,具有了一種擔荷苦難的戰(zhàn)斗精神。他在1928年致友人的信中說:“弟年來飽經事故,看家本事四個大字——擔負命運,一切憂郁傷感牢騷都用不著?!盵3]卷八,第291頁

        顧隨的思想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轉變,首先是因為其性情中本有一種剛強、率直的因素。他祖籍山東,出生在河北清河縣,無論是齊魯還是燕趙都有一種率直、剛健的民風。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心性的成熟,他性情中剛健的一面逐漸顯露出來。其次,顧隨自幼接受私塾教育,積極有為、經世致用的思想是晚清社會的主流。且中國自古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思想,又有“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自強精神、“士不得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弘毅精神等,都包含有一種積極的因素。中學畢業(yè)后,顧隨先在天津北洋大學讀了預科,又到北京大學讀了英語專業(yè),接觸到最新的思想。北大作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向來具有一種“與黑暗勢力抗戰(zhàn)”的精神[7]卷三,第168頁,對顧隨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然后,時代因素對顧隨戰(zhàn)斗精神的形成至關重要。五四精神被魯迅概括為“埽蕩廢物,以造成一個使新生命得能誕生的機運?!盵7]卷十,第270頁時代呼喚新生,青年需要奮進,作為一個親歷過五四運動有理想、有追求的北大學生和青年知識分子,顧隨自然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接受了五四精神和魯迅思想,并成為宣揚魯迅精神的先行者。魯迅是五四時代精神的代表,其戰(zhàn)斗精神像一束光照亮了青年們的黑暗,對顧隨的影響則像是火種,點燃了他本身具有的潛在的剛健、進取的積極因素,使其在思想、性情、行為上都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整個人生境界得以提升。

        (一)由憂思抑郁轉為堅強有力

        顧隨自20世紀20年代就大量地閱讀魯迅的著作。如1924 年他讀了魯迅翻譯的《苦悶的象征》,1925年他訂閱魯迅編輯的《語絲》、主撰的《莽原》,還購買并閱讀了魯迅的《熱風》,并向朋友推薦:“魯迅新出版其六年以來之雜感集,名曰《熱風》”“極佳。”[3]卷八,第144頁1926 年閱讀了魯迅翻譯的《出了象牙之塔》,覺得“真好”[3]卷八,第160頁。1927 年告 訴朋友說:“魯迅之論文集《墳》已出版,兄盍購而讀之?”[3]卷八,第221頁1928年閱讀了魯迅翻譯的《思想·山水·人物》,同年還請朋友為他購買魯迅的《域外小說集》《野草》《華蓋集續(xù)編》《小約翰》(按:魯迅譯)等書[3]卷八,第288頁。

        魯迅向來被人們視為“戰(zhàn)士”,其戰(zhàn)斗精神在其作品中表現得十分鮮明。他在《野草·淡淡的血痕》中期待屹立人間的叛逆的猛士;在《野草·這樣的戰(zhàn)士》中歌頌手握投槍的堅定的戰(zhàn)士;在《墳·雜憶》中呼喚嶄新的文場中兇猛的闖將;在《記念劉和珍君》中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7]卷三,第290頁,大力歌頌堅強勇敢的戰(zhàn)斗者。他在《墳·未有天才之前》中提倡“堅苦卓絕”的精神,在《墳·娜拉走后怎樣》中主張人們“深沉的韌性的戰(zhàn)斗”。

        魯迅很清楚地認識到當時社會與青年們的現狀,在他的作品中,明顯有一種號召青年們拋棄無用的哀怨、悲憤、閑愁,鼓起勇氣、勇猛進取的戰(zhàn)斗精神。如在《墳·雜憶》中說:“我覺得中國人所蘊蓄的怨憤已經夠多了。”“卑怯的人,即使有萬丈的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燒掉甚么呢?”[7]卷一,第238頁他號召人們必須要勇敢,“因為勇敢,這才能勇往直前”[7]卷一,第238頁。魯迅認識到青年們的弱點,反對不平、憤慨、怨恨,在《華蓋集·雜感》中批評呻吟、嘆息、哭泣、哀求,一切無用:“至于神經衰弱,其實倒是自己生了病,你不要再當作寶貝了,我的可敬愛而討厭的朋友呀!”[7]卷三,第52頁魯迅希望自己和別人“都純潔聰明、勇猛向上”“除去于人生毫無意義的苦痛”[7]卷一,第130頁。他在《野草·一覺》中明確表示青年們應該超越苦惱、呻吟,轉向憤怒與粗暴,他更加熱愛青年們粗暴的靈魂;在《華蓋集·導師》中他對青年們說:“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盵7]卷三,第59頁鼓勵青年們勇猛地進取、努力開創(chuàng)新的生活。這對于苦悶哀嘆中的顧隨無疑是精神上的一劑良藥,不僅去病還使他振奮。所以,他讀了《熱風》覺得“極佳”;讀了《思想·山水·人物》之后覺得“非常之合胃口”[3]卷二,第195頁;讀了《苦悶的象征》后覺得“內中的話,俱都是我要說而不能——或不曾——說出的話?!盵3]卷八,第86頁由此,魯迅的戰(zhàn)斗精神對他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促進了他思想的轉變與成熟。顧隨在1928年致友人的信中說:

        萼君書云:愿K 師(按:指顧隨)是一個強有力的人,而不是酸愁的病夫……弟再不努力,負萼君至再至三,雖百身莫贖矣。弟將努力鍛煉意志,養(yǎng)成做事之能力。站起便行,躺下便睡,決不再憂思抑郁以自傷。天地正復不窄,道路亦復不少。乞食,為傭,尚足自給,何至因為讀幾句書,非廁身高等流氓之列不可乎? 文學是弟天性所好,而且責任所在,不敢后人。惟舊日愁思無聊之習氣,非鏟除凈盡不可。先把自己打熬成一個“統(tǒng)一”的人,言行一致,庶乎其可也……魯迅不云乎:世界上有一個人愛我,那力量就那么強![3]卷八,第289頁

        最后所引的話出自魯迅《彷徨·孤獨者》魏連殳的信,原話為:“然而我還有所為,我愿意為此求乞,為此凍餒,為此寂寞,為此辛苦。但滅亡是不愿意的。你看,有一個愿意我活幾天的,那力量就這么大?!盵7]卷二,第103頁顧隨引此句以表明自己強烈的改變愿望,決心鍛煉堅強的意志,鏟除愁思無聊的習氣,不再憂思抑郁以自傷。

        (二)由牢騷閑愁轉為努力進取

        魯迅的戰(zhàn)斗精神是努力進取的,他發(fā)出吶喊之聲,批判腐朽的社會,描繪麻木的人群,希望喚醒鐵屋子里面的人,以文藝來療救民族、啟蒙大眾。他在《彷徨》中選取了《離騷》的八句作為題詞:“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盵7]卷二,第3頁顧隨對其中表現的精神總結為:“一是不停留;二是要前進;三是要追求。”[3]卷三,第370頁“魯迅先生以此象征近代人生觀是進取的、努力的,而非享樂的、頹廢的?!盵3]卷六,第211頁顧隨不僅對魯迅努力進取的戰(zhàn)斗精神有準確地認識,還對其精神認真地踐行。魯迅在《熱風》當中曾說:“中國現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還是改造的引線,但必須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會,改造世界;萬不可單是不平。至于憤恨,卻幾乎全無用處。”[7]卷一,第378頁顧隨積極地改造自己,如他在1928年致友人的信中說:

        我的確麻木得多了,我并不像以前那樣之好發(fā)牢騷……我們應該逐走我們心上的愁魔,背起了命運而生活下去。悲哀呀,激昂呀,憂悶呀,全無濟于事,雖然我們都是人,有時免不了悲哀、激昂和憂悶。

        屏兄,請你讀一讀《思想·山水·人物》(按:魯迅譯)中的“專門以外的工作”那一篇。亞諾德豈不是偷了教育事業(yè)的馀暇而成功為著述家嗎? 我不信人世有天才;還是那句話:天才是努力的結果。我們都不是下愚,只要能屏退了心上的亂草似的閑愁,一定可以做一點事業(yè)的。[3]卷八,第300頁

        顧隨本來苦于教學的重擔,沒有創(chuàng)作的余暇。受了魯迅的啟發(fā),他更加堅定地拋棄掉閑愁、悲哀、憂悶、牢騷等無用的情緒,把教學之外的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投入到寫作上,并決心以余暇來成就寫作事業(yè)。

        顧隨的此種轉變在其詞中亦有所反應,前面所引葉嘉瑩對顧隨詞中戰(zhàn)斗精神的論述即能說明,這里不再重復。但要特別說一下《荒原詞》中的《采桑子》:

        如今拈得新詞句,不要無聊。不要牢騷。不要傷春淚似潮。 心苗尚有根芽在,心血頻澆。心火頻燒。萬朵紅蓮未是嬌。[3]卷一,第73頁

        關于這首詞顧之京曾說:“父親并不是一個生性樂觀的人,他的前大半生也未逢太平盛世,而他在步入中年的時候(1930)卻填了這首《采桑子》。我想,這是父親對人生的奮進與追求,是他那富于理想的詩心的怦動。”[4]627從她對詞中與以往不同的樂觀進取精神表現出的詫異,亦可以看到顧隨的轉變。拒絕無聊、牢騷、無用的眼淚,以全副身心努力澆灌心中的希望,為理想的事業(yè)而奮斗,體現出魯迅戰(zhàn)斗精神的影響。

        (三)由膽怯脆弱轉向勇猛創(chuàng)新

        魯迅對敵人們多用反語給予辛辣的諷刺,但是對于青年們卻多正面的引導,其戰(zhàn)斗精神中包含著一種鼓勵青年開拓創(chuàng)新、勇敢前行的精神。他在《與幼者》當中說:“你們若不是毫不客氣地拿我做一個踏腳,超越了我,向著高的遠的地方進去,那便是錯的。”“像吃盡了親的死尸,貯著力量的小獅子一樣,剛強勇猛,舍了我,踏到人生上去就是了?!雹購念欕S的學生王振華的回憶中可以看到顧隨曾經在課堂上把這段話和其中的思想講給學生們聽,給王振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時還記憶猶新,參見顧之京《女兒眼中的父親——大師顧隨》,中國工人出版社,2007年第24頁?!澳銈冊搹奈业牡箶赖乃?跨出新的腳步去”[7]卷一,第380頁,鼓勵青年們無所畏懼地超越前人、勇猛前進?!皩τ谥幌胍怨P墨問世的青年”,魯迅在《三閑集·魯迅譯著書目》中告訴他們,要“不斷的!努力一些”“必須跨過那站著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7]卷四,第189頁,強調開拓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他在《墳·燈下漫筆》中大聲地號召青年們:“創(chuàng)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7]卷一,第225頁“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7]卷一,第229頁在《華蓋集·忽然想到》中說“先該敢說,敢笑,敢哭,敢怒,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的時代!”[7]卷三,第45 頁

        青年時代的顧隨曾在日記中反省自己“懶而且膽怯”[3]卷二,第193頁,在致友人的信中認為自己“膽怯而又無用”[3]卷八,第47頁,他決心要告別27年的“女性”生活,成為一個“革命家”(男性的強者),但因為苦于身體太糟、精神太壞,他決定要鍛煉身體,“鍛煉成一條鐵漢,那時,卷土重來,再與社會血戰(zhàn)一場”[3]卷八,第432頁。與魯迅精神的共鳴,使顧隨越來越堅定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之路,勇猛前進。在詞方面,他吸收現代詞語,抒發(fā)真實性情,譜寫時代精神,自創(chuàng)新奇境界,被吳宓評為“后起之少年詞人”,達到“得中道之至美,以新材料入舊格律,合浪漫之感情與古典之藝術”的境界[8]3。在劇曲中,他突破前人的思想,批評王國維不該以“自然”兩字評元劇,“自然”只能指其少數中之少數,而不能概其全。他用象喻的手法在劇作中表現深刻的哲理,“突破了中國舊有的傳統(tǒng),竟然開創(chuàng)了一條與后起之西方劇作家相接近的途徑,成了一位在文學創(chuàng)作之發(fā)展中的先知先覺者”[4]132。在小說方面,顧隨敢于對偶像魯迅指出不足,1945年他曾說:“小說真是難作,中國也只有魯迅先生,但是像《阿Q 正傳》技巧并不成,即《孔乙己》也太幼稚……至于《彷徨》是真好,從一篇《祝福》起就好,到末一篇《離婚》已然是強弩之末了,還是那么有勁。他的作風眼看要變而沒有變,真是可惜?!盵9]1261947年他在中法大學講演《小說家之魯迅》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見解,認為魯迅小說中有一些不必要的詩化,如《阿Q 正傳》第五章寫阿Q 因求食而走出未莊之后,詩的寫法幾乎成為過剩,成為不必要。他還認為魯迅不獨寫自然,便是寫人生也有偏于靜的傾向之嫌疑。由此提出自己的“詩化小說美學觀點”[10],認為避免魯迅的錯誤,“才能在魯迅先生園地之外開辟新園地,我們才對得起魯迅先生”[3]卷三,第363頁。唯有開拓創(chuàng)新才符合魯迅的精神,才對得起魯迅先生對青年們的厚望。

        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性的成熟和閱歷的豐富,顧隨對魯迅的理解越來越深刻,魯迅精神對他產生的積極因素越來越彰顯出來。顧隨在各體文學中表現出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與魯迅精神息息相通。魯迅在《華蓋集·北京通訊》中曾說:“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自以為可以走去的路。”[7]卷三,第54頁又在《三閑集·無聲的中國》中說:“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話發(fā)表出來?!盵7]卷四,第15頁顧隨正是沿著此路銳意進取,他主張“凡事大踏步走出”[3]卷八,第14頁“人要把自己的個性竭力表現,把自己的理想竭力實現”[3]卷八,第433頁。顧隨不斷地超越自我、努力前進,同時他還鼓勵學生們勇于創(chuàng)新、奮力前行。他在課堂上常說:“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見與師齊,師德減半”,反對“床下架床,屋內架屋”。他期望弟子們能成為“南岳下之馬祖”,而不是“孔門之曾參”[4]23,因為馬祖是開拓創(chuàng)新者,曾參卻是傳統(tǒng)繼承者,其弟子周汝昌、葉嘉瑩等恰恰是受此精神影響而別有建樹。

        三、顧隨詞作中的魯迅痕跡

        對于自己的文章,顧隨認為“文人氣息很重,但戰(zhàn)士一絲一毫做不到”[3]卷七,第135頁,指出自己與魯迅文章的不同,一是文人之文,一是戰(zhàn)士之文。作為崇拜戰(zhàn)士的詩人,在顧隨的詞中有著比小說中更為鮮明的魯迅痕跡,可進一步印證魯迅戰(zhàn)斗精神對其影響。顧隨的一些詞作常讓讀者感覺神秘、費解,與魯迅的作品對照來讀這些謎團就會迎刃而解。

        (一)借用魯迅作品中的意象

        顧隨的詞集當中,《荒原詞》是受魯迅作品影響較為明顯的一部。葉嘉瑩亦看出了這部詞集的獨特性,認為在此集中擔荷與戰(zhàn)斗的精神和心志表現得更為鮮明和強烈。集中收錄的1928 年至1930年的詞作,恰恰是顧隨熟讀了魯迅的《野草》等作品之后創(chuàng)作的,其中最鮮明的是對“火”意象的吸收與轉化。

        魯迅在《野草·題辭》中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7]卷二,第163頁這里突出火能夠摧毀一切的強大力量。顧隨在《卜算子》中描寫烈火摧毀荒原一切腐朽的場面,并且將其置于《荒原詞》開篇第一首作為“序曲”,可以說是對魯迅的響應:

        荒草漫荒原,從沒人經過。夜半誰將火種來,引起熊熊火。 煙縱烈風吹,焰舐長天破。一個流星一點光,點點從空墮。[3]卷一,第71頁

        關于這首詞顧隨的學生閻振益曾經說:“我愛這首小詞……但我至今仍沒有完全讀懂她,我在迷離中感到詞中點點智慧靈光在閃現,熊熊怒火在燃燒,蘊含著沖破黑暗的激憤,向往光明的憧憬?!盵1]273顧之京認為:“父親沒有到過大草原,他譜寫荒原,其取象、取意,我以為首先當是古希臘神話中為人類取來火種的先覺者普羅米修斯,而其次則是《尚書》中的‘若火之燎于原?!盵11]33可惜他們都沒有注意到魯迅《野草》的影響,而此影響卻是對顧隨最直接有力的。顧隨在《荒原詞》的另一首《賀新郎》中同樣運用了火的意象:“我如引火燒枯葦。想霎時、飛煙萬丈,烈紅十里。眾鳥紛紛飛散去,火舌直騰空際。制造得、無邊歡喜?!盵3]卷一,第82頁其表現野火摧毀腐朽、制造歡喜的魔力,與魯迅《野草》集中的“火”意象在思想上完全相通。

        (二)化用魯迅作品中的意境

        魯迅《野草》中的《秋夜》是一篇意蘊深刻的散文,顧隨《荒原詞》中有一首《木蘭花慢》即化用了此篇散文的意境:

        向閑庭散步,忘今夕,是何年。聽犬吠雞鳴,始知自己,身在塵寰。蒼天。黝黑不語,閃萬千、星眼看人間。何處瓊樓玉宇,幾番滄海桑田。 莊嚴。依舊是平凡。冬去又春還。問小立因誰,深宵露冷,不記衣單。開殘。小梅數朵,剩離離、枝上著微酸。病里生機尚在,無人說似詩禪。[3]卷一,第85頁

        其中“黝黑不語,閃萬千、星眼看人間”來自《秋夜》中對夜空中星的描寫:“現在卻非常之藍,閃閃地著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薄耙琅f是平凡。冬去又春還”一句對原文的栝也很明顯?!肚镆埂分械臒o名小花是軟弱的:“她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后接著還是春,胡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她于是一笑,雖然顏色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著?!盵7]卷二,第166頁顧隨詞中的小梅卻堅定地等待春天的到來,努力綻放、結果:“開殘。小梅數朵,剩離離、枝上著微酸?!贝朔N不畏苦難、蘊含生機的精神正是詞中的禪機與深意,與魯迅《秋夜》中所歌頌的精神相同。

        顧隨《味辛詞》中有一首《慶清朝慢》寫街上的乞者:“試聽街頭乞丐,正饑熬夜永,冷怨宵寒。號呼慘苦,堪憐無個人憐。不是世情落寞,乞人憐處得人嫌。君休矣,不如歸去,一枕高眠。”[3]卷一,第53頁對乞者流露出厭煩、嫌棄的情緒,沒有同情之感,令人費解。實際上卻是受了《野草》集中《乞者》的影響:“也不見得悲戚,而攔著磕頭,追著哀呼。我厭惡他的聲調,態(tài)度。我憎惡他并不悲哀,近于兒戲;我煩厭他這追著哀呼。”“攤開手,裝著手勢。我就憎惡他這手勢。而且,他或者并不啞,這不過是一種求乞的法子。我不布施,我無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給與煩膩,疑心,憎惡。”[7]卷二,第171頁因為他們的虛假與偽裝,所以作者拒絕布施同情,只給予厭煩、疑心與憎惡。

        顧隨不僅在作品中化用魯迅作品的意境,還將其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融入于詞作中?!兑安荨分杏幸黄哆^客》,寫一個疲憊的過客向老翁和小女孩討水喝,然后走向墳地,全篇充滿象征的意味。顧隨的《荒原詞》中同樣有這樣一篇神秘的充滿象征意味的詞《八聲甘州》:

        怕今宵無處解雕鞍,何須問吾廬。正月尖風緊,星高露重,人在征途。張目四圍望去,身外總模糊。無奈青驄馬,也自踟躕。 漸漸星沉月落,又青磷走火,野藪鳴狐。聽白楊樹上,宿鳥亂相呼。隔長林、夜燈一點,驀向人暫有暫還無。鞭搖動、馬長嘶了,踏過平蕪。[3]卷一,第87頁

        同樣是寫一位荒原中的過客,很像魯迅《過客》的姊妹篇,不同的是詞中騎馬的趕路人在黑夜中一點燈光的指引下,穿過了可怕的墳地,看到了前方的希望。

        (三)闡發(fā)魯迅作品中的思想

        在顧隨的詞作中,多處可見對魯迅戰(zhàn)斗精神的闡發(fā)。魯迅曾在《熱風》中說,“我時常害怕,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7]卷一,第341頁,鼓勵青年們擺脫苦悶、努力做事。顧隨的《荒原詞》中就有這樣一首描寫螢火精神的詞,《采桑子》:

        水邊點點光明滅,恰似春燈。恰似繁星。恰似游魂自在行。 細思三十年間事,如此凄清。一個流螢。自放微光暗處明。[3]卷一,第71頁

        “自放微光暗處明”的流螢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他努力在黑暗中放出微弱的光明,表現了“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的精神。

        魯迅十分重視當下人間的生活,反對各種形式地逃避現實。他曾在《墳·論睜了眼看》中說:“必然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作、敢當。倘使并正視而不敢,此外還能成什么氣候。然而,不幸這一種勇氣,是我們中國人最所缺乏的。……中國的文人,對于人生,——至少是對于社會現象,向來就多沒有正視的勇氣。”[7]卷一,第251頁也曾在《華蓋集·雜感》中說:“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罷! 想出世的,快出世罷!想上天的,快上天罷! 靈魂要離開肉體的,趕快離開罷! 現在的地上,應該是執(zhí)著現在,執(zhí)著地上的人們居住的。”[7]卷三,第52頁又在《華蓋集續(xù)編》中重申這一思想,表明對天堂的厭膩:“我本來不大喜歡下地獄……現在可又有些怕上天堂了。四時皆春,一年到頭請你看桃花,你想夠多么乏味? 即使那桃花有車輪般大,也只能在初上去的時候,暫時吃驚,決不會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的?!盵7]卷三,第392頁此種重視人間現實、輕視逃避桃源和天上的思想在顧隨詞中多有出現,如《味辛詞》中的《水調歌頭·留別》專門探討桃花源與人間事的優(yōu)劣:

        收汝眼中淚,且聽吾高歌。人云愁似江水,不道著愁魔。長笑避秦失計??障蛱一ㄔ蠢?世世老煙蓑。悲戚料應少,歡樂也無多。 人間事,須人作,莫蹉跎。也知難得如意,如意便如何。試問倘無缺憾,難道只需溫暖,歲月任銷磨。歌罷我行矣,夕日照寒波。[3]卷一,第47頁

        勸人們收起眼淚,戰(zhàn)勝愁魔,面對現實,桃花源里的人雖然沒有煩惱,但也沒有真正的歡樂。立足人間并努力扎實的工作,不蹉跎光陰、不消磨心志才是正道。再如《荒原詞》中的《踏莎行》:“當日桃源,那般生活。算來畢竟從頭錯。樂園如不在人間,塵寰何處尋天國。”[3]卷一,第74頁還有《味辛詞》中的《瑞鷓鴣》“也知人世歡娛少,未羨仙家日月長。我自樂生非厭世,任教兩鬢漸成霜”[3]卷一,第47頁,都是對桃源、天國、仙家等逃避現實思想的否定,明顯有著對魯迅思想接受與闡述的痕跡。

        四、顧隨的戰(zhàn)斗精神

        魯迅不贊成青年們盲目流血犧牲,他認為更為持久的戰(zhàn)斗是一種“壕塹戰(zhàn)”[7]卷十一,第16頁,保住自己而與敵人進行更長久的戰(zhàn)斗。顧隨自愧沒有學到魯迅的戰(zhàn)斗精神,但是他的人生表現出一種持久的戰(zhàn)斗精神。1924年在濟南女中任教時,他因為不滿意校長“和著稀泥辦學?!钡姆椒ǘ皇止膭悠饘W生風潮,不怕得罪當局,最終離職。在寫給友人的信中敘述了這件事之后顧隨還寫了一段話:“我愿有一個巨人,用大掌抓起這地球,向空中一搖蕩:一切人、物、房屋、事業(yè)、思想,都成為灰塵撒去——《工人綏惠略夫》。此不過小試端耳!”[3]卷八,第435頁《工人綏惠略夫》是魯迅翻譯的作品,可見顧隨正是受其中思想的影響而鼓動學潮的。1926年在天津女子師范學院任教時,顧隨不顧軍閥“國文課只準講四書五經”的禁令而教學生們魯迅的作品以及北歐、東歐和日本的文學作品,教女生們以子君、娜拉為鑒追求獨立的生活[1]231。北平淪陷八年期間是顧隨生命中最為艱難的一段時光,他表現出的堅定抗戰(zhàn)精神是對魯迅戰(zhàn)斗精神的直接繼承與發(fā)揚,其意義也更加突顯,下面詳細論述之。

        (一)執(zhí)著堅守

        因為家累與年齡老大、身體衰弱,顧隨不能像友人們那樣離開北平南下,而是堅守在淪陷的北平,先是在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等學校教書,后來因為燕京大學被日寇侵占,他只在被稱為“抗日大本營”的輔仁大學任教。在民族危亡、山河破碎之時,魯迅為眾多作家“提供了一種精神支持、民族力量”[12]。同樣,魯迅也是顧隨精神上的一根強有力的支柱。1942年在淪陷的北平,顧隨有一封致弟子莘園的信很值得注意:

        《譯叢補》自攜來之后,每晚燈下讀之,覺大師精神面貌仍然奕奕如在目前。底頁上那方圖章,刀法之秀潤,顏色之鮮明,也與十幾年前讀作者所著他書時所看見的一樣。然而大師的墓上是已有宿草了。自古皆有死,在大師那樣地努力過而死,大師雖未必(而且也決不)覺得滿足,但是后一輩的我們,還能再向他作更奢的要求嗎? 想到這里,再環(huán)顧四周,真有說不出的悲哀與慚愧。在我,是困于生活(其實這也是托詞),又累于病,天天演著三四小時單口相聲,殊少馀暇可以寫出像樣的作品來的。十年前作的一篇小說《佟二》已在《輔仁文苑》上登載出來,可惜社中只送我一本,未能相贈為憾耳。[3]卷九,第40頁

        可見,在淪陷時期顧隨仍然堅持讀魯迅的作品,讀了《譯叢補》后感覺先生如在目前。面對魯迅,顧隨感覺到悲哀與慚愧。悲哀是因為大師已去,而山河淪陷,再沒有像魯迅那樣的大師引領眾人前進;慚愧是因為自己雖然學習魯迅先生多年,但仍然沒有取得值得獻給先生的成績。話雖如此,事實上顧隨還是努力地克服物質困窘、身體多病、課業(yè)繁忙等種種困難,沿著魯迅的精神創(chuàng)作了,就是信中提到的小說《佟二》①據顧之京所說顧隨在信中所說的《佟二》作于十年之前是迫于環(huán)境的托詞,實際上是淪陷期間創(chuàng)作的。。佟二是一個少言寡語、淳樸勤勞的農民,他一聲不吭地在社會的底層掙扎,在政府和敵寇一步步地逼迫之下妻死子亡,他才奮起反抗。雖然最終還是難逃死亡的悲慘結局,但卻表現了農民在壓迫下的反抗,正是魯迅“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死亡”思想的體現。顧隨以此篇小說告訴麻木的民眾,委曲求全并不能保全自己的小家,唯有團結戰(zhàn)斗才有取得勝利的希望。顧隨已經十余年不作小說了,淪陷期間他又重拾小說之筆,繼承了魯迅“用筆作戰(zhàn)斗武器”的精神。

        (二)以文抗戰(zhàn)

        顧隨不能親自上戰(zhàn)場,但是他將戰(zhàn)斗精神融入創(chuàng)作與研究當中。詩詞、小說之外,他創(chuàng)作于1941年的雜劇《讒秀才》(刊于北平抗日刊物《辛巳文錄》),塑造了一個寧愿過清苦生活,也不去給縣太爺當廚子的教書先生:“我若是拿得動刀,我若是掄得動槍,到得那兩軍陣上,我也去入伍吃糧。恨老天怨彼蒼,不給我力量,只生來賦與清狂。”[3]卷一,第344頁顧隨借窮秀才之口表現了堅貞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

        還有在抗戰(zhàn)時期根據《聊齋·連瑣》改編而成的《陟山觀海游春記》雜劇,核心意蘊即是以堅貞的持守與勇敢的抗爭來創(chuàng)造民族的新生,包含著抗戰(zhàn)的歷史背景和深沉的戰(zhàn)斗精神。凄涼蕭瑟的秋天獨立荒墳中執(zhí)著相思的楊于畏、幽閉古墓中守身如玉的連瑣,象征著生活在淪陷區(qū)卻有著堅定信念的人民,他們忍受著折磨與屈辱,但堅決不改變自己的心志;光明溫暖的春天仗劍割臂、滴血入臍、起死回生的故事,象征著人民的英勇抗戰(zhàn)、流血犧牲與對勝利的期盼。獲得重生之后,夫婦二人馳馬游春、登山觀海盡顯英雄豪情,波濤洶涌、氣象壯觀的大海好像是熱烈的戰(zhàn)場:“濤亂翻,風正吼,濤翻風吼爭馳驟。素車白馬朝天闕,烈炮轟雷撼地軸?!盵3]卷一,第333頁表面上看“素車白馬”是形容白色的波浪滔天,但實際上卻暗含著為國捐軀的抗敵決心,明末清初因抗清而英勇就義的張煌言就曾經在《甲辰八月辭故里》詩中以“他日素車東漸路,怒濤豈必屬鴟夷”來形容他的抗敵之志[13]?!俺礻I”正是岳飛《滿江紅》中所說的“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代表的是失地的收復和國家的勝利?!傲遗谵Z雷撼地軸”表現的是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是作者對全民族英勇抗日的歌頌!

        顧隨還將戰(zhàn)斗精神寄托在詞學論著當中。1941年顧隨在燕大講授稼軒詞,因為日寇占領了學校,他不能再去上課,學生們就讓他把要講的內容寫下來,于是他寫成《稼軒詞說》,一部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的詞學論著。稼軒是顧隨最推崇的詞人,被稱為“詞中之龍”,也是一位志在收復失地的英雄,臨終前還大喊“殺賊! 殺賊!”顧隨經歷的山河淪陷與稼軒的時代背景十分相似,稼軒詞最能表現顧隨的亡國之恨和抗戰(zhàn)之志?!对~說》中選擇的每一首詞都有著顧隨深刻的用意和寄托。開篇第一首《賀新郎·賦琵琶》“鳳尾龍香撥,自開元霓裳曲罷,幾番風月”,借詠琵琶追憶故國繁華,飽含憂國深情、淪陷之悲?!肚邎@春·靈山齊庵賦,時筑偃湖未成》表現至老不衰的戰(zhàn)斗精神?!稘M江紅》(莫折荼)表現因與友人離別而產生的繁華消歇、時光流逝、功業(yè)不就的感嘆。《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表現懷念故土,登樓遙望的悲憤?!栋寺暩手荨ひ棺x李廣傳不能寐》表現與李廣的共鳴及建功立業(yè)收復失地的愿望,最后以《生查子》“悠悠萬世功,矻矻當年苦”為結束,表現艱苦卓絕收復失地、頑強抗戰(zhàn)期待光復的主旨。

        (三)勇敢宣揚

        顧隨還把抗戰(zhàn)的精神融入古典文學的課堂當中。他的學生們認為他的課非常精彩,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他將時代所需的戰(zhàn)斗精神與古典文學相結合,激勵青年學子們的愛國士氣和抗戰(zhàn)決心。此種用心他的學生們深有感悟,如戚國淦感受到“蘊藏在先生內心深處的故國之思”[14]45。楊敏如說:“我們老師講的是他的心,講的真難過。我們都說雙關語?!盵14]23

        因為當時的高壓環(huán)境,顧隨只能采取隱蔽的方式與青年學生們共勉,但他有時往往不顧自己的安危,直接大膽地在課堂上宣揚抗戰(zhàn)思想。如他講晚唐韓偓的詩《別緒》“此生終獨宿,到死誓相尋”時說:“人是血肉之軀,所以人該為自己造一境界,為將來而努力是很有興味的一件事。如抗日戰(zhàn)爭,即使我本是賴漢,也要把你強國熬趴下,這也是對未來的追求。”[3]卷五,第417頁講歐陽修詞《玉樓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東風容易別”時,他說:“人生不過百年,因此而不努力,是純粹悲觀。不用說人生短短幾十年,即使還剩一天,一時,一分鐘,只要我有一口氣在,我就要活個樣給你看看,決不投降,決不氣餒?!盵3]卷六,第50頁在講辛棄疾《滿江紅》(家住江南)一首詞時,他在課堂上忍不住說:“你不把別人打出去,你就活不了?!盵3]卷六,第84頁他通過詩詞表現的抗戰(zhàn)精神給學生們極大的鼓舞,他的學生高景成曾說:“時值抗日,師愛國思想濃厚,講稼軒詞《破陣子》,大有氣吞日寇、還我山河之勢?!盵14]35

        文化是國家的命脈,民族的精神支柱,青年成長必不可少的食糧。顧隨留在淪陷的北平,自覺地肩負起了精神傳承的重任。處于迷茫中的青年十分迫切地需要這樣一位老師,周汝昌、葉嘉瑩、楊敏如等正是在此階段受業(yè)于其門下。顧隨引導他們看到了光明,如葉嘉瑩所說:“自上過先生之課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內的飛蠅,驀見門窗之開啟,始脫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萬物之形態(tài)。”[8]1681997年,自加拿大歸國的葉嘉瑩在南開大學專門設立了“葉氏駝庵獎學金”,以紀念她的老師顧隨先生。

        綜上所論,顧隨不僅在思想、性情方面受魯迅戰(zhàn)斗精神的影響,以魯迅精神塑造自己的理想人格,拋棄閑愁、牢騷和膽怯,形成堅強進取、勇猛創(chuàng)新的人生觀,還進一步將戰(zhàn)斗精神融入文學創(chuàng)作、詩詞研究和課堂教學當中,與抗戰(zhàn)精神、愛國精神相結合,鼓勵青年學子努力前行、開拓創(chuàng)新。他的弟子們不僅繼承還進一步弘揚了顧隨的精神,而此種精神的源頭之一即是魯迅。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五四以來魯迅精神的一段傳遞脈絡。

        猜你喜歡
        顧隨魯迅精神
        顧隨的“三自經”
        做人與處世(2022年2期)2022-05-26 22:57:58
        顧隨的“三自經”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顧隨:一燈燃百千燈
        同舟共進(2021年2期)2021-04-20 12:08:26
        愛他莽蒼蒼青天碧海,熙攘攘赤縣神州——顧隨《游春記》雜劇主題意蘊新探
        戲曲研究(2020年2期)2020-11-16 01:21:24
        魯迅,好可愛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當代陜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魯迅《自嘲》句
        成年男女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激情艳情在线看视频|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蜜桃 |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播放| 国产山东熟女48嗷嗷叫| 亚洲va欧美va| 亚洲美女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精品人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区三区| 99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久久| 高清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中文字日产幕码三区做法| 日本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 蜜臀av无码人妻精品| 国产精品igao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91| 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19| 嗯啊好爽高潮了在线观看|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婷婷五月综合激情|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一个|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免费亚洲老熟熟女熟女熟女| 亚洲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 97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永久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一般男女|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 美女视频黄的全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色二av手机版在线| 黄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免费av片在线观看网址| 蜜桃久久精品成人无码av|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国产三级黄色的在线观看| 国产高潮迭起久久av| 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永久精品ww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