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邑贛榆,處蘇魯交界,江蘇北大門,海州灣畔,古屬瑯琊郡,自秦起設(shè)縣??字倌?,端木賜,徐君房,我和他們一起,在贛榆厚重的歷史中穿越。
己亥5月17日下午四點,日照莒縣浮來山,4000歲的銀杏樹前,圍了不少人,我卻專注于樹下那塊會盟碑。公元前715年9月26日,莒國和魯國在此會盟。對莒魯兩國而言,莒是小國,卻不弱,魯是大國,卻不強,雙方深知,兩國彼此相鄰,唯有搞好關(guān)系?!蹲髠鳌啡绱擞涊d:“隱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來?!边@一天,魯隱公和莒子友好會談,會盟成功。
7月3日上午十點,驕陽已經(jīng)有點烤人,江蘇連云港市贛榆區(qū)的夾谷山,我在齊魯會盟遺址前,聽講會盟故事。春秋晚期,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齊魯兩國在此會盟。對魯齊兩國而言,魯是小國,卻因為有孔仲尼這樣的名人而自信,齊國強大,且晉楚霸權(quán)已經(jīng)衰落,齊景公以為,這下,可以毫無顧忌地控制魯國了。《春秋》如此記載:“(魯)定公十年,夏,公會齊侯于夾谷。”這一天,魯定公和齊景公會談,在孔司空的努力下,會盟總算成功。
今年以來,我開始重讀《史記》,十二本紀(jì)和三十世家中,那些諸侯國之間,會盟就像玩家家,今年和你會,明年和他盟,結(jié)盟,翻臉,又結(jié)盟,又翻臉,再結(jié)盟。據(jù)浙江傳媒學(xué)院的任中峰博士統(tǒng)計,255年的春秋歷史中,諸侯間共有275場會盟,平均一年一場多。這些會盟中,齊魯兩國,顯然活躍,魯國參加了183次,齊國參加了116次,兩國單獨會盟達29次。春秋時空下,那些諸侯和卿大夫,趕來趕去參加各種大會,猶如現(xiàn)今各類專家趕場,甚是有趣。大國君主趾高氣昂,聲如洪鐘,氣場十足,小國君主低聲下氣,點贊附和,唯唯諾諾。不過,就在這樣的游戲中,國際社會之間的權(quán)力秩序得到了確認(rèn)和體現(xiàn),周天子領(lǐng)導(dǎo)的天下,基本名存實亡。
《春秋》和注釋《春秋》的《左傳》,皆以魯國歷史作主線,所以,我們看到歷史舞臺上的魯國,似乎是個主角,自然,會盟記載也就十分詳細(xì)了。
從中都宰,到小司空,孔子入仕后,短短兩年時間就顯示出了他強大的政治能力,兩個地方和部門都被他管理得成效卓著,魯國開始由亂到治。夾谷會盟前,孔子已經(jīng)嗅出了齊景公的不良企圖,他們想武力劫持魯定公,讓魯國徹底臣服,孔子建議魯定公:“有文事必有武備,有武備必有文事?!币簿褪钦f,我們必須做好各項充分的準(zhǔn)備,配備精兵強將,牢牢掌握主動權(quán),防止會盟出現(xiàn)變數(shù)。
顯然,主動權(quán)一開始就掌握在孔子手里,因為他是這次會盟中魯國君主的相禮。更因為,孔子所掌握的周禮知識,天下聞名,人人佩服。
會盟開始,各自奏樂,齊國先來。齊國響起的是夷狄之樂,這怎么行,你們齊國這樣的大國,難道如此不懂禮數(shù)嗎?莊嚴(yán)的場合,怎么能奏那些不上大雅之堂的夷狄之音呢?趕緊停止,撤下,聽我們魯國奏的周樂吧。齊國樂隊立即被斥退,齊景公臉上紅一陣白一陣。表演第二輪,舞蹈。齊國想扳回一局,一隊滑稽戲演員,侏儒,上場,眾人起哄,對嚴(yán)重不符合周禮的節(jié)目,孔子大怒:真是下三爛,難道你們齊國就這樣對待我們的君主嗎?齊景公的臉上掛不住了,給邊上的萊人(被齊國征服)武士使眼色,他們的原計劃是,用萊人劫持魯定公。萊人武士于是列隊上場,情況危急,孔子一邊用身體擋著魯定公,讓他退下,一邊自己迎身而上,嚴(yán)厲地警告齊景公:兩君和好,你們卻讓俘虜來搗亂,什么意思呀,這不像大國君主的風(fēng)度!剛才的一切,齊景公都看在眼里,原來的計劃,肯定不行了,立即改變,和魯國盟好吧。
齊景公依然不甘心,在盟書上寫道:齊軍出境,魯國必須派三百乘車隨從。見此,孔子要求立即加上這樣的限定句:可以,但齊國不歸還我們汶陽一帶的土地,魯國絕不干這樣的事!
齊景公無奈地?fù)]揮手:好吧,好吧,鄆城、汶陽、龜陽等地,都還給魯國。
齊魯會盟,強弱之間的游戲,只要條件基本合理,小國只有接受,接受了,就表示順服,那么,大國才會給你支持和幫助。在孔仲尼的努力下,魯國顯然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齊國不僅簽了盟約,還歸還了原來搶走的土地。
自然,孔子回國,也得到了重用,第二年,升任司寇,權(quán)力相當(dāng)于宰相,他可以全力實施他的政治理想了。
墩實的個子,70多歲的夾山鄉(xiāng)老文化站長陳肇山,站在“孔子相魯會齊侯處”碑前,給我們講這塊碑:1984年,連續(xù)數(shù)天的大雨,土質(zhì)松軟,他正在夾谷山進行著日常的考古,突然,發(fā)現(xiàn)了草叢中隱約躺著的這塊長石碑,挖掘整理,弄清爽后,碑的正文清晰,落款的小字模糊不清,但依然可以辨出是明朝萬歷年間立的碑,至于什么人立,為什么立,如何立,當(dāng)?shù)氐氖分静o記載,至少,目前沒有發(fā)現(xiàn)。
一道夾谷深裂之中,魯蘇交界處的夾谷山并不高,整個海拔只有300多米,贛榆當(dāng)時屬齊國地界。陪同人員告訴我,2500多年前,夾谷山下還是水面,會盟處在谷的中間位置,這是一個合適的高度,夾谷會盟后,谷因圣跡成佳境,石似鶯啼作好聲。夾谷因了孔仲尼在會盟上的表現(xiàn)而一舉成名,而夾谷山的裂谷中,山風(fēng)吹過石洞石隙,會發(fā)出像鶯一樣的陣陣鳴叫,更讓人迷戀。
一個鮮花盛開的季節(jié),唐代咸通進士胡曾登上了夾谷山,他吟詠道:
夾谷鶯啼三月天,野花芳草整相鮮。
來時不見侏儒死,空笑齊人失措年。
哈,他三月天來,我五月天來,依然看到道邊諸多怒放的各式野花,只是,會盟處唯有那碑挺立,邊上的圣人殿(夾谷書院),石礎(chǔ)石基上,已經(jīng)長著粗壯的樹木。我伏身探究,草叢中,一塊石基上,立著一個石制的小方形香爐臺,里面插著幾十根沒有燃盡的殘香,應(yīng)該是有人在祭祀。
栗樹林中,一陣勁風(fēng)吹過,風(fēng)中似乎夾著鶯啼的聲音,我知道,那極有可能是我的幻覺,不過,我依然相信,那是一只鶯或數(shù)只鶯,那鶯,也許就是孔圣人的使者,它正穿越2500年的時空裊裊而來。
那鶯,叫聲響亮,其實就是孔圣人的得意門生,端木賜,子貢,他要替孔老師去完成一項重要的任務(wù),不,應(yīng)該是使命。
先說子貢。
70多位高徒中,顏回、子貢、子路,孔老師最喜歡。
雖然孔老師將子貢和宰我都列入言語科,但在我眼里,子貢是全能型的,言語、品德、意志、能力皆高,他還擅長做生意,《論語》第十一章《先進》篇中,孔老師這樣評價顏回和子貢:“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鳖伝氐男摒B(yǎng)已經(jīng)差不多了,可是常常窮得一文不名;端木賜不受官府之約束,自行經(jīng)營生意,猜測漲跌常常很準(zhǔn)。哈,要是放現(xiàn)在買賣股票和基金,那不得了,子貢的錢一定不會比馬云少。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也高度評價子貢,并提出了獨特的觀點,我深以為然:子貢善經(jīng)營,在曹國和魯國的生意相當(dāng)成功,賺了很多錢,是孔子所有學(xué)生中最富的,子貢所經(jīng)過的國家,沒有哪個君主不對他行賓主之禮,孔子的名聲能夠傳揚天下,與子貢在人前人后的幫助是分不開的。
孔老師去世后,一般的學(xué)生都守喪3年,子貢卻守了6年,這50個月里,子貢放棄工作,陪伴老師,這是什么精神?在子貢眼里,孔老師的品德是萬仞高墻,他要努力學(xué)好幾輩子。
贛榆西北部塔山水庫的西端,有座小山叫子貢山,原來叫萬松山,山實在太小,海拔僅47.7米,我們的車子一加馬力,就沖到了山頂。我們看端木書臺,這里是子貢曬書的遺址。
子貢山和塔山,東西對峙,中間由一條2200米長、4.37米高的攔河大壩緊緊連接,2.82億方碧波就在大壩里面安靜地臥著。寬闊無垠,看不到邊,這是海嗎?不是,這是水庫,高峽平湖,這里的庫水,流經(jīng)贛榆的十幾個鄉(xiāng)鎮(zhèn),滋潤著沿途40多萬良田,贛榆的水稻產(chǎn)量,雄踞全國千余個產(chǎn)稻縣之首。
清代嘉慶《海州志》載:子貢山,治西三十里,相傳先賢端木氏讀書處,上有祠,祠旁有大石,曰曬書臺。山勢圓潔,二水回環(huán),諸峰拱揖,稱勝境焉。
子貢為什么會在這里曬書呢?那真是說來話長。
齊魯之間,骨頭連著筋,卻常常發(fā)生摩擦,強齊自然經(jīng)常欺侮弱魯,某一年(有說是孔子剛?cè)嗡究艿哪且荒?,?jù)整個事件發(fā)生的前后推斷,我以為應(yīng)該是在孔子辭官后周游列國期間),齊國又要侵犯魯國了,孔子派出能言善辯的子貢救魯,子貢用十年時間,成功地改變了國際局勢:存魯,亂齊,滅吳,強晉,霸越。而子貢曬書,就是他征途中間的一個小小插曲。
下面這個曬書前的長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可信度應(yīng)該不低,我簡潔敘述一下。
事件的起因,自齊國的宰相田常開始,他要奪權(quán)叛亂,卻害怕國內(nèi)的諸家勢力,就想調(diào)動他們的軍隊去攻打魯國。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對他的學(xué)生說了這種憂愁:魯國,是我們祖宗墳?zāi)顾诘牡胤?,是養(yǎng)育我們的國家,國家到了如此危險的地步,你們幾個人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子張、子石,紛紛請命,孔老師都不答應(yīng),子貢請求,孔老師立即答應(yīng)。
子貢先到齊國,游說田常,主要意思是:您打魯國,一會兒就攻下了,一點成就感也沒有,您的國君卻會更加驕傲,那些攻打的將軍也更加會受到重用,功勞沒你什么事,您在齊國的日子反而難過,不如去打強大的吳國,久攻不下,齊國的力量都被吳國拖住,您在齊國,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子貢這樣的計劃,田常還有什么理由不聽呢,田常道:你的計劃真好,但我的軍隊已經(jīng)開赴魯國了呀,現(xiàn)在從魯國撤兵轉(zhuǎn)而攻打吳國,大臣們會懷疑我的。子貢笑答:這個不難,您先按兵不動,我立即趕往吳國,讓它出兵援魯攻齊,您就可以打吳了。
子貢是這樣說服吳王的:您吳國要稱霸,一定不能讓其他強大的敵國出現(xiàn),而現(xiàn)在,強齊要攻弱魯,魯國被打下,齊國就會和吳一爭高下,如果您去援魯,就是扼制了齊。吳王顯然心動,但有顧慮:我打敗了越國,越王現(xiàn)正臥薪嘗膽呢,我擔(dān)心救魯,他會趁勢進攻,我不放心!等我滅了越國,再去幫您吧。子貢又笑:這個好辦,我去越國,請求越王隨您出兵,他就興不起風(fēng)浪了。
越王聽說子貢要來,發(fā)動全國上下清潔道路,并親自到郊外,以隆重的禮節(jié)迎接子貢。子貢開心呀,他這樣游說越王:您這些年想報仇復(fù)國,吳王擔(dān)心也正常,不過,我以為,您復(fù)國的機會來了,給您兩個小建議,一是派軍隊隨吳王出征,消除顧慮并增強他打齊國的信心,另一個是給他送寶物美女,把您國家的寶貝統(tǒng)統(tǒng)拿出來送他。無論吳王勝敗,您都有機會,他勝了,一定會再去打晉國,而我會去游說晉國,事先做好防范,這樣,他的精銳已經(jīng)消耗在齊國,他的主力也會被牽制在晉國,那個時候,您就直接去打吳國,一定能滅掉他。越王太高興了,送給子貢一百鎰黃金,一把劍,兩支好矛,子貢都沒有接受,直接回了吳國。吳王也大喜,調(diào)動九個郡的兵力去打齊國,越國三千士兵隨行。
子貢再跑到晉國,將整個計劃告訴了晉君,請晉君做好全面防范。
子貢這一次出使的最后結(jié)果,似乎是個奇跡:保存了魯國,擾亂了齊國,滅掉了吳國,晉國強盛,越國稱霸。這恐怕是春秋時代最著名的一場出使了,沒有誰能比得上子貢的口才和智慧。
回到子貢曬書場景。
子貢完成使命,歸魯途中,經(jīng)過萬松山,總之,是山的風(fēng)景迷住了子貢,他心情大好,在美景中流連徘徊。海邊的天氣,說變就變,突然間的一場大雨,澆得子貢渾身透濕,連包里的書也都淋著水。一會兒,雨過天晴,陽光又暖暖地照射下來,子貢在一塊平坦如砥的巨石上歇著,曬曬衣物,再將包里的書拿出來,竹簡在石頭上細(xì)細(xì)攤開,淌完水滴的竹簡還是潮濕的,那穿竹簡的細(xì)麻繩,最怕水,一濕就容易爛,這可是他的寶貝書呀,孔老師送他的特別禮物,必須保存好。
傳說總是神奇的,子貢將竹簡攤開在石面上,轉(zhuǎn)眼間即已干透,竹簡上的字,經(jīng)過大雨的洗禮,更加醒目。于是,萬松山就變成了子貢山,曬書石稱為端木書臺。盡管沒有具體的年份記載,但將子貢從《史記》中請出來,他就變得活靈活現(xiàn)了。
子貢出使途中,一定還會有其他動聽的細(xì)節(jié),但在贛榆萬松山曬書,最為傳神,誰的智慧都不會憑空天生,一定是長久閱讀和經(jīng)驗打通的活學(xué)結(jié)果。
賜,你回來了?孔老師看著風(fēng)塵仆仆歸來的子貢,捋一捋胡須,朗聲地笑了。
秦王嬴政讓極其動亂的戰(zhàn)國時代終于結(jié)束,秦國變秦朝,既是秦國七百多年艱苦立國的結(jié)果,但也顯現(xiàn)了嬴政卓越的政治能力。始皇這個稱號,氣勢,謀略,全在里面了??纯?,他怎么說的:從現(xiàn)在開始,廢除追加謚號的做法,我是始皇帝,后世用數(shù)字計算,二世、三世一直到萬世,永遠(yuǎn)傳承下去!
這樣的皇帝,自然要干大事。書同文,量同衡,車同軌,什么都要統(tǒng)一起來。
而且,從統(tǒng)一全國的第二年開始,他就頻繁出巡,目的很清楚,“示疆威,服海內(nèi)”,他的足跡“東窮燕齊,南及吳楚”。
贛榆,秦時屬瑯琊郡,秦始皇曾兩次巡視。
7月3日下午,海州灣,微風(fēng)起波,我們坐上快艇,向大海中的秦山島駛?cè)ァG厣綅u,原名琴山,因島如瑤琴孤懸海中而得名,這把瑤琴,離岸直線距離約8000米,島的面積0.2平方千米,最高峰只有55.9米。酈道元《水經(jīng)注》載:“贛榆北、東側(cè)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一百五十步?!币簿褪钦f,自秦始皇來過琴山島后,島就變成了秦山島,嘉慶《贛榆縣志》也載:秦始皇登此島求仙,勒山而過,石至今猶存。
島不大,南北相距1000米,我上島尋碑。
酈道元說的這秦碑,也叫李斯碑,上有一行十三字,字大如斗,世稱斗籀,“秦碑斗籀”是贛榆八景之一。繞島一周,遍尋不著,陪同人員告訴我,您只能在詩文里尋找了。嗯,看贛榆知縣俞廷瑞游秦山島后一首題詩的前四句:
三神不可即,猶見始皇碑。島跡留貞珉,蝌文映水眉。
俞知縣是康熙九年(1670)上的島,從詩句看,他顯然看到過秦碑。但出生在贛榆倪林村的倪長犀,他是康熙十二年進士,也是外放的知縣,倪和俞應(yīng)該是同時代的人,倪的登臨詩中卻有“相傳十三字,壁立海天涯”的句子,我不知道倪有沒有看到碑,但李斯寫的十三字顯然沒看到,否則干嘛用“相傳”呢?我查了《史記》秦始皇本紀(jì)、李斯列傳,均未發(fā)現(xiàn)李斯在秦山寫字的內(nèi)容。不過,碑肯定有,秦始皇喜歡到處立碑,碑上的字估計也在,只是,不知道流落在何處,有人說,幾百年前就被人偷運出島了?;蛟S,秦碑就靜靜地躺在秦山島周圍的某一處海底,淤泥、海水、游魚相伴,秦碑在海流中逐漸老去。
在秦山島頂?shù)纳綅徤希铱吹搅诵旄?。他面朝東方佇立,雙手背后交叉,雙眼凝視前方,思考中帶著明顯的焦慮,這茫茫大海深處,到底有沒有神仙?為什么尋了兩次均不見蹤影呢?這如何向始皇交代?
《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中,對這場曠日持久的尋仙活動,有比較詳細(xì)的記載。他想萬萬世,吃仙藥成仙,自然是一種最好的辦法。
齊人徐福上書報告,海中有三座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
秦始皇毫不猶豫立即批準(zhǔn):遣徐市發(fā)童男女?dāng)?shù)千人,入海求仙人。
一般的人,應(yīng)該預(yù)想得到結(jié)果,花了大量的錢,帶了大量的人,九年過去了,始終沒有找到仙藥,徐福心里的焦急程度可想而知,這個時候,他也沒有辦法,只有繼續(xù)哄秦始皇:蓬萊的仙藥,其實是采得到的,只是,那島邊上有大鮫魚守衛(wèi)著,希望皇上派出特等射擊手,用最強勁的弓弩,用最堅利的箭,射死大魚,仙藥就可以弄到了。
一個執(zhí)迷成仙的人,是聽不進別人勸的,一般的人也不敢勸,誰勸誰倒霉。不要怪嬴政,即便比他小100多歲的劉徹和小他850多歲的李世民,他們總算是清醒的人吧,一樣迷仙,搭仙臺,尋仙人,制仙藥,要不是李世民吃了那仙丹,也不會死得那么快。
徐福第二次出海尋仙,顯然是作好準(zhǔn)備,一去不回的,他帶著三千童男童女,五谷百工,泛海揚長東渡而去,先后到過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最終落腳日本。
7月4日上午,烈日蓋頭,我走進了贛榆區(qū)金山鄉(xiāng)的徐福村。
徐福,又名徐市(fu),字君房,齊地瑯琊人,戰(zhàn)國末期的公元前255年出生,著名方士。公元前219年、210年,徐奉秦皇之命,兩次攜童男女出海尋仙而一舉成名。
徐福故居,徐福廟,徐福廣場,徐福祠,我一一走過。這些仿古建筑,到處都彌漫著徐方士的氣息。祠前廣場,趙樸初先生題寫的“徐福村”碑醒目佇立。徐福祠西,一塊菜地上,豎著“徐福種藥地遺址”方條石碑。在徐福茶廠,我們靜下心來喝徐福茶,嫩綠舒展,清香鉆進鼻腔,夏日里的一杯綠,瞬間沁入心底。
徐福東渡,人們可以展開無限的遐想。僅是那三千童男女,就留下多少有趣的話題。他經(jīng)過的地方,也留下了無數(shù)的傳說。山東龍口,那里有徐福鎮(zhèn),也稱徐福故里,不過我沒到過;浙江岱山島,我去過多次,摩星山西側(cè)有徐福公祠,傳說岱山島是徐福東渡的過境地、候風(fēng)潮站,一徐姓朋友,說是徐福的后人,言之鑿鑿。
但贛榆的徐福村,顯然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rèn)可。
1988年10月16日,日本佐賀市議長木下棋一郎,率40多人的代表團拜訪徐福村。1990年5月1日,日本新宮市長田阪匡玄出席了徐福祠的揭幕典禮。佐賀市有徐福登陸處遺址,新宮市有徐福公園,園內(nèi)有徐福墓,日本歌山縣,有徐福碑、徐福丘等。
據(jù)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徐福率眾在日本的熊野、九州等地登陸后,以和平的方式,融入了日本土著民族,在那里拓土開地,繁衍生息,并利用帶去的五谷和百工,向日本民眾廣泛傳播先進的農(nóng)業(yè)和醫(yī)藥技術(shù)。徐福在日本民間享有崇高的威望,被尊稱為“農(nóng)耕之神”“醫(yī)藥之神”“蠶桑之神”“航海之神”,這些稱號可以看出,徐福在日本完成了他另一種漂亮的使命。有人說,徐福是中國第一位華僑,第一位航海家,我覺得甚為恰當(dāng)。
徐福尋仙久久不歸,秦始皇顯然不甘心,他在苦苦等待,秦山島上,盛開的五彩花樹,也撩不起他的興趣,他喜歡看海市蜃樓,那些忽隱忽現(xiàn)的樓臺亭閣,虛無飄渺的神仙居所是他的向往,徐福的船隊更讓他望眼欲穿。然而,終究等不來早已東去的徐福,身死沙丘了。
不過,從國際交流和文化發(fā)展的角度看,秦始皇派徐福尋仙,歪打正著,成就了一樁文化盛事。
國家與國家,諸侯與名士,皇帝和方士,方士與大海,權(quán)力與計謀,長生與仙藥,一切早已煙消。然而,2500年的時光,長長的故事,依然如夾谷山的出谷黃鶯一樣繞梁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