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剛
(重慶市永川景圣中學校)
學校作為一種對知識進行傳承、整理、交流與創(chuàng)新的文化機構,要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反映了學校在其辦學歷程中所擁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及逐步形成的傳統(tǒng)、優(yōu)勢和特色。校園文化是維系學校運轉的內驅力,能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奠定學校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思想、理論和文化基礎,推動學校不斷向前發(fā)展。校園文化構成學校辦學競爭力。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并涵蓋學校全體師生員工,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huán)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校園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它主要包括:以學生為代表的文化觀念以及有所規(guī)范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征、行為特征和方式;學生課余生活中一切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如詩社、書社、文學社等社團活動。其中,最能體現校園文化本質內容的是校園風氣或校園精神。
競爭力,原本是企業(yè)管理中的一個概念,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其可以描述為:能為企業(yè)帶來競爭優(yōu)勢,不易被復制,支撐企業(yè)現在和未來生存與發(fā)展的能力資源。簡言之,它是指一個企業(yè)不同于于其他企業(yè)的做生意的方法。所謂辦學競爭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它是指在學校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獨有的、蘊涵學校內質的,能給學校帶來價值的,支持學校過去、今后和未來的辦學優(yōu)勢,使學校長時間內在競爭環(huán)境中取得主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它具有價值性、獨特性、延展性、難以模仿性和階段性等特征。
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文化凝聚力仍然是企業(yè)文化核心的基本要素之一。作為學校,其文化因素的作用更為突出。在學校發(fā)展過程中長期培育和積淀形成的校園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及鮮明的特色。它深深融合在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思路、辦學傳統(tǒng)中,并為全體師生共同擁有,難以被其他學校所模仿,所以被大家認為是學校的辦學競爭力。
要使學校在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就需要從精神、制度、環(huán)境等層面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提升學校的辦學競爭力。
校園環(huán)境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蘊含著育人功能的。因此,學校的建設,除了專業(yè)人員的設計外,應該有學校一線管理者的建議。而且,學校的建設應立足于整體規(guī)劃,力爭投入一所,完善一所,如果不能一次完成,在分步實施中必須遵循整體規(guī)劃的原則。這是學校物質文化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其一經形成,就不是學校管理者能改變的因素。學校的綠化也是一個重要的部分。根據“五化三園”的要求,我們的學校應當建設得像花園。天下花園各不同。學校的綠化在實施時,應該融入學校個性化的一些東西——主要是體現在因地制宜上。比如,綠化帶的分布、花草的選擇、造型的設計等。學??梢赃\作的空間還有:辦公室、教室、功能教室、宣傳廚窗等。這些地方的設計應當極力體現學校的辦學特點,可以借鑒別人,但不能搞復制與移植。否則就會失去個性,沒有特色。
精神文化應該是學校文化建設中的核心。如何打造精神文化?這是學校校長的工作。我們可以在物質上是貧乏的,但在精神上必須是殷實富庶的。
1.旗幟鮮明的地提出辦學的目標和理念,形成一套系統(tǒng)的特色鮮明的辦學理論
實踐是需要理論指導的。特別是最初的實踐活動,如果離開了正確的理論指導,就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水滸傳》中,宋江打出了“替天行道”的大旗,才使天下豪杰聞風而至。所以不難看出,正確的理論不僅可以指導實踐,還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學校有了完整的、得到教師認同的一套辦學理論,就能使全體教職員工具有共同的奮斗目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組織文化。
2.強化“校訓”和“三風”的教育,使其成為學校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
學校的“校訓”和“三風”是一所學校辦學的靈魂。校訓,是學校歷史和文化的積淀,是學校精神的象征,是學校教育理念的集中體現,是學校的行動綱領與指針,更是全校師生員工共同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叭L”,是一所學校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師生的品德、治學、立身處世等風尚的反映,是一所學校所特有的居主導地位的行為習慣和群體風范。它體現為一種獨特的心理氛圍,穩(wěn)定而具有導向性,具有教化、熏陶、規(guī)誡等教育功能。學??衫冒鄷⒓瘯?、升旗、問卷、測試、活動等形式強化師生對“校訓”“三風”的理解。一所學校如果能將本校的“校訓”和“三風”融入到師生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對于學校內聚合力、外塑形象、永葆活力與朝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激勵師生員工奮發(fā)向上,開拓創(chuàng)新,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增強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3.弘揚學校優(yōu)秀的辦學傳統(tǒng),促進“文化慣性”的形成
每一所學校在辦學的歷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傳統(tǒng)。學校管理者要善于在其中尋找有利因素,用榜樣的力量激勵人;用道德的力量感召人;用鮮活的事例鼓舞人。學校應該有自己的建校紀念日,并且利用這個日子開展紀念活動,以此延續(xù)傳統(tǒng),實現學校文化的薪火相傳,從而產生文化的慣性現象。
4.認真組織學校的典禮和節(jié)慶活動,形成重要的文化載體
學校文化是在實踐中產生,同時也是在實踐中得以體現的。學校可以利用“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散學典禮”“成人典禮”“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校慶日”“讀書日”,以及其他的一些重要節(jié)日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師生喜聞樂見的一些慶典活動,讓校園文化找到綻放的時空,同時也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學校特有的文化載體。這樣,學校文化既有鮮明的形式,又有獨特的內容。
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是人們對制度重要性的一種認識。但如何制訂并實施制度?這里面就有一些考究。學校在制度的制訂上,一是要體現民主。因為一個學校的制度是對學校所有成員都具有共同約束作用的,需要得到多數人的認同;二是要體現普遍性。學校的制度一定要針對普遍現象制訂,而不能針對個別制訂,否則就會損害多數教師的利益;三是要與時俱進。我們開展管理工作時,時間、環(huán)境、對象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因此作為管理依據的制度也要相應調整,否則就會出現漏洞或賞罰失度的問題。另外,學校在制度的實施上要堅決體現執(zhí)行力。只要有違反制度的行為發(fā)生,就要做到始終如一,不能因為對象特殊或有外力干擾而改變執(zhí)行的尺度。如此就能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反之則會讓制度猶如一紙空文,形同虛設。高明的管理者也應做到:管的目的是為了少管,要讓學校的的教職工自覺遵守,減少兌現處罰的機會,就要在源頭上多做預防。管理者要多關注教職工的思想動態(tài),抑制不良傾向的抬頭。這樣既維護了制度的權威,又體現了人性化的關懷。久而久之,學校的良性制度文化就會形成。
文化建設的成果最終要通過行動來檢驗。因此,師生的行為是校園文化最好的展示。
1.教師的表率是關鍵。所謂言傳不如身教。教師的示范作用是一種很重要的教育資源,也是一種效果明顯、能起立竿見影作用的教育形式。諸如教師的精神風貌、敬業(yè)精神、辦公室文化等,都能折射出一所學校文化的影子。
2、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學校文化追求的終極目標。教育作為一種公益性事業(yè),提供的服務就是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要求,把廣大家長送來的孩子培養(yǎng)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學生受教育的程度,除了文憑這個標志外,養(yǎng)成習慣的好壞也是一個重要的標志。因此,學校特別是中小學要把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抓好抓實。這體現的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種大智慧、大格局、大戰(zhàn)略。
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絕非一日之功,必須貫穿于學生在校學習的整個期間。比如,良好的學習習慣、衛(wèi)生習慣、安全意識、節(jié)約意識、文明禮貌、禮儀風范等。這些教育,一旦得到學生的接納,將伴隨學生一生,能并讓其終身受益。無數事例表明:優(yōu)秀接班人和建設者都集中眾多良好的行為習慣。
概而言之,學校要想在新時代取得新的發(fā)展,只有培育和創(chuàng)新富有個性的校園文化,提高自己的辦學競爭力,才能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fā)展,才能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有更大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