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圖書館有保存社會記憶、傳播人類知識的兩大基本功能。古代圖書館偏重承擔保存社會記憶的方面。從近代法國巴黎大學索邦圖書館開始,圖書館在大學普遍設立并成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yè)革命后,英國為提高工人階級的知識素養(yǎng)而依法在各地創(chuàng)辦公共圖書館。至此,圖書館傳播人類知識的功能得到彰顯。特別是社會教育職能的加強并得到認可,促使各國開始大量創(chuàng)建圖書館。眾多國家除了皇家(宮廷)圖書館之外,發(fā)展出來學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研究機構圖書館、私立圖書館等不同的類列,圖書館儼然成為一種現(xiàn)代文明的社會事業(yè),圖書館員也成為了一種被人認可的社會職業(yè)。所以,圖書館承擔了社會教育職能后才得以快速發(fā)展,變成一種近現(xiàn)代的社會事業(yè)——圖書館事業(yè)。
1949年5月16日,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通過的第一版《公共圖書館宣言》,將公共圖書館定位為“民主的教育機構”、“重要的社區(qū)力量”和“人民的大學”。1975年,國際圖書館協(xié)會與機構聯(lián)合會將公共圖書館的社會職能概括為:保存人類文化遺產(chǎn)、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學信息、開發(fā)智力資源。這都是對公共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的高度肯定。社會教育職能也成為了國際圖書館界的基本共識。
談及教育,人們通常按形態(tài)把教育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社會教育的載體不是家庭、學校,而是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展覽館、科技館、美術館、紀念館等。其中,圖書館教育是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教育相對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有著全面性、自主性、多樣性、持久性的特點。讀者就是受教育者,讀者在接受圖書館教育時,家長、教師等此類教育者是“缺席”的,完全要靠讀者自身發(fā)揮主動性去知識海洋遨游,加之圖書館的免費開放、有教無類、不限年齡,所以過去人們稱圖書館教育是自動的教育、自修的教育、窮人的教育、全面的教育、終身的教育。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受教育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在圖書館教育中,讀者是主動地獲取知識。主動獲取知識與被動接受知識相比較,具有能夠認識自我并激發(fā)進取心,培育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磨礪思維與判斷從而形成創(chuàng)造力等多種優(yōu)勢。這也正是圖書館藏書這個“死老師”勝過“活老師”的神奇地方。
由于圖書館擔負著重要的社會教育職能,所以晚清、民國時期,公共圖書館的行政主管部門是教育部(清政府稱學部)?,F(xiàn)在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公共圖書館還歸教育部門主管。大陸地區(qū)的公共圖書館現(xiàn)歸文化和旅游部主管。我們的公共圖書館,左膀肩負文化使命,右膀肩負教育使命。但近幾十年來,公共圖書館的文化使命強調得多,教育使命強調得少。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里,“文化”一詞出現(xiàn)23處,“教育”一詞僅出現(xiàn)2次。所以,該法更多的是從文化角度來看待公共圖書館,較少從教育角度來看待公共圖書館。
我們經(jīng)歷了一個科技快速迭代、經(jīng)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圖書館保存社會記憶、傳播人類知識的兩大基本功能已經(jīng)衍生出社會教育、文化融合、信息開發(fā)、休閑娛樂、社區(qū)交流等多種職能。僅在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的發(fā)揮上,許多圖書館已經(jīng)做出了可欽可佩的探索:不僅有顯性知識(文獻)服務,還開發(fā)出隱性知識(技能)服務(如開設各種知識體驗工作坊等);不僅打造良好閱讀氛圍提高實體學習空間的舒適度,還提供線上各種數(shù)字資源的檢索及知識發(fā)現(xiàn);不僅繼續(xù)保持傳統(tǒng)的書刊借閱、參考咨詢,還為讀者帶來專題講座、展覽、讀書會之類社群交往活動等。圖書館的教育職能開拓出了前所未有的寬度和深度,讀者的獲得感更加真切良好。我相信,只要我們不忘自身主體地位和基本功能,運用好“圖書館+”思維,將圖書館社會教育職能與其他社會職能交叉融匯,未來的圖書館服務就會展現(xiàn)出更新的活力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