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曄
(重慶市外國語學校森林小學 重慶 400050)
進行科學教學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途徑,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興趣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科學生活意識,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依據課程標準,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小學科學課程存在有三個方面的重要學習意義: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證意識,學會用事實說話,用事實表達自己的學習效果;二是使學生的思考符合邏輯性與可創(chuàng)新性,科學是一種規(guī)律,是一個認識客觀事物本質的過程,科學課程的學習就是學會科學的認識;三是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加強對學生探索性學習方式的培養(yǎng)。事實表明:小學科學課程作為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和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對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是基于科學問題的學習,以問題為課程內容的載體,是讓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中學習。小學生科學課程的學習,一是受學生前科學概念的基礎影響:小學生的科學前概念具有形象性、廣泛性、自發(fā)性、頑固性、差異性、隱蔽性等特點,總體上,科學課程的內容必須建立在科學前概念的基礎上;二是學習的重點在于問題性學習,問題可以是生活問題,也可以知識結構的問題,更可以是關于學生自我意識的問題;三是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核心是探究性的活動,探究性活動是一種研究性的學習活動:提出問題(學習者能圍繞科學性問題展開探究活動)、收集數據(學習者獲取一定的證據)、形成解釋(學習者能根據實證形成對問題的解釋)、評價結果(學習者能對自己的解釋進行評價)、檢驗結果(學習者交流和驗證他們提出的解釋)。學生的科學學習,根本在于把自己轉變?yōu)榘l(fā)現者、研究者、探尋者,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小學科學的學習,需要努力營造愉悅、民主、和諧、幽默的情感氛圍,通過調動學習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實踐上多是通過多媒體技術、教具、環(huán)境布置、座位組合等手段,營造有利于學習、探究和表現的良好學習氛圍。
STEM是美國為了在21世紀全球化競爭中保持全球競爭力和創(chuàng)新力提出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科集成戰(zhàn)略,它包含了科學素養(yǎng)、技術素養(yǎng)、工程素養(yǎng)、數學素養(yǎng)等內容,它不是四者的簡單結合,而是把學習到的零碎知識與機械過程轉變成一個探究世界相互聯(lián)系的不同側面的過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科學素養(yǎng)形成的動力源泉??茖W課程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它必須將科學興趣的激發(fā)作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從而將這種好奇心轉化為興趣,使之真正發(fā)揮促進科學學習的作用。
觀察是發(fā)現事物本質、解決問題的基本手段,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說:“我唯一的功勞是沒有忽視觀察?!睂W生帶著濃厚的興趣觀察周圍的事物,不僅能看清事物的各部分是怎樣的,而且能從事物眾多的屬性中找出本質的東西,保持觀察的全面性、精確性和敏銳性。如學習“常見的植物”內容時,可通過看、聞、摸、聽等多種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體驗課程內容,可用測量的方式知道植物的粗、細、高、矮等有關信息,可用文字、圖畫、采集標本等方法記錄收集到的信息;可用形象的語言和動作向大家描述植物等。通過這些活動不僅能讓自己對觀察的植物有直接的認識,對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可以培養(yǎng)自身的觀察能力,科學素養(yǎng)也可在這樣的活動中逐漸形成。
課程標準提出,科學教育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茖W課脫胎于自然課,又有所發(fā)展,是站在自然(常識)的肩膀上發(fā)展起來的。科學既要體現科學的本質,又要體現科學是一種文化現象的特點,課程標準中用的“科學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的學習核心素養(yǎng),在于科學思維、科學語言能力,科學態(tài)度??茖W課程的學習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詞匯,可以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準確和精煉,可以提高他們表達和辯論的能力,可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fā)現。”猜想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活動。一方面,正確的猜想對學生是一種激勵,一種成就感,會激勵學生在以后的學習活動中更加大膽地猜想、實踐;另一方面,學習猜想不夠正確或不夠全面時,可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從中有所感悟,去不斷實踐和探究,同時讓自己把猜想落實到實踐,實踐是檢驗一切的真理。
科學課程的探究性學習有五個重要特征:活動性、發(fā)展性、研究性、創(chuàng)造性、協(xié)作性。完整的科學課“探究式”學習基本方法是:“查、議、問、釋、拓”。查是查閱資料——讓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到圖書館、上網查閱資料或調查;請教老師、家長;觀察生活中有關知識與所學理論知識相結合。問是提出問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課堂是學習的主要途徑,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將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利用5-7分鐘的時間提出來,為分組合作討論提供豐富的資料。議是分組討論——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做學習的主人,將提出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答案,在此過程中,對每個學生都報有希望,都給予發(fā)揮才能的機會。釋是釋疑解惑——學生將存在的疑難問題都提出來,然后師生共同討論、分析,最后教師點撥,以便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善于思考、積極參與。拓是拓展鞏固,學生運用合作式、討論式、探索式等學習方法,開展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勤奮地思考,在自己所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科學只適合的學習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