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民國時期“科學中國化”思潮及其影響

        2020-01-07 08:43:38張林張晶雯
        天中學刊 2020年5期
        關(guān)鍵詞:科學化中國化教科書

        張林,張晶雯

        民國時期“科學中國化”思潮及其影響

        張林,張晶雯

        (信陽師范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1926年,在“文化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周建人提出了“科學中國化”概念,并予以詳細闡述。20世紀30年代,隨著“科學化運動”的開展,“科學中國化”思想開始受到學界廣泛關(guān)注,并逐漸形成一種文化思潮?!翱茖W中國化”并不是追求普適性的科學理論和方法的“中國化”,而是以中國實際國情為基礎(chǔ),提倡近代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主張有選擇地引進西方科學,呼吁加強對本土資源的科學研究,倡導科技名詞術(shù)語的規(guī)范化翻譯等?!翱茖W中國化”思潮不僅推動了“科學化運動”向更深層次發(fā)展,而且對民國中后期大學教科書“中國化”運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周建人;科學中國化;科學化運動;科學精神;名詞術(shù)語

        五四運動之后,隨著民族意識的逐漸覺醒,知識分子開始重新審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提出了許多“中國化”的主張,如新教育中國化、基督教中國化、教科書中國化等。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學者又開始提倡“科學中國化”,在科學界和教育界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事實上,“科學中國化”并非追求科學理論、科學方法的“中國化”,而是倡導以中國社會現(xiàn)實為基礎(chǔ),辯證地對待西方科學的引進和吸收。目前學界對“科學中國化”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個別人物如任鴻雋、周建人、虞和欽等的貢獻上[1–3],缺乏對這一思潮的全面分析和解讀。本文謹以史料為基礎(chǔ),結(jié)合近代文化思潮的轉(zhuǎn)型,從“科學中國化”的產(chǎn)生過程、思想內(nèi)涵以及歷史影響三個方面探討這一思潮在中國近代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

        一、“科學中國化”的提出及發(fā)展

        1926年,周建人在《自然界》雜志上首次提出“科學中國化”概念,并予以詳細闡釋[2]。20世紀30年代,隨著“科學化運動”的開展,“科學中國化”問題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guān)注,相關(guān)文章紛紛見諸報端,“科學中國化”逐漸成為一股思潮。

        (一)“科學中國化”的提出

        “科學中國化”的源頭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末時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說,即以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wù)派主張在保留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上引進西方科學技術(shù)和知識。但是,所謂“中體西用”追求的“只是西洋的科學技藝之迻譯,和利用之于軍事技術(shù)乃至少數(shù)官僚資本等等之上,與整個國民經(jīng)濟、社會生活,不發(fā)生重大影響。換言之,即斯時的中國,因絕非發(fā)展科學的搖籃,而科學之中國化,亦成為不可能之事”[4]。

        民國時期,知識分子對待西方科學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巨大轉(zhuǎn)變,全盤西化的呼聲越來越高。至新文化運動時期,以陳獨秀、胡適為代表的激進派開始猛烈抨擊本土文化,甚至提出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理應(yīng)“壽終正寢”,只有徹底革除本土文化,才能使中國實現(xiàn)“近世文明”[5]。1920年前后,以杜亞泉、辜鴻銘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義”者以《東方雜志》《學衡》為主要陣地,對“全盤西化”展開了批判和反擊。他們認為“一國有一國之特性,則一國亦自有一國之文明。取他人所長,以補吾之所短,可也;乞他人所余,而棄吾之所有,不可也”,而所謂的“西化”不過是“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類由摹仿襲取而來,非己身所產(chǎn)出,而又無推測抉擇之力,貫通融會之方,調(diào)劑之以求其體合。假鄰人之冠服,不審其修短廣狹,貿(mào)然披之于吾身。故貌合神離、削足適履之誚,常所不免”[6]。

        陳獨秀與杜亞泉的“中西文化之爭”,在近代思想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也為“科學中國化”的提出做了輿論鋪墊[2]。1925年,丁緒賢在《科學書籍有“中國化”的必要》一文中,指出“科學這樣東西,在西洋無論是如何活潑的或津津有味的,到了中國就變成死性的或麻木不仁的”[7],首倡“科學書籍”的“中國化”。1926年,周建人在《自然界》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科學中國化”的概念,并予以詳細闡釋,“西洋科學的輸入中國,大約有三百多年了……到了最近三十年中,國內(nèi)的智識階級,幾乎沒有一個不承認科學的價值……不過從別方面看來,總覺得這種科學,仍然是西洋的,不是我們中國的……我們也知道‘科學是世界的’;西洋的科學,就是中國的科學,本來沒有什么國界的區(qū)別。不過我們國民,若對于科學一點沒有貢獻,又不能把科學來應(yīng)用于日常生活上;大多數(shù)的國民,還是沉溺在非科學的迷夢中,沒有一點科學知識;請問這科學和我們國民有什沒相干?科學既然和我們國民沒有什沒相干,那末這個世界的科學,當然只可以認作西洋的科學,不是中國的科學。我們?nèi)粢盐餮蟮目茖W變成中國的科學;在這工作中最重要的條件:第一,科學上的理論和事實,須用本國的文字語言為適切的說明;第二,科學上的理論和事實須用我國民所習見的現(xiàn)象和固有的經(jīng)驗來說明他。第三,還須回轉(zhuǎn)來用科學的理論和事實,來說明我國民所習見的現(xiàn)象和固有的經(jīng)驗。這種工作,我們替他立一個名稱,謂之‘科學的中國化’”[8]。

        (二)“科學中國化”的發(fā)展

        “科學中國化”提出之后,由于其內(nèi)涵相對單一,且“西化”依然是大勢所趨,因此并未引起學界的太多關(guān)注。直到20世紀30年代,在席卷全國的“科學化運動”如火如荼開展之后,“科學中國化”問題才受到知識分子的重視。

        “科學化運動”始于20世紀30年代初。其時,“九·一八”事變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機,“科學救國”思想迅速升溫,“以吳承洛、顧毓琇、胡淵博等為首的一批科技界、文化界人士提出用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知識改造中華民族,推行科學化運動,目標是實現(xiàn)社會科學化、科學社會化”[9]。為更好地開展科學化運動,1932年11月,陳立夫、陳果夫等政府要員與吳承洛、張其昀、張鈺哲等科學界名人在南京一同發(fā)起成立“中國科學化運動協(xié)會”,以“研究及介紹世界科學之應(yīng)用,并根據(jù)科學原理闡揚中國固有文化,以致力于中國社會之科學化”[10]。不久,北京、上海、天津、長沙等地相繼成立了分會,“科學化運動”在全國范圍內(nèi)迅速展開。

        1935年1月10日,王新命、何炳松、薩孟武等人聯(lián)名發(fā)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shè)宣言》,指出“若要使中國在文化領(lǐng)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文化都具有中國的特征,必須從事于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shè)……我們在文化建設(shè)上,必須用批評的態(tài)度、科學的方法,檢閱過去的中國,把握現(xiàn)在的中國,建設(shè)將來的中國……贊美或詛咒古代中國的制度思想是無用的,必須把過去的一切加以檢討,存其所當存,去其所當去。吸取歐美文化是必須且應(yīng)該的,但要有選擇的吸取,吸取的標準當決定于現(xiàn)代中國的建設(shè)……中國既要有自我認識,又要有世界的眼光,既要有不閉關(guān)自守的態(tài)度,又要有不盲目模仿的決心……我們的文化建設(shè)就應(yīng)該不守舊、不盲從,根據(jù)中國本位,采取批評態(tài)度,應(yīng)用科學方法來探討過去,把握現(xiàn)在,創(chuàng)造未來……”[11]這一宣言在各大報紙刊出后,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極大反響,大大推動了“中國科學化運動”的發(fā)展[12]。

        “科學化運動”對“科學中國化”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時人評論說:“沒有‘中國科學化’不能進行‘科學中國化’;并且‘科學中國化’系‘中國科學化’之手段?!盵13]事實上,只有通過大范圍推進科學化的實踐,學者們才能意識到西方科學體系不完全適用于中國,才能深入思考“科學中國化”問題。因此,在“科學化運動”深入展開后,包括物理學家查謙在內(nèi)的一大批學者紛紛發(fā)表文章,賦予“科學中國化”更加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并探討“科學中國化”的具體實施途徑,“科學中國化”遂在學界漸成一股思潮。

        二、“科學中國化”的思想內(nèi)涵

        “科學中國化”思潮形成于民族危亡之際,其內(nèi)涵非常豐富。王細榮指出“科學中國化”包括純粹知識引進的科學傳播和從主觀上真正“把西洋的科學變?yōu)橹袊目茖W”的西方科學傳統(tǒng)移植[3]。事實上,“科學中國化”的思想內(nèi)涵遠不止于此,它還包括科學精神的提倡、選擇性引進西方科學、強調(diào)對本土資源的科學研究以及科技術(shù)語的“中國化”等諸多方面。

        (一)提倡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

        科學精神是推動近代科學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最根本動力,“是對于一切事物要實實在在去探尋它的究竟的精神,這精神不但在研究自然界時是必須的,在處理事務(wù)時也是必須的”[14]。在數(shù)十年引進西方科學的過程中,學者們意識到科學精神對于中國科學發(fā)展的重要性,因此指出“科學中國化”的內(nèi)涵之一就是提倡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

        1934年,查謙在《科學中國化的問題》一文中指出中國在數(shù)十年學習西方科學的過程中存在著“照搬陳法、只學皮毛”的問題:“姑無論我們不能將西洋科學全部搬來,即使全部搬來了,仍然是西洋的科學,與我們的社會生不起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數(shù)十年來,提倡科學的呼聲雖高,而實效卻未大見。我們想要科學在中國發(fā)揮他的威力,必須使他變?yōu)橹袊?,而不永遠是西洋的……我國提倡科學已數(shù)十年,其結(jié)果僅將西洋的物質(zhì)文明,搬些過來,裝點門面而已……這樣下去,即使西洋科學完全搬來,也不過抄人家的陳法,拾人家的皮毛,于我國終無大用?!盵15]接著,查謙又指出中西方在對待科學的態(tài)度上存在巨大差異:“今之憂國者,多謂我國之貧弱,是由于缺乏西洋科學的技術(shù)及設(shè)備,所以我們只要把這些東西學來就夠了……近代科學并不曾產(chǎn)生歐美,反之,歐美人的心理實產(chǎn)生近代科學……隨便舉幾個例來談?wù)?。歐美人習于認真,我國人則習于取巧,謀事則由捷徑,辦事則尚機變,所以不易得充分之經(jīng)歷與實際之效果。又如歐美人重實行,我國人則尚清談。非特承平之世為然,即在國社危岌之秋,亦多避免實際問題,而徒托空言。再如,歐美人勇于進取,我國人則易于消極,此層或因體質(zhì)關(guān)系,以致缺乏百折不撓之精神,不能道人之所未道,發(fā)人之所未發(fā)?!盵15]查謙所說的“百折不撓之精神,道人之所未道,發(fā)人之所未發(fā)”實際上就是近代科學家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因此,他認為要實現(xiàn)“科學中國化”,“必須先具備歐美人的心理……必須隨時注意我們的態(tài)度習慣之改善,必須使科學的根生在我們的態(tài)度習慣上”[15]。

        在《論科學中國化》和《“科學中國化”與“中國科學化”:我們文化界的任務(wù)》等文章中,學者們也都極力提倡“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對于長期缺乏現(xiàn)代科學傳統(tǒng)的中國而言,“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是實現(xiàn)科學在中國生根、發(fā)芽、發(fā)展的最基本條件,沒有敢于懷疑、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任何創(chuàng)新性的科學理論和科學方法都不可能產(chǎn)生于中國,而所謂的“中國科學”也只能是移植、模仿和借鑒其他國家的科學。

        影響內(nèi)控制度被執(zhí)行的具體制度文化在第二部分介紹了四個層次——規(guī)章制度層、運行機制層、執(zhí)行文化層、價值理念層。各文化因素對學生執(zhí)行制度的影響程度不同,但是制度文化的四個層次都與執(zhí)行內(nèi)部控制制度息息相關(guān)。

        (二)主張選擇性引進西方科學

        “科學的原理可以說是有世界性的;但是科學的應(yīng)用卻必須利用本國的物質(zhì)環(huán)境適應(yīng)本國的社會需要,食而不化是到處走不通的?!盵16]與歐美各國相比,近代中國的科學與教育水平非常落后,社會現(xiàn)實難以完全適應(yīng)西方的科學體制,全盤吸收西方科學必然會導致各方面的問題。因此,“科學中國化”的另一個內(nèi)涵就是主張選擇性引進西方科學。

        查謙在《科學中國化的問題》中指出,“我國與西洋各國,環(huán)境不同,需要亦異。即西洋有西洋之問題,我國有我國之問題。故欲科學建設(shè)之成功,必須注意我國的實際問題”,中國面臨的實際問題與西方存在巨大差異,“例如工業(yè)中的最重要問題,厥為煤鐵。據(jù)地質(zhì)調(diào)查所報告,我國全境煤量雖多,煤質(zhì)甚低,能供煉焦煤者為量甚少。又中國鐵產(chǎn)量,約計為十萬萬噸,東三省及熱河占有七萬五千萬噸,其余各省僅有二萬五千萬噸,且每年開采之鐵砂,全部均為日本人買去。故將來如何解決煤鐵問題,成為我國的一個實際問題。再如近年全國經(jīng)營公路,不遺余力,行駛公路上之汽車,及其所燃燒之汽油,現(xiàn)均仰給于外國,數(shù)量甚多,耗費極巨。故將來此項汽車及汽油之供給,亦成為我國的一個實際問題。再如黃河水災(zāi),年不能免,長江水位,高下時殊,言交通則常患不便,言灌溉亦??喾簽E,故治河導江之研究,亦已成為我國的另一個實際問題”,“科學中國化”的內(nèi)涵之一是要引進可以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科學,“所謂中國化的科學,乃能給這種種問題及其他許多問題以圓滿解決之科學,非僅抄襲西洋陳法即算完事者也”[15]。

        惕文在《論科學中國化》一文中指出,“科學中國化”的實質(zhì)是選擇性引進中國社會所需要的西方科學:“‘科學中國化’的意義……首先要認清自己的需要,其次要選取科學的目標,再次要進行科學與中國實際生活之融化。過去之拒絕科學知識,因為茅塞難開,即或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乃至完全翻板西洋文化,無條件的歡迎科學,亦非進行科學中國化……只顧歡迎科學,移植科學,不顧現(xiàn)實,誠不免踏入此種危機……而科學之中國化,更須與中國現(xiàn)實相滲透……以中國之自我要求為根據(jù)……認清中國的現(xiàn)實,抓住中國的需要”[4]。

        在各種關(guān)于“科學中國化”的文章中,都可以找到反對全盤吸收,主張以中國社會現(xiàn)實為基礎(chǔ)選擇性引進西方科學的論述。這不僅說明主張選擇性引進西方科學是“科學中國化”思潮的核心內(nèi)涵,同時還說明“科學中國化”思想深受20世紀20年代盛行的“文化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

        (三)呼吁加強對本土資源的研究

        由于長期缺少科學的研究方法,中國本土蘊含的豐富自然資源并未得到充分的開發(fā)和利用。晚清時期洋務(wù)派在引進西方科學技術(shù)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辦了一些鐵礦、煤礦等近代工業(yè),初步對本土資源進行了研究和開發(fā),但是直到民國時期其研究開發(fā)的規(guī)模和范圍還都十分有限。所以,“科學中國化”的倡導者還極力呼吁加強對本土資源的科學研究。

        1939年,《抗戰(zhàn)科學》刊發(fā)的社談文章《科學中國化》一文認為,科學中國化“必須利用本國的物質(zhì)環(huán)境”,“對于本國的原料技術(shù)沒有絲毫認識,不知道整理利用,那我們可以不要自己的國家,只配作人家的附庸”,中國的自然資源豐富,如果充分研究,則可替代很多進口資源,“德國怕是代用品大王,他缺乏汽油,于是飛機汽車盡量利用重油發(fā)動機或用酒精代汽油來行駛汽油發(fā)動機,甚至牛油衣料都有代用品。中國有相當?shù)母辉?,但是很少查勘開發(fā)利用。于是自己有的也向外國買,沒有的向外國買??箲?zhàn)時期的艱苦,使我們不能開發(fā)自己的富源研究代用品的制造了。比方木材料,據(jù)說中國是相當豐富的,但是從鐵道的枕木到修理飛機的一塊木料,都要買外國的(近年來枕木已有用國貨的了)。留學生回來的學者,美國的博士只談美國的森林,法國的博士只談法國的森林,對于本國的木材近年來才有人研究了,但是對于工業(yè)上的應(yīng)用,代用外國材料的試驗,做的人還太少”[16]。

        古代中國就已形成了獨特的科技體系,如醫(yī)藥學、建筑學、音律學等。“科學中國化”的提倡者主張繼承這些科技成果,并運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對其研究:“有時治病的丹方、催眠的魔術(shù),竟也效驗顯著;若能把他們的秘密,公表出來,安知沒有很深的科學包在里面。我們更從我國固有的工業(yè)和技術(shù)方面考察,像髹漆工業(yè)、染色工業(yè)、大豆工業(yè)、釀造工業(yè)等;應(yīng)用的方法,都和學理相合。似乎我們的先民,對于有機化學、細菌學等,都有很確實的研究。又像造圓洞橋的圖案,關(guān)系于力學的計算;四川鹽井火井的開掘,關(guān)于地質(zhì)的研究;古代煉丹的書中,確有關(guān)于制造硫酸的記錄;歷代的樂律,關(guān)于音節(jié)的計算,也很詳密……我們應(yīng)該在我們祖先遺下的字紙簍里,細細檢查一番;這些工作也應(yīng)上緊去做?,F(xiàn)在英美法德諸國,尤其是日本國,都已趕先搶去做了許多的工作;我們自己家里的事物,被人家明明白白的上在簿子里,我們自己還沒有知道,這不是很慚愧的事嗎?”[8]

        (四)倡導科技術(shù)語“中國化”

        “科學中國化”的思想內(nèi)涵還包括科技術(shù)語“中國化”,這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科技術(shù)語“中文化”,即反對直接使用英文原稱而主張使用其中譯名稱:“為什么三角不能說,一定要稱Triangle;蒸餾水不能說,一定要說Distilled Water,甚至于‘自然’‘所以’‘于是’這類字都沒得用,要用洋文?”[17]“我們的第一條件,要在文字語言上做一種工作,這當然是從考訂名詞術(shù)語著手,論語上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如果科學上的名詞術(shù)語,不能用本國文字語言為正確的表示;那末科學決不會有進步的?!盵8]其次是反對術(shù)語音譯而主張意譯?!昂沃^科學中國化……有些人以為我國科學不發(fā)達的一個大原因,是由于目前流行的許多的專門名詞生硬難懂,使人望而生畏。例如煤氣一語,本可望文生義,有人偏要譯作瓦斯,以致一般民眾莫測高深。所以主張廢除這類由翻譯而來的名詞,改用習慣上適當?shù)拿~,則科學中國化而易于發(fā)達矣?!盵15]最后是科學人物姓名“中國化”?!白g人名時……凡有可能性的,都可以使他‘中國化’”[18],具體而言就是根據(jù)外文名的讀音來匹配恰當?shù)闹袊蘸椭袊?,如“Marx”可譯為“馬克思”而非“馬喀斯”,“Morse”可譯為“毛思”而非“模斯”或“磨而司”,若按這種譯法翻譯外國科學家人名,則易讀、易記、簡單、易區(qū)別。

        三、“科學中國化”思潮對中國的影響

        “科學中國化”思潮的形成是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其思想內(nèi)涵對當時社會的很多方面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翱茖W中國化”不僅推動了“中國科學化運動”向更深層次發(fā)展,同時還對大學教科書“中國化”運動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一)推動“科學化運動”的發(fā)展

        “科學化運動”的目標是實現(xiàn)“社會科學化”和“科學社會化”。具體而言:首先,培養(yǎng)科學精神。“科學化運動”倡導者認為“科學的精神是想用人力征服自然界的精神,這種精神是積極的,是前進無已的”,而多數(shù)中國人“抱定聽天由命的思想,不想同環(huán)境奮斗,或者只知拘于古人成法,不知創(chuàng)造新事物”,缺少懷疑與創(chuàng)造精神,因此“科學化運動”的首要工作便是提倡科學的精神,反對舊日消極的與復(fù)古的思想,這一點與“科學中國化”是基本相同的。其次,推行科學方法?!翱茖W化運動”倡導者認為只有科學精神還不夠,還要具有運用科學的方法?!肮湃擞泻V信格物致知之說,終日對竹而坐,卻研究不出一點東西來。雖有了科學的精神,卻沒有科學的方法,也是不行的”,中國要將“科學的方法……廣泛地應(yīng)用于各方面,從個人生活以至于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皆可使其有組織、有系統(tǒng)并增進其工作之效率。在我國今日混亂之社會中正須要一切事物的科學化”。最后,灌輸科學知識?!翱茖W化運動”倡導者認為“現(xiàn)在世界科學知識的前進甚速,我們須隨時取得這些新知識來供我們應(yīng)用以促進社會的生產(chǎn),增加人類的幸?!?,而科學知識的灌輸需要政府和社會兩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實現(xiàn),“屬于政府教育機關(guān)的責任固多,但人民方面的協(xié)力亦殊重要。此亦我國科學化運動所當努力的”[19]。

        然而,“科學化運動”關(guān)注的重點在于對西方科學的引進與吸收,缺少對西方科學體系與中國特殊國情關(guān)系的思考。“科學中國化”的思想內(nèi)涵不僅有助于消除或減少“科學化運動”中存在的全盤“西化”的弊端,促使科學界人士引進更適于中國國情的科學知識和科學體制,而且有助于中國本土資源、科學、技術(shù)的現(xiàn)代化研究,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因此,時人評論“科學中國化”與“科學化運動”的關(guān)系時說:“事實上這兩方面,固是互相關(guān)聯(lián),沒有‘科學中國化’不能進行‘中國科學化’,沒有‘中國科學化’不能進行‘科學中國化’;并且‘科學中國化’系‘中國科學化’之手段,‘中國科學化’乃系‘科學中國化’之目的。如不為著進行‘中國科學化’而要求‘科學中國化’,可謂毫無意義;且受了不能‘中國科學化’的捍格,也只有使‘科學中國化’被窒息著。因此,我們不僅要求‘科學中國化’,并要求‘中國科學化’!”[13]

        (二)推動大學教科書“中國化”運動的發(fā)展

        大學教科書“中國化”運動是民國時期一場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高等教育改革活動,它是20世紀30年代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也是西方科學文化在中國“本土化”的必然結(jié)果。

        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建立是直接借鑒了西方高等教育的經(jīng)驗,因此民國前期大學普遍使用外文原版教科書。1931年初,蔡元培發(fā)表《國化教科書問題》的演說,指出大范圍使用外文教科書“靡費時間與腦力”,“與國情不適合”,“足為普及教育的障礙”[20],提倡教科書“中國化”。根據(jù)蔡元培的解釋,教科書“中國化”的主要對象是高中以上各學校(大學本科和??疲┑慕炭茣_到的目標是用中文教科書替代外文教科書。他的呼吁很快便得到了廣泛的響應(yīng):商務(wù)印書館出版了“大學叢書”;緊接著中華書局、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世界書局等出版社也陸續(xù)出版了不同版本的“大學用書”。20世紀40年代,國民政府教育部開始介入這場運動,并出版了“部定大學用書”;與此同時,隸屬于國民黨黨營的出版機構(gòu)正中書局也出版了一套“大學用書”,這兩套叢書的問世標志著大學教科書“中國化”運動由民營出版機構(gòu)主導階段過渡到官方出版機構(gòu)主導階段。1949年后,大學教科書“中國化”運動逐漸偃旗息鼓。這場持續(xù)近20年的教科書“中國化”運動不僅改變了國內(nèi)大學普遍使用外文原版教科書的局面,推動了中國各學科學術(shù)研究的進步,而且還為新中國大學教科書的編寫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21]。

        “科學中國化”的思想內(nèi)涵對大學教科書“中國化”運動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于理工科教科書的編輯。比如在物理學教科書的編輯中,盡量使用“中文化”的名詞術(shù)語,“物理學名詞在未公布以前,漫無標準……本書除少數(shù)不習見之名詞外,均不附原文,希矯西文為主之弊”[22]。再如在熱機學教科書的編輯中,刪減西方國家常用的熱機燃料而增加中國本土材料,“此書大體依據(jù)美國密西干大學Allen與Bursley兩教授合著之熱機學(Heat Engines)編成。于其不足之處,則酌為增加;于其不甚適宜之處,則酌加更改。如燃料一章,已盡量加入中國材料……蓋吾國人研究燃料之應(yīng)用,自應(yīng)以吾國所產(chǎn)之燃料為主”[23]。又如在物理學教科書中加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討論杠桿平衡原理時說“用中國秤時,如秤錘懸于秤桿上五斤處,而所用之物較五斤略重少許,秤桿傾斜少許后,仍可平衡,試言其故”[24];談到指南針時寫到“磁針與羅盤之發(fā)明乃吾國發(fā)其先河,而后傳入波斯,阿剌伯以及于歐洲”[25],類似的闡述有助于引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作為一種流行于民國中后期的文化思潮,“科學中國化”對社會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科學和教育領(lǐng)域,它對文化政策的制定、本土工業(yè)的發(fā)展等也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但是,科學和教育領(lǐng)域卻最能體現(xiàn)“科學中國化”思想的價值和意義。

        新文化運動時期,“科學”的旗幟被高高舉起,隨后“科學救國”迅速成為整個知識界普遍的認識,無數(shù)仁人志士投身于“科學救國”的事業(yè),將西方科學大規(guī)模地引入中國,組建了一批科學社團,創(chuàng)辦了大量科學雜志,發(fā)表了難以計數(shù)的科學文章,極大地推動了近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研究。然而,由于急切地希望擺脫落后的地位,知識分子在引進西方科學之時,難免陷入“全盤西化”的窠臼,不僅缺乏對一些科學價值的客觀審視,而且嚴重忽視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科學中國化”思想不僅有助于改變知識分子在引進西方科學時盲目的態(tài)度,而且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科技的保存和發(fā)展,有利于本土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此外,“科學中國化”思潮不僅影響了民國中后期科學和教育的發(fā)展,其提倡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辯證對待中西方科學文化等思想內(nèi)涵,對于當代中國科學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 蔣道平,徐飛.“科學救國”的先驅(qū)探索及當代啟示:任鴻雋現(xiàn)代科學中國化的歷史實踐與現(xiàn)實價值[J].科學學研究,2014(10):1441–1446,1460.

        [2] 周慧梅.周建人與科學中國化視角下的教科書編寫:紀念周建人誕辰130周年[J].課程·教材·教法,2018(12):127–132.

        [3] 王細榮.近代科學中國化的實踐者:虞和欽[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3(4):99–107.

        [4] 惕文.論科學中國化[J].大學月刊,1942(8):1–7.

        [5] 袁立莉.“東方文化派”思想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3:51.

        [6] 高牢.現(xiàn)代文明之弱點[J].東方雜志,1913(11):1–2.

        [7] 丁緒賢.科學書籍有“中國化”的必要[M]//晨報社編輯處.晨報七周年紀念增刊.北京:明明印刷局,1925:205–208.

        [8] 周建人.發(fā)刊旨趣[J].自然界,1926(1):1–7.

        [9] 范鐵權(quán).20世紀30年代科學化運動中的社團參與[J].科學學研究,2010(9):1302–1307,1315.

        [10] 中國科學化運動協(xié)會章程[J].學校生活,1933(15):9–10.

        [11] 王新命,何炳松,薩孟武,等.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shè)宣言[J].文化建設(shè),1935(4):1–5.

        [12] 李經(jīng)緯,鄢良.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醫(yī)學思潮[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0:41.

        [13] 馬濬.“科學中國化”與“中國科學化”:我們文化界的任務(wù)[J].大學月刊,1942(4):1–2.

        [14] 發(fā)揚科學精神[J].抗戰(zhàn)科學,1939(7/8):98.

        [15] 查謙.科學中國化的問題[J].中興周刊,1934(25):7–10.

        [16] 科學中國化[J].抗戰(zhàn)科學,1939(7/8):89.

        [17] 羅家倫.中國若要有科學,科學應(yīng)當先說中國話[J].圖書評論,1932(3):1–35.

        [18] 孔祥鵝.介紹“英漢物理學名詞”并商榷譯名問題[J].科學,1927(1):101–108.

        [19] 琨.科學化運動的要義[J].科學的中國,1933(11):4–5.

        [20] 蔡元培.國化教科書問題[N].申報,1931-04-27(1).

        [21] 張林,特古斯.民國時期大學教科書的“中國化”(1931―1937):以物理教科書為中心[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6(12):63–68.

        [22] WESTPHAL W H.高等物理學[M].周君適,姚啟鈞,譯.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8:譯者序.

        [23] 劉仙洲.熱機學[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自序.

        [24] 薩本棟.普通物理學:上[M].5版.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23.

        [25] 薩本棟.普通物理學:下[M].5版.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500.

        The Study of “Sinicization of Science”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ZHANG Lin, ZHANG Jingwen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China)

        In 1926, ZHOU Jianren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inicization of Scien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rend of “cultural nationalism”. In the 1930s, the “Sinicization of Science” thought began to be widely concern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gradually formed a cultural trend of though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Movement”. The “Sinicization of Science” was not the Sinicization of the universal scientific theory and method, but was claims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n scientific spirit, the selectiv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local resources, and the standardized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The “Sinicization of Science”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Movement” to a deeper level, but also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movement of “Nationalized” of university textbook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ZHOU Jianren; sinicization of science; scientific movement; scientific spirits; terms

        K26

        A

        1006–5261(2020)05–0131–08

        2019-12-1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青年課題(COA190247);信陽師范學院“南湖學者獎勵計劃”青年項目

        張林(1989―),男,安徽太和人,講師,博士。

        〔責任編輯 趙賀〕

        猜你喜歡
        科學化中國化教科書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中國藏學(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備急千金要方》:中醫(yī)急診教科書
        流翔高鈣,實現(xiàn)葡萄科學化管理助農(nóng)增收
        透明化、科學化和可預(yù)期
        商周刊(2019年19期)2019-10-17 03:23:42
        關(guān)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藏起來的教科書
        對一道教科書習題的再探索
        被藏起來的教科書
        中學生(2016年20期)2016-08-16 01:46:54
        成熟丰满熟妇av无码区| 亚洲性爱区免费视频一区| 亚洲老女人区一区二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专区| 欧美激欧美啪啪片|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 狠狠躁狠狠躁东京热无码专区| 激情五月婷婷六月俺也去 | 人妻1024手机看片你懂的| 精品人妻码一区二区三区剧情| 人人色在线视频播放| 91尤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人妖一区二区三区| 邻居少妇太爽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18| 免费国产一级特黄aa大片在线| 美女福利视频网址导航| 在线观看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柠檬福利第一导航在线| 亚洲AⅤ无码国精品中文字慕| 97激情在线视频五月天视频| 不卡的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少妇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动态| 四虎在线播放免费永久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av | 免费黄网站永久地址进入|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金尊| 俺来也俺去啦最新在线| 国产乱子伦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打扑克视频在线看| 欧美多人片高潮野外做片黑人|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观看| 日本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在线 | 国产肥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在线视频观看 | 在线视频99| 久久天堂av综合合色| 日本丰满少妇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