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東省東莞市人民醫(yī)院兒科(廣東 東莞 523000)
2.廣東省東莞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廣東 東莞 523000)
趙云開1 袁灼彬2 黎惠章1
小兒病毒性腦膜炎是兒科常見疾病,其感染因素較多,單純皰疹病毒、腸道病毒、蟲媒病毒以及常見傳染病病毒均可導致病毒性腦膜炎發(fā)生[1]。其傳染途徑較多,蟲媒病毒通過人與人之間傳播可導致疾病感染,攜帶病毒的蚊、虱叮咬以及腸道病毒感染也可導致疾病發(fā)生,且具有季節(jié)流行性特點。本病屬于病毒感染所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的類型之一,不同患兒疾病的輕重程度各不相同;疾病程度較輕的患兒可自行緩解,大疾病程度較重的患兒存在較大風險,除遺留有后遺癥的可能外,還可導致患兒死亡[2]。因此,明確診斷小兒病毒性腦膜炎,采取措施積極治療,對患兒健康的恢復尤為重要。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用于病毒性腦膜炎的診斷取得一定進展[3]。本研究以我院2015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病毒性腦膜炎患兒為對象,通過臨床相關資料的回顧性分析,進一步探討了CT、MRI診斷小兒病毒性腦膜炎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5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2例病毒性腦膜炎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疾病診斷符合《神經(jīng)病學》關于病毒性腦膜炎的相關標準[4-5],發(fā)病1周內有明確的病毒感染,血細菌培養(yǎng)與腦脊液涂片為陰性,血象檢查可見白細胞計數(shù)或淋巴細胞比率增加;臨床以上消化道、呼吸道及神經(jīng)精神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部分患兒可伴有腦膜刺激征。其中,男患兒46例,女患兒36例;年齡5-10歲,平均年齡(7.3±1.6)歲。臨床有嘔吐、昏迷、抽搐、肢體障礙、發(fā)熱等跡象;發(fā)病前,32例出現(xiàn)上呼吸道癥狀,11例出現(xiàn)消化道癥狀,6例發(fā)生扁桃腺炎,4例發(fā)生風疹。入院患兒經(jīng)有效治療后,病情治愈66例,有效12例,無效4例,無一例患兒死亡。
1.2 方法 應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 256層CT及Siemens Skyra 3.0T MRI設備進行檢查,其中,36例患兒接受CT掃描,18例患兒接受CT增強掃描,28例患兒接受MRI掃描。CT檢查:掃描層厚5-10mm,螺距1.0,聽眶線為基線,按照1.5mg/kg靜脈推注造影劑(60%泛影葡胺)進行增強掃描。MRI檢查:自旋回波系列,層厚5mm,層距6mm,TR/TE 560ms/15ms、3400ms/90ms,矢狀面T1WI、冠狀面T1WI及橫斷面T1WI和T2WI掃查,按照0.2mL/Kg靜脈推注造影劑(GD-DTPA)進行增強掃描。掃描完畢后,組織兩名經(jīng)驗豐富的影像學醫(yī)師閱片,經(jīng)討論、協(xié)商后做出一致性診斷。
本組82例患兒中,病變位于基底節(jié)區(qū)7例(8.54%)、丘腦10例(12.20%)、腦室14例(17.07%)、皮層下20例(24.39%)、皮層32例(39.02%)。其中,54例患兒施行CT掃描,位于顳部21例、額葉12例、枕葉5例,腦室系統(tǒng)縮小4例,腦室系統(tǒng)擴大7例,外部性積水5例。CT圖像呈低密度病灶,邊界模糊,增強掃描時,腦回樣強化4例,室管膜及腦膜下顯著強化16例。22例患兒施行MRI掃描,位于頂葉1例、顳部1例、外囊2例、額葉2例、枕葉3例、側腦室旁4例、基底節(jié)區(qū)4例、中腦及丘腦10例,外部性腦積水1例。MRI圖像呈長T1信號,邊界清晰,腦回樣強化4例,無強化5例。
3.1 小兒病毒性腦膜炎診斷中CT、MRI的臨床價值 小兒病毒性腦膜炎的病因尚不明確,臨床主要借助腦脊液生化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手段對其進行輔助診斷,其中,CT、MRI診斷可為病毒性腦膜炎病變范圍及具體狀況的確定提供可靠的臨床信息。目前,對于臨床表現(xiàn)或實驗室檢查不典型的病毒性腦膜炎患兒,需要施行影像學手段進行疾病檢查。相較于其他檢查方法,CT、MRI能夠直觀、清晰、準確顯示腦組織結構及顱腦不同橫斷面的解剖關系,亦而可以幫助醫(yī)師對患兒的病變狀況進行有效觀察[6]。CT掃描是一種快捷、方便、無創(chuàng)傷的診斷技術,可以明確顯示患兒的腦組織結構。但CT檢查的放射線技術一定程度上也會對受檢者的身體組織造成損傷;同時,顱底及后顱凹處的骨骼影像重疊會產(chǎn)生偽影,使CT鑒別的難度有所加大;CT檢查也存在分辨率較低的缺陷,<1cm的病灶及血管畸形較難通過CT檢查進行分辨,故CT檢查也會出現(xiàn)一定的漏診和誤診結果[7]。與CT檢查不同的是,MRI檢查利用多參數(shù)成像原理可對病變進行定性診斷,其借助多方位成像技術和高分辨率特點亦可清楚顯示病變解剖結構的不同特征。有研究指出[8],在區(qū)別炎性病變和周圍水腫方面,MRI檢查存在局限性,但增強掃描后對二者進行鑒別,可以獲取更為滿意的檢查結果。另外,也有文獻報道[9],MRI上長T1信號和T2信號是病毒性腦膜炎最具診斷性的征象,即腦組織病變可波及額葉眶面、一或雙側腦島、顳葉部位,但基底節(jié)仍可保持正常。本研究對我院82例病毒性腦膜炎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可知CT、MRI對小兒病毒性腦膜炎的鑒別和診斷具有重要價值,通過影像學手段證實病毒性腦膜炎患兒的病變狀況,根據(jù)檢查結果明確治療策略,可有效提升小兒病毒性腦膜炎的治療效果。本組經(jīng)治療后無一例患兒死亡,病情治愈66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高達95.12%。進一步對此、分析后,我們認為CT、MRI都是臨床診斷小兒病毒性腦膜炎最為可靠的影像學技術。
3.2 小兒病毒性腦膜炎與相似疾病的鑒別診斷
3.2.1 病毒性腦炎:在臨床癥狀上,小兒病毒性腦膜炎常見嘔吐、發(fā)熱、頭痛、腹瀉、腹痛等前驅期表現(xiàn)。本組82例病毒性腦膜炎患兒存在肢體障礙、昏迷、嘔吐、抽搐、發(fā)熱等跡象;病毒性腦炎則與之不同,其主要以神經(jīng)精神方面的異常為主要表現(xiàn),受個體差異的影響,疾病癥狀的輕重程度各不相同。輕度病毒性腦炎患兒以頭痛、嗜睡、發(fā)熱、嘔吐、驚厥、昏迷等為臨床表現(xiàn),重度病毒性腦炎患兒可見丘腦下部、大腦、腦干、底結、脊髓、小腦等部位存在異常。由此可見,病毒性腦膜炎與病毒性腦炎在臨床癥狀上存在一定區(qū)別,通過CT或MRI檢查可以進一步做出明確鑒別。
3.2.2 單純皰疹性腦炎:單純皰疹性腦炎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主要經(jīng)神經(jīng)、三叉神經(jīng)侵襲腦組織,其病理性改變可見胞核內有嗜酸性包涵體及組織出血性壞死,病變主要侵犯顳葉、額葉等部位,且分布較為廣泛[10]。單純皰疹性腦炎經(jīng)MRI掃描可見呈長T1長T2信號,或呈片狀低密度灶,有較為明顯的占位效應,邊界模糊,增強掃描后病變呈腦膜樣強化。
3.2.3 細菌性腦膜炎:夏季為病毒性腦膜炎疾病高發(fā)期,一般經(jīng)攜帶乙腦病毒的蚊子叮咬傳染;同時,腸道病毒也可通過消化道傳播導致病毒性腦膜炎發(fā)生。細菌性腦膜炎與病毒性腦膜炎在癥狀上存在相似之處。但細菌性腦膜炎多發(fā)生在5歲以下兒童,冬春兩季為疾病高發(fā)時期,主要經(jīng)呼吸道傳播,感染后2-7d即可發(fā)病。1歲半以下的嬰幼兒可見前囟門輕微突出,可伴有嘔吐、紫紅色皮疹等疾病癥狀[11]。大多數(shù)患兒高燒達39℃左右,主要會出現(xiàn)劇烈頭痛、意識模糊、昏睡、頸項強直等臨床表現(xiàn)。與病毒性腦膜炎相比,細菌性腦膜炎的危險程度更高,甚至可能導致患兒死亡。如果單純依靠臨床表現(xiàn)對病毒性腦膜炎與細菌性腦膜炎進行鑒別,很容易出現(xiàn)誤診結果,亦有延誤治療的風險;但CT、MRI檢查能夠為患兒病情的診斷提供關鍵性證據(jù),故施行CT、MRI診斷即可解決相似疾病較難區(qū)分的問題。
3.2.4 腦腫瘤:病毒性腦膜炎的起病急,發(fā)病前腦積液檢查可見蛋白質輕度增高,在影像學檢查中,其病灶多位于雙側腦室旁腦白質水腫,并伴有呼吸道、消化道相關癥狀,水腫、壞死時病灶周圍有明顯占位效應[12],可根據(jù)典型特征與腦腫瘤相鑒別。
綜上所述,小兒病毒性腦膜炎的病情相對比較復雜,又與病毒性腦炎、單純皰疹性腦炎、細菌性腦膜炎、腦腫瘤等疾病存在相似之處,誤診、漏診導致治療延誤,可造成嚴重后果。在影像學檢查中,CT、MRI對病毒性腦膜炎患兒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起著關鍵性的臨床作用,二者診斷小兒病毒性腦膜炎的價值較高,值得臨床推廣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