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玲玲
(福建省屏南縣第一中學初中部 福建屏南 352300)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教學,教師要在增強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智慧。學生可以通過對過去事件的學習和了解,獲得各種啟發(fā)和感悟。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需要結合歷史教學的要求,對歷史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引導學生合理分析歷史事件,提高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就需適應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要求,根據教學內容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同時,教師要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方式,從而有效開展歷史教學指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對核心素養(yǎng)的認識不深,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認為歷史課程就是讓學生對各種歷史知識進行背誦,或者讓學生對考試知識點進行學習,而沒有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和時空觀。[1]這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就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思考,從而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標。但是,在目前的歷史教學中,很多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的意識不強,在課堂上不愿意跟隨教師的教學,只知道對歷史知識進行記憶,而沒有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對歷史學習進行批判性思考。這主要是由于傳統(tǒng)教學中單一、僵化的歷史教學模式,在課堂上沒有給予學生發(fā)揮的空間,讓學生的課堂積極性發(fā)揮不出來。這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歷史教學,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可以利用各種歷史故事對學生進行教育指導,通過歷史故事中的家國情懷,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和感染。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對各種歷史知識進行學習和掌握,培養(yǎng)正確的家國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學生歷史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1]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人教版初中歷史課程中關于“鴉片戰(zhàn)爭”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進行教學講解。在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先對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介紹,將林則徐虎門銷煙的過程進行生動的講解,從而渲染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這樣的背景介紹,不僅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愛國情懷,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進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2]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分組指導。首先,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要求,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然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其次,在學生進行學習交流中,教師要進行學習引導。對于小組間的互動溝通,對于各種歷史知識的探索,教師要給予他們正確的方法和思路,促進學生良好歷史價值觀的形成。[3]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人教版初中歷史課程中關于“商鞅變法”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首先,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然后提出一些合作探究的問題,如“商鞅變法的利與弊”等,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其次,在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分析我國農業(yè)發(fā)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讓學生學會客觀、全面地對歷史進行評價,實現對學生歷史價值觀的培養(yǎng)。[4]
在歷史課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歷史事件的本質和現象。因而,各種史料就成為了學生正確、客觀地認識歷史的佐證材料,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歷史。為了讓學生對歷史形成正確的認識,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用視頻播放歷史資料,還原歷史真相,從而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意識。[4]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人教版初中歷史課程中關于“戊戌變法”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尋找一些相關的史料資源進行課堂播放,還可以利用一些影視劇對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展現。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搜集相關的史料和史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在網絡上對史料進行尋找并分析。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史料佐證的分析能力。[5]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教師要充分結合各種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要營造良好的歷史探究氛圍,提高學生的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要組織學生對各種歷史事件進行討論和分析,讓學生獲得分析能力,從而實現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