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延廷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進入新時代,圖書館學刊的職能與使命,在于傳播最新學術研究成果,開展學術交流,引領學術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為構建中國圖書館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發(fā)揮媒介、平臺與載體的作用。這其中,話語體系之傳播,不僅彰顯了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還是其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標志。研究表明,學刊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的首要前提是辦刊人必須擁有面向國際的學術視野,并融入辦刊理念,進而在學術資源的開發(fā)、儲存、利用與保護上,為中國學術“走出去”“走進去”創(chuàng)造條件、奠定基礎。自2017年以來,筆者一直關注《圖書館建設》,可以說,期刊已蓄積了這種潛能與條件:據統(tǒng)計,從2017年至2019年的三年里,期刊發(fā)表學術理論文稿559篇(不含內頁補白的消息、報道)。這其中,擁有國際視野的選題發(fā)稿量達158篇,占發(fā)稿總量的28.26%。所謂擁有國際視野的選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辦刊人追蹤世界學術前沿,側重刊發(fā)中國圖書館業(yè)與國際圖書館業(yè)對接的選題,旨在使我國的圖書閱讀公益事業(yè)發(fā)展水平與國際比肩,并不斷獲得新的提升;另一方面,經過創(chuàng)意策劃,立足某一領域講述圖書館學學術故事,不斷增強中國學術影響力?;诖耍疚木徒陙怼秷D書館建設》提升國際話語權的實踐探索、作用機理加以歸納,并就圖書館學刊提升國際話語權加以探討,請方家不吝賜教。
對于圖書館學刊來說,辦刊人立足于中國話語之發(fā)聲、話語體系之構建,即是為國際話語權之提升源源不斷地蓄積能量。就此,《圖書館建設》在實踐探索方面,呈現(xiàn)下述特點:
閱讀近三年來的《圖書館建設》,筆者發(fā)現(xiàn)期刊的一個鮮明特點,即對國際圖聯(lián)(IFLA)學術動態(tài)的關注、傳播、分析與研究。所謂國際圖聯(lián)是“國際圖書館協(xié)會和機構聯(lián)合會”的簡稱。它“是國際圖書館界最具權威、最有影響力的專業(yè)性組織,它所倡導的觀點、行動綱領、服務指南等代表了全球圖書館普遍認可的發(fā)展重點和方向”[1](P14-20)。期刊不僅連續(xù)三年對“國際圖聯(lián)趨勢報告”進行解讀[2](P31-36)[3](P48-53)[4](P141-146),對國際圖聯(lián)所發(fā)布的《數(shù)字素養(yǎng)宣言》[5](P44-48)、“講好圖書館故事”項目[6](P78-82)、“全球愿景”項目[7](P97-100)的主旨、意義、內容、特點、策略、舉措以及對我國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的啟示與引領,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闡釋與論述,而且自2019年改刊之后(即刊期由2018年的月刊變更為雙月刊,將原來的每期100頁,擴展到164頁),設置了“IFLA文化遺產保護”和“紀念《公共圖書館宣言》(1994)發(fā)布25周年”(以下簡稱《宣言》)兩個專欄。前者是對國際圖聯(lián)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理念與策略[8](P45-54)、災害風險中的文化遺產保護[9](P55-60)、保護的工作體系和重點領域[10](P61-66)所進行的專題性研究;后者是響應國際圖聯(lián)號召,參與為期一年的紀念活動,而向李超平、吳建中、范并思、程煥文、李國新、柯平等國內著名學者的特約稿件,并分三期分別刊發(fā)。這其中:有對《宣言》三個版本的歷史沿革及其對公共圖書館定位之影響的系統(tǒng)梳理[11](P4-5);探討了在《宣言》的指導下我國公共圖書館產業(yè)呈現(xiàn)的新面貌以及未來發(fā)展的著力點[12](P4-7);通過對《宣言》的溯源闡述了公共圖書館的制度意義及其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13](P8-13);把握《宣言》確定的“自由與平等”這一核心理念,總結了在我國“東漸與異變”“回歸與升華”、邁入了黃金時代的踐行歷程[14](P14-19)。我們知道,每一任圖聯(lián)主席無一不確立自己的任期主題,集中多個國家圖書館的呼聲與民意,鎖定重點,作為世界圖書館的發(fā)展方向。由此可見,從關注國際圖聯(lián)學術動態(tài),到設置專欄開展遺產保護研討,再到紀念活動的積極發(fā)聲響應,期刊在追蹤世界學術前沿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改革開放以來,充分汲取發(fā)達國家最新學術研究成果,為我所用,即“吸收外來”“洋為中用”,極大地促進了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在《圖書館建設》所傳播的這類學術研究成果中,有相當一部分立足于分析與鑒別,這使筆者眼前一亮。例如,對源起于美國、風靡世界的“圖書館創(chuàng)客服務”應持有的態(tài)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17年第2期刊發(fā)的張久珍教授等編譯的《圖書館創(chuàng)客服務——中外專家對談實錄》(以下簡稱《實錄》),即是對中外專家核心觀點的歸納、梳理和精選。通過閱讀《實錄》可知:以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圖書館館長Keith Webster等外籍學者普遍認為“創(chuàng)客服務是圖書館轉型的機遇”,它的服務空間能較好地融合“數(shù)字化、用戶參與、多元文化的融合、倡導創(chuàng)新這4個趨勢”。我國學者認為:“高校圖書館設立創(chuàng)客空間要因校因館而定,結合實際;應該揚長避短,量力而行?!盵15](P5-9)在這同一期,《圖書館建設》還刊發(fā)了北大信息管理系劉茲恒教授的《圖書館“創(chuàng)客空間”熱中的冷思考》,文章從圖書館社會歷史定位、創(chuàng)客空間建設主體的多元化、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可持續(xù)性和價值最大化、圖書館作為知識利用與知識創(chuàng)造平臺的新定位等四個方面,提出“把握主次、正確處理圖書館整體發(fā)展與創(chuàng)客空間建設的關系”,“是建設‘圖書館的創(chuàng)客空間’而不是建設‘創(chuàng)客空間的圖書館’”,從而得出結論:“對待國外的新事物也應批判地學習和借鑒?!盵16](P43-46)可謂論述嚴謹,有理有據,無懈可擊。同樣,關于館藏建設,在“讀者決策采購”成為美國高校圖書館主流模式的當下,有學者提出國內開展理論研究與實務實踐,“需要從美國高校圖書館文獻選擇角色的演進及讀者決策采購的興起中深入挖掘其歷史背景,在差異與共同點的對比中探討讀者決策采購實踐的本土適應性”[17](P102-110)。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總之,不盲目照抄照搬,亦不人云亦云,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從分析與鑒別中做出自己的研判與價值選擇,是中國學者應持有的科學態(tài)度,也成為《圖書館建設》遴選文稿的衡量標準與價值取向。
提高中國圖書館學刊的國際學術話語權,必須講好中國圖書館學的故事。進入2019年,《圖書館建設》創(chuàng)辦了“圖書館(學)史研究”這一新欄目。黑龍江大學教授、期刊副主編蔣永福先生就此撰文寫道:“圖書館學理論研究需要‘圖書館學鄉(xiāng)愁’——勿忘初心,勿忘傳承先賢們的圖書館實踐智慧和思想智慧。在歷史思維中尋找思想活力,是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穩(wěn)妥地保存我們已經得到的東西’的根本表現(xiàn)。”[18](P7)而回溯“我們已經得到的東西”的歷程,從對外傳播的視域說來,不恰恰是中國圖書館發(fā)展史、中國圖書館學史的故事么!2019年,此欄目一共發(fā)稿24篇,占全年發(fā)稿總量156篇的15.38%。所傳播的學術成果大致可以劃分為:一是中國圖書館學史研究。主要有: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圖書館學史研究”的重大意義及其研究體系的闡釋[19](P32-34);從前朝藏書、當朝修書、民間征書和邦交獻書的官府藏書之源,梳理了中國古代征書制度的演變脈絡[20](P35-42);通過歸納明清常熟派在收聚、保藏、管理方面的理論貢獻,揭示了古代藏書的技術、方法、思想在中國圖書館學知識體系中的地位[21](P43-49);通過歷經八屆編委會及其前身在各個時期的組建及工作機制,闡述了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各種版本的誕生過程及其貢獻[22](P42-57);等等。二是歷史人物研究。主要有:在圖書館統(tǒng)計、廣告領域頗有理論建樹的近代中國著名女性圖書館員陳頌[23](P21-26);在館藏、目錄、服務讀者方面做出卓越貢獻,被譽為“中國近代圖書館之父”的繆荃孫[24](P50-57);從致親友的書信中亦洋溢著民主進步思想和家國情懷的我國著名學術大師王重民[25](P26-32,44);等等。三是對史實分歧的厘清。這其中,有對美籍韋棣華女士創(chuàng)辦“文華公書林”性質的判定[26](P44-53);有對“新圖書館運動”的考察而改稱其“圖書館運動”來消解認知分歧的建議[27](P33-41);等等。此外,還有對地域圖書館史、高校圖書館史、圖書館學刊史的考證、開掘與整理。
欄目創(chuàng)辦僅僅一年的時間,使我們看到,這些學術成果的脫俗與厚重。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從史學視域說來,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古代的校理群書、輯錄典籍的圖書收藏文化源遠流長,它為近現(xiàn)代圖書館文化的勃起與中興給予經驗與理論上的準備。
學刊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廣泛性地開展中外學術交流、壯大受眾群眾是關鍵性的一環(huán)。為了方便國際組稿、國際檢索、國際閱讀,《圖書館建設》除了聘請外籍編委、設置英漢對照目錄、附有英文摘要和關鍵詞以外,還采取了下述舉措:一是直接刊發(fā)英文談話錄。在前述列舉的2017年第2期“創(chuàng)客服務”專欄,由張久珍教授帶領學生對外籍學者的發(fā)言錄音做了整理,破天荒地刊發(fā)了7篇、33個版頁的英文談話實錄,這在漢語圖書館學刊說來是十分罕見的。這并非刻意追求,而是順勢而為。試想,期刊出版后遠渡重洋,在原汁原味地傳播外籍學者學術思想的同時,也“大音希聲”般地傳播了中國圖書館學學術期刊。二是刊發(fā)中外學者聯(lián)合攻關的科研成果。例如,刊發(fā)于2017年第8期張宸等人的《大數(shù)據智能可視化在北美高校圖書館的應用研究》[28](P69-73),是一篇富有前沿性的學術成果。文稿一共五位作者,其中Ralph B.Gabbard 為美國利亞桑那州立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而張宸等前三位作者系四川大學圖書館館員。這意味著年輕的中國學人與美籍專家已站在同一學術制高點上。再如,2019年第6期刊發(fā)的《“VR+文化”背景下的中華古籍閱讀與傳統(tǒng)文化傳播新路徑研究》(VR,即“Virtual Reality”的簡稱,意為虛擬現(xiàn)實技術)[29](P128-134),系中國圖書館學會的科研項目,其第二作者Miguel Baptista Nunes系中山大學聘請的外籍教授,從他的“研究方向為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設計、知識管理和數(shù)字人文”可見,由他帶領兩位博士研究生(本文的第一作者和第三作者)攻關,推動中華古籍文本向虛擬現(xiàn)實內容轉移、加快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可謂如魚得水。三是圖文并茂地講述中外“書與人”“書與城”的故事。這是《圖書館建設》封面與封二的顯著特色。從2017年開始,期刊特約北大信息管理系顧曉光博士攝影并撰文,以封面發(fā)圖、封二配文,圖文呼應、相輔相成地介紹中外名城及其知名圖書館的創(chuàng)辦、沿革、規(guī)模與特色。這其中,有獲得多個國際獎項、坐落于北戴河黃金海岸的“孤獨圖書館”[30](封二);有被譽為胡適的“學科館員”、致力中國古籍善本整理研究的王重民留下8年工作足跡的美國國會圖書館[31](封二);有處于桃花源之境的北京懷柔籬苑書屋[32](封二);等等。如此表達“書與人”“書與城”故事,在文字的雋永和圖片的真實之中,讓讀者觸摸到中國的圖書“走出去”、中國的學人走出去的歷史屐痕。
《圖書館建設》追蹤理論前沿、有鑒別地“吸收外來”、闡述中國圖書館學學術故事和廣泛開展國際性學術交流,既是擁有國際視域形成的辦刊特色,也必將有助于其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提升。而厘清提升的作用機理是未來科學決策、精準施策的根本保證。
前沿性學術方位,是學術話語場域所在。所謂學術話語場域,是指由學術話語主體根據學術聚焦、學科發(fā)展或學界所共同關心的話題進行命題,引領學界進行學術對話、學術溝通,以期達成共識的學術交流處所。學術理論期刊立足于前沿性的學術方位,所傳播的學術研究成果,具有純粹的原創(chuàng)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學界的易于接受性特征。圖書館學刊立足于前沿性學術方位,博采、遴選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術研究成果傳播給我國學者,助力于我國的學術話語洋溢著勃勃生機,充滿令人信服、易于入腦入心的話語活力。而追蹤國際性學術話語前沿,必須擁有參照與依托。國際圖聯(lián)作為“國際圖書館界最具權威、最有影響力的專業(yè)性組織”,它每年一度的年會主題,即是前沿性學術方位所在。由此說來,《圖書館建設》依托國際圖聯(lián),追蹤學術前沿的路徑選擇,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話語生機孕育話語先機,話語先機是話語主動權的生動體現(xiàn)。適時關注并推出國際圖聯(lián)“現(xiàn)在進行時”的學術態(tài)勢與學術發(fā)展,則使我國圖書館學學者在國際前沿性學術探討中,掌握話語權,獲得主動權。
話語先機必定形成話語優(yōu)勢。而把握并鞏固話語優(yōu)勢,還在于學術話語主體要對中外話語情勢、話語議題進行比較、分析與鑒別。比較,知己知彼,總結不同與差異;分析,把握不同與差異的原因所在;鑒別,是為了揚棄,而揚棄要有科學依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一些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可以用來說明一些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歷程,在一定地域和歷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們套在各國各民族頭上、用它們來對人類生活進行格式化,并以此為裁判,那就是荒謬的了?!盵33]所以,我們對國外的理論、概念、話語方法應該做出分析與鑒別。從分析與鑒別中掌控話語優(yōu)勢,就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事實就是,以對學術話語生態(tài)的細致觀察,規(guī)律性歸納與總結,在汲取他人研究成果的同時,提出既符合本國國情又有助于不同國家與民族圖書館學學術共同發(fā)展的行動方案與理論參照。這種學術話語優(yōu)勢,凝聚著人心,為學術主體所認可與認同;作為理論創(chuàng)造、理論建樹,它必將造福于整個國際社會。
所謂話語融通,是指話語場域上不同的話語主體就其所共同關心的議題所進行的對話與溝通。這是消除分歧、統(tǒng)一意愿、密切情感、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的主要渠道。對于話語發(fā)起者來說,收到預期效果的話語融通,是構建并傳播其話語體系、提升起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路徑。在中華文化不同的樣式中,學術是融會理據于一體的,它更能令人信服,特別是在不同話語主體共同參與的話語場域中。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來,《圖書館建設》從學術史的視域傳播中國圖書館學的發(fā)生發(fā)展、理念主旨、典籍著作、學術思想、學術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等,無疑是在行穩(wěn)致遠地滋養(yǎng)著話語融通。基于歷史、種族、地域等主客觀條件,盡管中外有農耕文明、海洋文明之區(qū)別,但是進行文明交流、互學互鑒,讓各種文明和諧共存、享受圖書作為文明成果帶來的福祉卻是共同的追求。這是話語融通的基礎。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闭f的是孔子研讀之刻苦,致使編聯(lián)竹簡的牛皮繩因久經摩挲而多次斷絕。這不能不令人欣慰地看到,為竹簡這一古老圖書載體接續(xù)牛皮繩者,豈不是我國最早的古籍版本的修復人么!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為農耕文明有別于海洋文明的獨到之處,他別具一格、引人入勝,必將引起國際圖書館學界的關注、興趣與共鳴,逝而也滋養(yǎng)著話語融通??梢妶D書館學史作為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進程在學術上的規(guī)律性記載,其公信度也必將在融通性傳播中得到提升。
“走出去”“走進去”所達到的話語共識既是開展中外文化交流的價值取向,也是最高境界。中國圖書館學學術“走出去”,必將推進話語共識。這是由話語的學術載體形式決定的。學術研究的規(guī)律性總結與探索的全部意義,無不是從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就某一領域的研究,歸納已知,積累認知,探索未知,為實現(xiàn)這一領域的美好愿景提供智囊與智庫性的方法論服務。就中外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來說,這種價值取向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是達成話語共識的良好前提。其次,不同國家和民族對知識的崇尚、對文明的敬畏是相通的。不同民族的圖書館學人立足不同的地域方位,擁有各自對知識蓄積的收獲與屐痕,但殊途同歸,共享文明成果、走向生活福祉的企盼與追求是取得話語共識的堅實基礎。再次,中國圖書館學學術研究成果,產生于中國本土,作為學術對外傳播的主體內容,它具有中國特色,這對于世界上其他民族說來,別開生面、別有洞天地為之打開了一扇遠眺之窗,窗外的遼闊無垠、春和景明是那樣的耐人尋味,自然也為其本國本民族圖書館學學術研究、事業(yè)發(fā)展發(fā)達,提供了唯有東方大國才具有的有益借鑒與參照。形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吸納,是更高層次的話語共識,也是“走出去”的重要標志。
上述實踐透視與學理分析表明:話語生機,是獲得話語權的希望所在;話語優(yōu)勢,是牢牢把握話語權的重要依托;話語融通,是話語權獲得認同的媒介;話語共識,是話語權提升的表征。提升圖書館學刊的國際話語權,也對辦刊人的綜合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集國際視域、統(tǒng)籌謀劃、瞄準前沿、與時俱進、肯于揚棄、堅定自信于一體。這既是學刊對外傳播的價值取向,也是《圖書館建設》實踐探索的重要結晶。
提升圖書館學刊的國際話語權,既要主動發(fā)聲、先入為主,又要量體裁衣、因刊而異。這是由不同學刊的學術資源存在差別、選題開發(fā)各有側重所決定的,但是從總體說來,應有一個共同的基本遵循。具體為:
提升國際話語權,當務之急是改變西強我弱的輿論格局。圖書館學刊作為我國圖書館學理論傳播的重要載體義不容辭?;诖?,要變失語為發(fā)聲,且要主動發(fā)聲。而主動發(fā)聲的根本前提,是辦刊人必須牢固確立提升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思想意識,不斷增強自信心與責任感,即理念先行,對辦刊宗旨做出必要性調整。概括說來,由既往的“立足地域、面向全國”或者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調整為“始自中國本土,走向國際社會”。思路決定出路,視野決定目標的實現(xiàn)以及實現(xiàn)的速度。拓寬視野,確立“走出去”“走進去”的辦刊理念,才能把這一理念融會于創(chuàng)意策劃、欄目組合、裝幀設計、印制發(fā)行等學刊生產流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而打造期刊的國際化品質,構建中外受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傳播風格。當然,我們倡導學刊的國際化,并非厚此薄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出去”“走進去”的基礎是“始自中國本土”,做好本土學術成果傳播與做好走向國際社會的學術成果傳播相輔相成。這也是《圖書館建設》的實踐探索給予我們的有益啟示。
如果說走向國際的辦刊理念是思想意識之引領,那么,欄目策劃就是辦刊理念的深入實施,亦可以說,是構建中國圖書館學學術話語體系的開端,是辦刊理念的具體化。從《圖書館建設》來看,自2019年起,“紀念《公共圖書館宣言》(1994)發(fā)布25周年”“圖書館(學)史研究”之所以引人注目、收到理想的傳播效果,與編委會、辦刊人的精心策劃與扎實推進不無關系。因此說,構建中國圖書館學學術話語的欄目策劃,是對國際圖書館學界學術生態(tài)的宏觀鳥瞰和微觀聚焦的結果,它建立在知彼知己的基礎上?;诖?,成功的欄目策劃應具備以下基本特點:一是獨到性,即期刊欄目的視野別開生面,在同類期刊中不曾出現(xiàn),或者說,就辦刊人而言,是“人人意中有,人人刊中無”的欄目。例如,“國際圖聯(lián)全球愿景項目研究”“中外圖書館學比較研究”“‘東學西漸’研究”等。類似于這樣的欄目策劃在圖書館學刊中還十分罕見。二是引領性。期刊欄目是辦刊人的學術建樹、學刊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綜合體現(xiàn),換而言之,它是辦刊人立足于學術前沿,以期刊欄目體現(xiàn)其學術創(chuàng)新、引領學者攻關、構建學術話語、完善學術體系的。三是認同性。欄目所刊發(fā)的學術研究成果及其所傳播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既源源不斷地為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理論滋養(yǎng)與智囊作用,也易于為國際社會所借鑒、所認同、所接受??傊瑥囊欢ㄒ饬x上說來,期刊走向國際的欄目策劃,是對傳播中國聲音選題的拓展與強化,它既是對這一領域研究的概括性引領與指引,也蘊含著對這一領域研究的集約性與系統(tǒng)化。
近年來,《圖書館建設》在每年都刊發(fā)闡釋國際圖聯(lián)“宣言”的文章基礎上,還開辟專欄,積極配合國際圖聯(lián)開展多項學術交流活動。例如:就國際圖聯(lián)所關注的“公共圖書館社會化發(fā)展”進行國際國內探索[1](P14-20);就國際圖聯(lián)發(fā)布的《圖書館保護文化遺產》聲明[34](P36-40)、《數(shù)字素養(yǎng)宣言》[5](P44-48)、“講好圖書館故事”項目[6](P78-82)、“全球愿景”項目[7](P97-100)進行翔實的闡釋與分析。所有這些都無可雄辯地表明,國際圖聯(lián)作為非政府組織,在致力推進“聯(lián)合國2030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有著“為人類做貢獻”的世界胸懷與文化傳承。所以,讓國際圖書館界了解中國的圖書館學,讓中國的圖書館學走向國際,作為學刊說來,與國際圖聯(lián)建立廣泛的學術交流、互信互助、共享共贏的溝通合作機制,是提高國際學術話語權的又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具體著力點為:抓住推進“全球愿景”項目的戰(zhàn)略機遇期,與國際圖聯(lián)的工作進行有效對接,就其發(fā)布的“全球愿景報告”確定的工作重點,諸如“專注于服務社區(qū)”“數(shù)字化創(chuàng)新”“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世界記憶的守護”等進行統(tǒng)籌,以特約稿的形式組織專家學者集體攻關,適時推出專欄,系統(tǒng)地提出“2030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如此以國際圖聯(lián)為依托,發(fā)揮學刊對外傳播與交流的優(yōu)勢,循序漸進,我國的國際學術話語權必將得到理想的提升。
如果說,走向國際是理念先行策略的旨歸,那么,內容為上則決定著它的實現(xiàn),換句話說來,國際學術話語權能否得以提升以及提升的幅度則取決于學刊的學術底蘊,即內容居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在筆者看來,走向國際的學刊內容應包括下述三個方面:一是傳播中國本土圖書館學學科發(fā)展、各學術研究領域優(yōu)長的學術成果,充分體現(xiàn)民族性、原創(chuàng)性與時代性,為國際學界提供學習、參考與借鑒;二是以國際圖聯(lián)的“全球愿景”為引領,傳播中國學者研究國際課題,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舉措和辦法的研究成果,通過傳播中國圖書館學學術話語,展示對世界負責任的東方大國形象;三是傳播國際社會圖書館學學者的研究成果,傾聽國際學者的聲音,以實現(xiàn)中外學者在圖書館學學術領域的相互交流與相互借鑒。總之,內容為上,對學刊的對外傳播、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高國際學術話語權等各個方面的作用舉足輕重。也唯有內容為上,才能使主動發(fā)聲聲聲入耳,先入為主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