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我們凡是到了寒冬臘月,就天天數(shù)著指頭盼年,對年總有一種獨特的情懷,雖有些久遠,但那記憶卻刻在內(nèi)心深處無法抹去。
回眸兒時過年,心里便會暖暖的,它是一年中最開心和幸福的日子,可以美美地享受一番平時難得一見的油葷,也能吃上湯圓、爆米花、炒米糖和一些糖食、餅干,可以穿上漂亮的燈芯絨新衣,藍卡其布縫的褲子,穿上母親一針一線做的布鞋,還能得到父親獎勵的三五角壓歲錢,用長輩發(fā)的過年錢去買鞭炮。一年中所有美好的愿望,好像在過年的時候都可以兌現(xiàn),所以對它總是充滿著渴望與期昐。
一進入寒冬臘月,農(nóng)活閑下來的鄉(xiāng)村人家就開始為過年做準備了,原本平靜的寒冬臘月,突然格外地熱鬧起來,年的氣息逐漸濃了。打掃衛(wèi)生、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等家務活兒都要趕在年前完成。長輩們會在頭上裏著毛巾或戴上草帽、穿上袖套,手里拿著一根竹竿或竹枝綁著掃帚,打掃屋頂瓦檐下、墻壁上的揚塵和蛛網(wǎng),將屋里星外、犄角旮旯和茅房、豬牛圈等徹徹底底清掃個遍,直到窗明幾凈,煥然一新。
鄉(xiāng)村的人們從進入臘月起便背著背簍,到處走鄉(xiāng)趕場,置辦年貨。家家戶戶還會忙著炒花生、瓜子、豌豆,做糕點或炒米糖,有的自釀可口的甜酒或香醇的米酒,有的做芝麻餅、芝麻糕,自制豬油黑芝麻餡兒湯圓。那時候左鄰右舍輪流著共用一臺石磨,將事先淘洗、浸泡過的糯米碾磨成糯米漿,大人們負責拉磨,孩子們負責添米喂磨,嘎吱嘎吱的推磨聲,伴隨著孩子們的嬉笑聲,好不熱鬧。記憶中臘月的村子好像天天都散發(fā)著誘人的香味。
那時候我們對麻餅、柿餅、炒米糖、葡萄干和糖果等甜食特別鐘情,鄰里間也會相互品嘗,李家的炒米糖好吃,張家的麻花香,王家的冬瓜糖甜,品嘗完還不忘相互介紹制作經(jīng)驗,稱贊著誰家手藝妙,方法巧。而制作好的甜食大都會被母親放在土壇子里密封起來,或鎖在箱柜中。孩子們嘛,總是機靈得很,瞅準機會就要摸一點揣懷里,拿到村里與其他小伙伴們分享,這也是那個年代里我們童少解饞的樂趣。
隨著時間一天天推移,年的味道也越來越濃。母親就會做些過年必備的拿手菜,肉食類便有臘肉、風肉、板鴨、板雞等系列干貨,小菜類則有大頭菜、風蘿卜、芽菜和幾大壇子泡咸菜、咸鴨蛋等。雞魚蛋面、香腸臘肉在那個年代太精貴,只有遇上家里來稀客或遠方親戚時,母親才會將那些腌制品煮上幾小塊。所以,童少的我們,天天昐著家里來客人和過年。
家里來客時,燒火、擇菜和涮洗鍋盆碗盞,多半都是我和姐姐的差事。剛煮好的臘肉香噴噴的,勾引著我們不停地往那菜板上瞄,然后瞅準母親轉身炒菜、伴作料的機會,悄悄抓上一點往嘴里塞,那種勝利感當真是無法形容。端菜上桌更是我們的美差,正好可以乘機在途中偷吃幾口,因為那時,好像鄉(xiāng)村大都有一個習慣,凡是貴重客人來了,家中的主婦、娃娃兒童不允許上桌,要待客人酒足飯飽下桌后,才輪到我們在餐桌前狼吞虎咽。
如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各種好吃的好玩的也并不稀罕了,但總覺得如今的年缺了點什么,讓人忍不住想起小時候的寒冬臘月。